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大美女之五
-
2 # 鴨仙智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請注意“以少勝多”,東晉八萬對前秦八十萬。東晉雖然戰勝,消滅前秦的嫡系部隊,餘下部隊叛逃。當時北方形成統一,實力大增。東晉殺敵一千也自損八百,東晉國力一時難以征服北方大部分地區。所謂窮寇莫追,要是東晉窮追不捨,前秦叛逃的部隊重新集結,反過來說不定就會滅了東晉。
-
3 # 瑞瑞說歷史
.北方少數民族首領苻堅統一北方後,親率百萬大軍南下,試圖統一華夏。東晉統治者在謝安的指揮下打贏了這場硬仗,苻堅逃回北方。但是後世不太瞭解歷史的人們不解當時的東晉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呢?今天有我簡單的分析下為什麼東晉在淝水之戰後為什麼不趁機北伐。
內部首先,東晉的實力不足,有的人認為既然東晉能打贏苻堅的百萬大軍。但是真正的原因是謝安利用苻堅的驕傲心理,在前期透過一些埋伏,為東晉打回來一些士氣,但是真正的決戰是在淝水旁邊,所以後世稱為“淝水之戰”。當時前秦將領認為應該在晉軍渡河時擊敗晉軍,但是驕傲大意的苻堅卻中了謝安的計謀,下令退出一部分陣地在於晉軍決戰。但當時前秦計程車兵眾多,再加上東晉間諜的搗亂,底層計程車兵不知道是正常的撤退還是潰敗的逃命。當時的通訊設施又不發達,所以前秦自己給自己造成了混亂。百萬大軍亂作一團,苻堅本人更是在亂軍中中了一箭,前秦士兵毫無鬥志,抱頭鼠竄。所以晉軍在取得了勝利。
其次,東晉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東晉本來就是由眾多世家和司馬皇族組成的聯合統治。“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東晉並不是高度中央集權,大權基本上都在世家手裡。在“淝水之戰”前,大權一直在恆氏和司馬氏手裡,兩家一直打壓謝王等大族。前秦的逼迫才是東晉各大世家聯手,謝安得以執掌東線兵力,並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前秦退兵後,謝王積極擴大自己的權利,司馬皇族和恆氏再次打壓其他時間,最終謝安遭到排擠,北伐之事不了了之。
外部前秦雖然敗退,但並不是傷亡卻很小,苻堅再回去整頓了內部的叛亂後,依然有著很強的實力。而且北方有著南方很少編制的騎兵,以前就說過,在古代的冷兵器作戰時,騎兵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前秦的整體實力遠超東晉,並不會因為一次敗仗而國力大衰。就算等到前秦內部少數民族叛亂時,東晉也並沒有實力與分裂的前秦一戰。
所以從內部以及外部兩方面分析,東晉都不可能在取得“淝水之戰”勝利後對北方用兵。當然,主要是當時的東晉統治者胸無大志以及內部的派系鬥爭。後來的宋武帝劉裕就曾北伐收復長安,當然,這都是後話。
-
4 # 蕭武
淝水之戰的性質和官渡之戰一樣,和赤壁之戰也一樣。
官渡之戰是袁紹要滅曹操,曹操官渡之戰只是擊退了袁紹,但袁紹元氣仍在,仍然有可能回到根據地休養生息,捲土重來,打完官渡之戰,曹操自己別說追擊袁紹,他自己也得喘氣喘幾年。
赤壁之戰也是同樣的情況。赤壁之戰是曹操要趁不戰而得荊州之威,乘勝直下江南,消滅劉備和孫權,完成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只是保住了自己,沒被曹操消滅,並沒有完全改變敵我實力對比情況。所以,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和孫權也只是分兵略低,佔領一些能夠佔領的地方,並沒有深入追擊。
淝水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情況也是一樣。前秦是舉全國之力,想要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國。按照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裡的說法,苻堅甚至連兵力配置和部署,也完全是和西晉滅東吳一樣的,就是要建立統一政權的架勢。而淝水之戰的結果也只是東晉擊退了前秦,保住了自己不被消滅,遠遠談不上追擊消滅前秦。
從東晉方面來說,這時候已經是東晉中期,門閥政治已經尾大不掉,皇權實際上已經成了門閥政治的裝飾品,沒有實際意義。桓衝佔據長江中游,居上游之勢,對東晉中央威脅其實比前秦大多了。雖然淝水之戰中,桓衝也派了一小支軍隊到建康來支援朝廷作戰,但謝安心裡最清楚,桓衝實際上靠不住。
當然,因為苻堅擺出的是和西晉滅吳之戰一樣的架勢,所以在長江上游和中游也都有重兵進攻,桓溫方面也是非常緊張的,也在做大戰的準備,並沒有太多的餘力來支援處在下游地區的朝廷。只是因為前秦軍隊不同戰線之間的協同出了問題,所以下游都已經吃了敗仗,荊州方向還沒有打起來。
所以,從東晉方面來說,這時候內部其實也是權力鬥爭錯綜複雜,各懷心思,並不是齊心協議一直對敵。與其說朝廷和桓衝分別應付前秦軍隊是在保護朝廷,還不如說是在保護自己的地盤,以免自己失去根據地。東晉投入淝水之戰的軍隊總數約八萬人,但其中的骨幹是謝玄從北方流民中招募組建的北府兵。
而從前秦方面來說,這時候雖然已經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但內部不同族群之間也是明爭暗鬥,互不相下。無論是被前秦吞併的鮮卑慕容氏,還是羌族姚萇,實際上都在等待機會擺脫前秦的控制。所以,淝水之戰中前秦號稱全軍上百萬人,實際到前線並和東晉軍隊作戰的,只有十多萬人,也就是前秦的主體民族氐族組成的軍隊。
尤其是姚萇率領的十多萬軍隊,在荊州和建康的中間地帶,本來是作為機動部隊使用的,但前秦軍隊在下游戰敗之後,姚萇的反應並不是馬上率軍馳援,而是先後撤,保證自己的軍隊安全。苻堅對此當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淝水之戰後,苻堅並沒有去兵力更強的姚萇軍中,而是直接往今天的信陽方向撤退。
這也是在淝水之戰後,前秦迅速瓦解的原因。但反過來說,如果東晉軍隊此時乘勝追擊,發起北伐,結果就會完全不同了,已經接近前線但並沒有投入到淝水之戰的前秦各部軍隊就會馬上迎擊晉軍。這和夷陵之戰的結果一樣。雖然吳軍擊敗了蜀軍,但劉備後撤到白帝城之後,吳軍追擊,就沒佔到什麼便宜。
回覆列表
東晉門閥對立,內部不合,君低臣高,而誰要是收復失地大大的立功誰保證不成為眾矢之的,別說滅國直接攻擊前秦,就是後來後燕後秦後涼在北方對立晉朝也是有限的拿回黃河以南的土地,很有限的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