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水工坊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史記夏本紀》記載: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大禹舉薦德才兼備的皋陶做為他的禪讓繼承人,並授權他對天下進行管理,但不久皋陶卻死了,大禹就又舉薦皋陶的兒子伯益來做繼承人,大禹臨死前把天下授權給伯益。可是等大禹的兒子啟三年守孝期滿,伯益卻主動讓位於啟,自己到箕山隱居。原來,雖然大禹讓位於伯益,但由於他的資歷太淺,威望不夠,天下人對他不服,所以諸侯都去朝拜大禹的兒子啟,紛紛說道:“大禹的兒子啟才是我們賢明的君主”。於是啟登上天子之位,開始了夏朝的統治之路。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血親繼承製,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了世界各地普遍的選擇。

    既然是普遍的選擇,自然是有其歷史必然性。

    幾千年後的我們,不應該以今天的價值觀去評判這樣的變化。

    我們看幾則故事,就能清晰瞭解到,此時,由類似聯盟的時代,進入“王朝”的時代,已經是歷史的必然了。

    人心不古的哭泣

    傳說,在大禹執政期間,有一次出行時,被一個年老的長者在路上攔住,哭著對大禹說:"現在的天下不公呀!“

    大禹在安慰好老人後,自己也一路大哭。身邊的人覺得奇怪,您老人家治水多年,什麼難事沒見過,怎麼這個事情要這麼哭成這樣呢?

    大禹說:”堯舜的時代,人們以堯舜之心為心;現在,大家都只以自己的私心為心。人心不古了!”

    這個故事,說明此時的社會發展,隨著社會剩餘財產增多,私人財產不平衡加劇,貧富不均開始出現。

    在各人的個人利益、各族群的族群利益衝突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企圖透過“道德”來協調已不可能(因為利益問題,很多時候講道理根本講不清,只能要求講規矩)。只有相應的暴力威脅,才能保障秩序。

    在生產力極度落後的時代,人類主要的對手是大自然,洪水猛獸已經足夠強大,為了彼此之間的利益之爭大打出手雙方都耗不起!因此,出現問題時,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首領來評判。隨著社會生產能力的發展(尤其在大禹治水,極大克服水患之後,彼此之間的利益越發複雜,社會規則的維護,必須依靠暴力來維繫。

    “私人化”時代來臨,財富私人化,奴隸私人化,權力機構私人化!

    “公平”的選擇

    血親繼承製,是世界各地當時的普遍選擇。既然是普遍選擇,必然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我們不應該以今天的價值觀來評判這樣的變化。

    事實上,“禪讓制”並非是當時唯一的繼承方式。

    事實上,從黃帝開始,接連四代的傳承,都是血親繼承的。所謂禪讓,只是從堯舜禹三代才連續發生的。

    事實上,在禪讓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被前任主君推舉的繼承人,一般要在前任主君去世後離開權力中心,讓天下諸侯來做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去朝拜血親繼承人,也可以選擇去朝拜先君推舉的繼承人。

    禹去世時,他推舉的人是伯益。伯益也繼續著傳統的做法,他在安葬好禹後,主動離開了權力中心。

    可是,天下諸侯依然全部去朝拜啟,而非伯益!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夏、商,這些“天子”,若論起力量來,只是一個實力最強大的諸侯。比起天下諸侯來,他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想要純粹依靠力量來脅迫天下諸侯不顧忌傳統來歸屬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

    這說明,選擇由啟來繼承禹的事業,是當時各個諸侯“公平”的選擇!

    血親繼承製,是很長時間內全世界普遍的選擇。我們不應以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這一變化。

    因此,禪讓制既從來就不是傳統中唯一的選擇,也已經不再符合當時時代發展的需要。

    天下事務的複雜化,各族群之間利益的複雜化,都要求一個更加強勢的“中央政府”來進行管理和協調。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禹是家天下第一人

        史學界皆言夏啟是家天下之第一人,一哥認為未必,看看他老爸大禹幹了些啥。

        一看其帝位從何而來,一是治水有功,牧養有方,是個有能力的人,連舜帝都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二是交往有方,是個活動家,舜帝最信任的大臣皋陶曰:“然,此而美也”。其實也是大禹上位的最大幫助者。三是治言論,清政敵,“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大刑治理不合者,禹哥始作甬者。四是功高已震主,舜帝多無奈,“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人家都成神了,接受個天子之位實在稀鬆平常啊。

    二看禹之安排,一是“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這個人其實是大禹上位的最大幫助者,不得不薦,然太史公有點意思,沒有說“薦於天”啊。二是“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這個伯益,“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恐怕是個跑龍套的,大禹也許早已心知肚明,是個差額票。三是伯益還算是個明白人,“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而“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其實這事“你懂的”,和平演變嗎。

    三看這個繼任者啟,一是說其德,“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沒見讓啊。二說其賢,但剛上任,“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武力征服不尿者。三看教育子女,“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這教育也說有德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害怕得癌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