回覆列表
  • 1 # 小豆包的主人

      錄囚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司法監督制度。它自西漢建立以來,被以後各朝沿襲,並不斷髮展完善,在各朝統治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錄囚制度經過演變,及至明朝,演變為會官審錄,其名稱雖有變化,形式也有革新,但其本質並未發生改變。錄囚是本著 恤刑 的原則,與儒家的 仁恕 思想不謀而合。該制度不僅有效鞏固了封建法律秩序,在古代司法制度的發展完善中起了推動作用,而且對當今中國當前的司法審判工作和司法管理工作仍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 2 # 親親要幸福666

    “錄囚”是建立於中國西漢時期的一項司法制度,其功能是糾正冤獄、督辦滯獄(久懸未決的案件),它在整個法律機制執行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國家通過錄囚活動檢驗和監督司法的合法性,從而維護了法律的威信,同時也推進了法律的文明程序。錄囚制度符合法律理念、順應民心,在社會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故能為後世確認並繼承延續。錄囚制度中蘊含著法律公平正義的基本理念,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錄囚亦是一種受司法非法侵害時的公權救濟,國家通過錄囚制度糾正執法偏差,拯救無辜,匡扶正義,社會效果彰顯。故此,錄囚對於整體法律制度而言意義重大,是法律宏觀調控的有機整體。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他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統治者要“泛愛眾而親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恕”即“寬恕”,即“視他人心如己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這種思想上升而成的“仁恕”思想,成為孔子提倡的調節人際關係的準則。因此,孔子向統治者提出了“為政以德”的要求,希望統治者心存恕意,以仁治民,從而讓人民內修自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儒家思想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便成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西漢統治者吸取儒家“仁恕”思想,改良法治,建立錄囚制度。西漢初期社會政治清明,與“仁恕”思想,更與錄囚制度分不開。漢武帝以及之後的皇帝在遇到奇異的災異現象時,往往會下罪己詔。漢代皇帝的這種做法,為後世皇帝所效仿。   儒家的“仁恕”思想,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了唐代,統治者更是將其融入法律之中。唐初在制定《唐律》時,將儒家倡導的“君仁臣忠”、“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的思想體現在《唐律》中。在司法實踐中,“仁恕”思想就成了唐朝錄囚的理論依據。   到了宋明時期,宋明理學家們尊奉儒家思想。張載提出“氣”乃世界的本源,指出人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的本性,人與人、物與物之間應該像同胞手足一樣,彼此相愛,如此才能達到“是天下無一物非我”。二程進一步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這種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是對“仁”的內涵的深入闡釋,是對“忠恕”之道的昇華。朱熹也提出了“盡為已忠,推為己恕”、“主於內為忠,見於外為恕”的思想,二程與朱熹都認為,忠是根本,恕是表現,恕的實施要合乎忠,是天下無一物非我,兩者結合而成的“仁恕”思想,成為明朝錄囚制度的思想基礎。   明代以前錄囚制度的演變   錄囚制度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司法制度,有“錄囚”“濾囚”“審錄”之稱,雖然名稱不一,但實質並沒有太大差異。錄囚制度,是皇帝或者各級官吏直接審問囚犯,複核決獄,平反冤獄。它濫觴於周秦,定型於兩漢。兩漢時期,錄囚制度分為皇帝錄囚和州郡錄囚。州郡錄囚已成為常制,州郡錄囚,又分為州刺史錄囚和郡守錄囚兩類,負責審理全境冤獄。皇帝親自錄囚始於東漢,每當天災降臨的時候,皇帝親自在京師監獄錄囚,史載“光武中興,留心恕獄,常臨朝聽訟,躬決疑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封建制度得到不斷髮展,這一時期的刑獄相對平緩。如北魏孝文帝時,“太和四年……幸虎圈親錄囚徒”,武帝泰始四年“帝臨聽訟觀錄廷尉洛陽獄囚”,“親平決焉”。南朝諸帝不但親自錄囚,而且經常性派遣大批官吏親自錄囚,如“常以三月,侍中、吏部尚書、尚書、三公郎、部都令史,三公錄冤局,令史、御史中丞、侍御史、蘭臺令史,親行京師諸獄及治署,理察囚徒冤枉”。  隋唐時期,錄囚制度呈現新氣象,錄囚制度不僅形式多樣,有“三司推事”、“小三司”,而且出現了“由地位尊崇的中書門下聯合慮囚”等形式。另外,隋唐錄囚比較頻繁,如隋文帝時“每季錄囚徒”,錄囚作為審查獄情、監督司法的重要形式。唐代錄囚次數見於《新唐書》記載的就有53次。唐太宗提出“仁本,刑末”,這種寬仁的獄政思想,對於錄囚制度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宋朝時期,獄政大權由中央掌握,錄囚制度進一步發展。統治者總結唐末五代的治獄經驗,標榜“佈德恤刑”。乾德四年宋太祖“親錄開封府繫囚,會宥者數十人”“親錄京城繫囚,遂至日旰”。同時,宋初規定各級大臣加大錄囚工作的力度,比如開寶二年五月,太祖下詔令五日一濾囚,“自是每仲夏申赦官員,歲以為常”。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又重申“諸州長吏五日一濾囚”[8]。   明朝沿襲唐宋錄囚制度。明代錄囚制度在唐宋錄囚制度的基礎上更加成熟完善,各種形式的錄囚發展起來。明朝在“仁恕與重刑相結合這一獄政管理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審錄製度。”明代錄囚是在儒家仁恕思想的指導下,繼承中國古代的法治傳統,從宣示仁懷,維護穩定、維繫封建統治的根本目的出發並實施,在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系統的管理制度。 明朝錄囚制度,是在歷代錄囚制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錄囚制度,發展至明代,稱為會官審錄,即會審制。明太祖在總結歷代治國經驗後,認為應“仿古為治,宜尊唐舊”。因此,從朱元璋開始,明朝實行會審制度。明代實行的會審制度,它與錄囚的性質、任務相同,是錄囚制度在明代的新發展。明代錄囚制度比前代更為系統,內容更為細化,形式更為多樣。自明太祖統治時期有了會官審錄之後,逐漸又衍生出了三司會審、圓審、多官會審、冬審、熱審等形式,在實現清獄恤囚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 3 # 不一定對

    個人感到相聲關公戰秦瓊的故事在現實中這麼普遍。儒家與儒家思想是解放後的稱謂。解放前,人們不知思想是何物,儒家思想這會叫歷史最有文化的人也不知所云,讓這個現代稱謂去套明代的囚錄製度,並將其併為因果關係。不知提問者又有什麼前無古人的創造發明。儒家文化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過程的體會。如果給他貼上政治標籤對人類認識文明發展是有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中紅衣人居住的地方,為什麼叫懷遠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