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後周世宗柴榮的第四個兒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
7
回覆列表
  • 1 # 影仙君

    《舊五代史》有記載“夫四序之氣,寒往則暑來;五行之數,金銷則火盛。故堯、舜之揖讓,漢、魏之傳禪,皆知其數而順乎人也。況恭帝當紈綺之沖年,會笙鏞之變響,聽謳歌之所屬,知命歷之有在,能遜其位,不亦善乎。終諡為恭,固其宜矣。”

    柴宗訓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第四個兒子,這裡的後周是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朝代,從公元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直到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宋,定都開封,歷經三帝,享國10年。這柴宗訓正是後周最後一位皇帝。

    柴宗訓繼位時,才剛滿七歲。當時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範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在當時柴宗訓當上周恭帝后,十分重用趙匡胤,趙匡胤當時位居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兵權在手,掌統率親軍,總額左右衛將軍、符寶郎、宿直將軍、左右振肅等官。

    本來五代十國末期,時局動盪不安,加上人心浮動、謠言四起。當時一些忠臣意識到禍害將在趙匡胤這裡生出。就上薦周恭帝解除趙匡胤的兵權;但這周恭帝只將趙匡胤改職為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陳橋兵變隨後而發,顯得七年(公元960年),正在後周君臣慶賀新年之際,接到線報遼和北漢聯兵入侵,小皇帝柴宗訓徵得宰相範質、王溥的同意後,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

    正月初二,趙匡胤和弟弟趙匡義帶兵前往陳橋驛。晚上,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這個時候,便有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此事,趙匡胤是心知肚明,暗自生喜。晚上他便被部下披上黃袍,拜為“萬歲”。

    趙匡胤受禪後,降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後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被諡為恭帝。年紀輕輕,只不過是朝野之上的一個幌子,君臣不服士卒不受,最終早早剋死他鄉,實屬一悲。

  • 2 # 文史磚家

    就歷朝歷代的亡國君而論,他們之所以丟掉江山,或因自己失德亂政,或因祖先施虐作惡,總之多少都有些“報應”的成分。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後周恭帝柴宗訓既沒有失德行為,祖先又沒有做過孽,他之所以被廢黜,完全是被趙匡胤武力推翻所致,堪稱最冤枉的亡國君。那麼,柴宗訓在亡國後的結局如何?他是否會像“前輩”那樣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呢?

    柴宗訓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第四子,生母為宣懿符皇后(大符皇后)。由於柴榮的長子宜哥和次子、第三子皆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所以在柴榮登基為帝后,柴宗訓便被冊封為梁王,享受皇儲的待遇。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駕崩,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為帝,是為後周恭帝。由於柴宗訓年紀太小,所以由符太后(小符皇后)垂簾聽政,宰相範質、王溥等人主持軍國大事。

    然而符太后只是一介女流,而範質、王溥不掌兵權,真正的實權落到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的手中。為了防止趙匡胤篡位,範質、王溥曾解除他的都點檢職務,讓他改任歸德軍節度使。但無奈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虞侯王審琦、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都是趙匡胤的死黨,因此禁軍指揮權其實還被趙匡胤所控制,從而為他發動政變篡位提供基礎。

    趙匡胤雖然深受後周世宗的知遇之恩,但終究難以抵禦皇位的誘惑,再加上符太后母子軟弱易制,最終還是決定篡位稱帝。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之際,突然接到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在慌亂之餘,小皇帝最後聽從範質、王溥的建議,決定派趙匡胤統領禁軍前去抵禦(範質、王溥防範趙匡胤多時,最終還是犯下致命性錯誤)。

    然而大軍剛剛走到陳橋驛便發動譁變,為趙匡胤披上黃袍,擁著他進入汴梁城逼宮,此即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由於城內外軍隊全部被趙匡胤及其同黨掌握,所以面對著無比兇險的局勢,範質、王溥為了保全性命,只好說服柴宗訓“禪位”給趙匡胤,後者由此建立起宋朝。至此,立國僅9年時間的後周帝國滅亡。

    在歷朝歷代的亡國君當中,柴宗訓堪稱最冤枉,因為他當時僅有8歲,上臺不到半年時間,並且在位時沒有任何失德亂政的行為。不僅如此,後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皆是備受後世好評的明君,歷史形象非常光明,絕非“作孽”皇帝。或許是覺得取之有愧,所以趙匡胤稱帝后對柴宗訓極為禮遇,雖然降封他為鄭王,但卻允許他在封地內依舊保留後周的宗廟,採用後周的正朔、服色,一如當年曹丕給予漢獻帝的特權。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第一條便規定: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見陸游所著《避暑漫抄》)。從之後的史實來看,宋朝歷任皇帝都能遵循這條遺訓,與柴家子孫共存亡,在歷史上也算是一段佳話了。

    柴宗訓退位後,被遷往房州居住,13年後染病而死,終年20歲,時在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病死後,宋太祖為他素服發哀、輟朝十日,上諡號為恭皇帝,並歸葬於世宗慶陵之側的順陵(河南省新鄭市郭店村)。由於柴宗訓的五個兒子皆早夭,所以宋太祖便在周世宗的侄孫輩中選擇合適人選,繼續祭祀後周的宗廟。

    制封周帝為鄭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舊制,奉皇太后為周太后。皇朝開寶六年春,崩於房陵。今上聞之震慟,發哀成服於便殿,百僚進名奉慰,尋遣中使監護其喪。以其年十月,歸葬於世宗慶陵之側。詔有司定諡曰恭皇帝,陵曰順陵。見《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

    宋仁宗在位時,出於厚待、褒獎柴氏子孫的心理,便在周世宗柴榮兄弟輩的後裔中挑選一人,冊封他為崇義公,照舊祭祀後周的宗廟,時在嘉祐四年(1059年)。此後,柴氏子孫世代襲封崇義公的爵位,直到宋朝滅亡後才斷絕,時間長達200餘年(“仁宗嘉祐四年,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見《續資治通鑑長編》)。

    作為亡國之君,柴宗訓不僅在生前保住性命和榮華富貴,而且後代還備受宋朝歷任皇帝的禮遇,在從南北朝開始的弒殺亡國君、誅滅皇族“潮流”中,未嘗不是一個奇蹟,由此亦可見宋朝皇帝的寬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班牙和挪威國王是不是虛君,歐洲還有哪些國王有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