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懿高昇
-
2 # 小蘇語文
題主所說的模仿寫作應該是初學寫作者模仿經典文字的一種創作方法,這個每個作家都會經歷,比如莫言曾直陳自己模仿魯迅,陳忠實也借鑑了《百年孤獨》,而題主所言創意寫作概念就比較廣闊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歐美的創意寫作課程被介紹到國內,不知題主所述是否就是這個,如果是不妨可以看看華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創意寫作叢書》,相信會有所理解。
而我覺得對應“模仿寫作”的創意寫作,應該是脫離經典文字的套路,在自己的語言、內容、節奏、主題中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寫作,這就好比走路,先學步,然後再闖出自己的路。
然而這闖,這自己的路,要靠作家自我不斷地摸索、否定和裂變,需要作家開掘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閱歷,最後才能創造出有自己風格的,有創意的寫作。有的作家一生都在追求超越別人和超越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想要表達的東西。比如魯迅,他雖然只有十幾篇短篇小說,但每一篇表達的內容和主題都不盡相同。
但有的作家難免遲鈍,好多作品內容結構主題都是類似的,也不是說不好,但很難說有創意。曹文軒有部小說叫《草房子》,裡面有一個情節是講述一個禿頭孩子被群體排斥到接納的過程,後來他又有一篇小說叫《第五隻輪子》同樣也是講一個孩子被群體排斥最後被接納,這就是在重複,很難說有創意。
從模仿寫作到創意寫作,除了作家本身需要不斷革新外,還需要作家開掘自己獨特的生活和思想經歷。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在《創意寫作叢書》中,好多作家都強調作者要向內開掘,先從自己下手,這樣你的內容和情感才有別於他人。莫言寫了那麼多,始終在挖掘山東高密,馬爾克斯在寫拉丁美洲,一生大部分時光都在床上躺著的普魯斯特開掘自己的意識,寫下了《追憶逝水年華》,所以,先從自己出發,去體悟,去感受,去開掘,你總會發現自己有別於他人的地方。這樣的書寫自然是有創意的,獨特的。
有的人會說,我寫的不是自己,情節內容呆滯只能模仿前人怎麼辦啊,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試頭腦風暴,主人公行動時你可以賦予多樣化的設計,然後選擇最好的。這一點上,《西遊記》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西遊記》說白了就是打妖怪的過程,但同是妖怪,有吃肉的也有結親的,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大象獅子老虎豹子老鼠也有神仙,作者如果是個現代人的,我相信他一定列了一個妖怪清單,然後為每個妖怪設計了不同的背景和個性以及慾望,這樣雖然故事情節雖然一樣,但內容還是繁複多變的,這也是讓自己的寫作有創意的方法。
回覆列表
創意寫作可以指任何形式的寫作,但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資訊表達,它以表達思想、感受和情緒為目的。
下面看看國外的幾種定義:
“創意寫作是這樣一種寫作,它以一種具有想象力的、通常是獨特的又賦有詩意的方式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寫作是個人自由的一種形式。它能使我們從周圍所見到的公眾性中解放出來。作者最終所寫的不是某種文化下的草莽英雄(outlaw heroes),而最主要的是想拯救自己,儲存個性。”
這裡存在著普遍的認識,那就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會使用文字並且很流利,如果我們想成為一位成功的作家,沒有必要學習寫作。但我很快認識到,一本小說,就像一件傢俱一樣,它有自己一套必要材料和構造規則需要我們學習。我閱讀過許多小說並不意味著我會寫一部小說,我坐過足夠多的椅子但不意味著我會做一把椅子。
創意寫作涵蓋虛構和非虛構,如小說、詩歌、戲劇、電影指令碼、回憶錄等。創意寫作是美國等國家在文學創作中應用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主要目的是培養新作家。情節與人物》總結了作者的讀書經驗,他劃分了兩個型別小說的存在:情節至上型和人物至上型(很多文學評論家青睞後者而看不起故事情節制勝的小說,認為那往往是暢銷小說。走進不同的法院裡,我們領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審判標準,一種觀點認為故事情節才是一切、電影也只有劇情片動作片才好看,而另一類人眼中的生活從不是由情節構成。)。顧此失彼者大有人在,甚至走到了很高的地方,因此作者提出了“找到偉大小說的平衡點”的想法。“平衡”始終是面對記憶、面對虛構寫作而去權衡混亂的偉大要素,這是一個優秀作家的品質表現,他會希望收穫一份秩序和掌控,能夠在混亂和自我意識過強之間把握平衡。
在《情節與人物》中,作者提到“大多數情況下,寫小說是一個人的事情。小說家獨自坐在膝上型電腦前,做著最不可思議的夢”,如此說來,讀後感更是一個人的事情,至今應該還沒有兩人搭檔寫讀後感的先例吧。這種“獨自”大概也正是失去平衡的因素之一,無法構成互補。這裡先嘲諷一下“獨自”概念的無效:現在我獨自坐在膝上型電腦前寫讀後感,但文件處理的只是模仿重複的常識,頭腦裡跑滿了鄰家的孩子,唯獨沒有聽到自己的聲音。這種情況一直存在,所以我對自個兒寫的讀後感認同感不強,我甚至感覺不到這是我寫的,即便是我寫了兩年多了,仍舊沒有找到廣告推介與傾聽自己聲音的平衡點。當然,這種平衡點的尋找不屬於本書的範疇,“找到偉大小說的平衡點”前提首先是一部偉大小說吧。你還在頭腦裡模仿、重複感受的印象,就不存在是否平衡的道理。
但是不得不說,《情節與人物》的作者傑夫•格爾克像個勸架、和稀泥的人,各打一百,指出情節至上型和人物至上型兩者只是側重點不同,大可相互融合,並最終指出一條皆大歡喜的路子,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非常“好萊塢式”。不得不說的是,這套創意寫作書系有些確實是這種理念的,像電影工廠一樣,秉承這一理念搞了一個寫作工廠。至於該如何看待這種寫作工廠,我覺得並不能否定這一工廠的幫助,它給你一個階梯、一個正規化的訓練和一些經驗,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這裡我想起了中國造車人說過的話,僅僅是模仿永遠不夠,即使廠家將生產線、圖紙都給你,你仍舊不會造車。你只知道是三釐米,但你永遠不知道為什麼是三釐米的道理。這個道理沒人告訴你,只有你自己琢磨,便寫作邊琢磨。拂曉獨自坐在膝上型電腦前,將自己投入不可思議的寫作夢中,夢的溫涼、流速和質感,只有你的肌膚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