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袁說

    井田制瓦解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過度的一個重要標誌。

    它的瓦解有幾個大的前提:

    1.政治上來說,東周的王權沒落,諸侯紛爭使得對周王朝的上稅沒有那麼重要,於是井田制中用於上稅的公田無人打理大片荒蕪。但是各國逐鹿又需要大量的糧食作為竟備軍資,這就使得各諸侯國主動變法去加大農民的積極性開墾荒地。在這個時代前提下井田制就不合時宜了,於是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承認土地私有。

    2.科技上來講,鐵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耕種效率的極速提升,舊的井田制度就抑制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在耕種好自己私田之後,出工不出力使得公田收成遠遠達不到私田收成,政府稅收嚴重低於預期。所以主動謀求改革。

  • 2 # 扶起夫子說清楚

    古代的政權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證精神上的統一,也就是透過祭祀和禮儀維護團結。相關的費用很少,大家均攤,這是井田制產生的最基本原因。

    隨著政權政治功能的增加和完善,透過均攤分劈相關費用已不合理,所以井田制逐步瓦解。

  • 3 # 歷史小知

    井田制的瓦解是生產模式與生產力不匹配造成的

    井田制說是一種稅收方式,不如說是一種集體勞作的生產模式。

    井田制誕生符合當時生產手段落後只能生產依靠人的集體勞動和優質自然條件的實際(即肥沃的土壤、地勢平坦和鄰近水源),這就是井田制出現的基礎。

    擁有土地地的貴族和人數眾多庶民相結合,一個出地一個出力,合夥生產,共同分配勞動成果。

    時代變化,井田制生產模式顯得不合時宜

    1、技術進步,尤其是鐵器和耕牛的出現,原本不能耕種的土地可以進行種植,同時人們不用協作生產自己就能耕種,新田也成為私田。

    2、進入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對於物資的需求巨大,同時人們開始廢公田,專事私田原本的井田制已不能滿足需要。

    水到渠成,各國變法廢井田開阡陌

    從春秋開始,各國的改革家都選擇改革土地所有制承認庶民對土地所有權,重新擬定稅收制度以實現富國強兵。在秦國透過商鞅變法而實現統一天下的同時,也徹底將井田制變為歷史。

  • 4 # 孤舟釣江雪

    西周以及春秋早期,一切土地歸貴族,貧民沒有土地權,因此產生了“井田制”。

    所謂“井田制”,就是指貴族在自己的土地中,劃出一部分,平均分配給農民,給農民免費耕種,每一農民二十歲授田100畝,六十歲時歸還給貴族。一般來講,貴族授予八戶農民的話就是800百畝,但這八戶農民所耕種的田中間,還有100畝沒有授予農民的公田。換句話說,授予農民的800畝田環繞著中間的100畝公田。

    由於貴族授予農民的田是免費的,因此中間的100畝公田就要求這八戶農民一起耕種,公田的收入歸貴族所有,相當於農民交了1/9的田租。

    這個制度一開始是好的,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但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問題,因為這8戶農民的耕作水平未必是相等的,每一戶對於公田的付出也未必一致。在為公田勞作的過程中,大家都希望別人多出力,自己少出力,這8戶農民之間為了耕作公田,難免產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想象的到,公田的產出也將隨之下降,也就是說貴族的收成下降了。

    但貴族們也不傻,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因此就產生了收稅制度,索性把全部田分給農民,取消了所謂的“公田”,然後按照1/9的比例來收稅,這樣的話,由於以交稅的形式取代了所謂的“公田”,每一戶農民都會努力耕作了。

    換句話說,稅收制度的產生,迅速瓦解了井田制,當然,這時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

  • 5 # 達文有話說

    井田制是什麼?

    周天子分封給貴族的土地相當於國有制土地,奴隸們必須在貴族的土地上耕種。

    井田制,是將一塊耕地用“井”字隔開,分成九個格子。周圍八個格子是“私田”,所有權屬於貴族,但是交給八戶農奴人家種植,所得是八戶人家自己的。中間的一個格子是“公田”,八戶人家共同種植,產出的糧食交給貴族,就相當於稅收。

    圖| 井田制

    當然,統治者只會在乎自己的利益,井田制在真正執行的時候,公田的面積要遠多於私田。所以,對生產者而言,種公田對老百姓沒有任何好處,他們在公田裡幹活時,自然是偷奸耍滑。

    社會制度之所以影響生產力,在於:

    首先,人都有惰性,都想“活少、錢多、離家近”,好的社會制度會激勵人努力工作。

    其次,人的能力高低不同,用同樣的時間,幹同樣的事兒,生產效率和質量都不一樣。好的社會制度,應該將生產資源儘量交給生產效率高的人。

    井田制的社會中,上述問題都解決不了。勞動者在公田幹活兒,沒有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手握國有土地的貴族,想不出什麼激勵措施,只能透過人為監管。

    更要命的是,貴族們經營土地的能力參差不齊,由於土地是國有的,不善經營的人,不能透過交易,將生產資源交給生產效率更高的人。如果手握土地的是個紈絝子弟,土地的價值就白白浪費了。

    井田制的社會制度抑制了社會生產力,諸侯要想大展宏圖必須廢掉它

    統治者的立場是,我把全國的土地和人口都攥在手裡,“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才是最完美的。但是,統治者想要直接統治遠離自己的土地,必須有龐大的官僚體系作為支撐。要養活龐大的官僚體系,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是周朝奴隸制社會做不到的,所以不得不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戚。

    所以,統治者一定會絞盡腦汁的,發展技術和改革制度,來提高生產力。這時候,就必須要先廢除井田制,提高社會生產力。再等經濟發展到能養得起官僚系統的時候,就會廢除分封制。

    看到井田制的諸多弊端後,很多政治家決心變法。最先摒棄井田制的並非秦國,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都搞過,但是變法最成功的卻是秦國商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氏六音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