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常州市局前街小學11月22日下午,局小召開了一場關於實施教育懲戒的聽證會,邀請了5名學生代表、12名家長代表和部分教師代表,以及由律師、法官、心理諮詢師組成的專家代表參與,共同討論校園懲戒應如何開展實施,並希望建立懲戒制度。這一行為引起熱議。在接受採訪時,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校長李偉平迴應稱:懲戒不是真的要打,會嚴格區分懲罰和懲戒。
8
回覆列表
  • 1 # 澳洲盧克Luke

    作為法律博士,我認為:應該交給老師戒尺。但有個前置問題要搞清;“交”給老師戒尺之前,首先要“教”給老師戒尺。要先教老師什麼是戒尺?它有什麼用?幾個意思?

    這個前置問題沒搞清,就直接上答案,說該還是不該,本博認為那都是思想暴力,都是耍流氓。

    戒尺,首先強調一個“戒”字。老師拿個戒尺在手裡,老師有沒有做到這個“戒”?戒尺對老師和學生來說應該都是一種威嚴,要持“戒”。戒的是什麼?先不說二師兄“八戒”,首先要能戒的是貪嗔痴慢。少年不貪,則國廉。少年不嗔,則國昌。少年不痴,則國智。少年不慢,則國威。老師拿一把戒尺在手裡,要把這個“戒”字先搞清了,自己有沒有嚴格做好這個“戒”,貪嗔痴慢的習氣有沒有戒掉一些。只有老師弄懂了,這個戒尺才有了威嚴,有了意義,有了警示。戒尺不是簡單用來打個不聽話的學生,戒尺是要提醒老師不要犯了愚痴,慢待了社會的希望少年的學生,是要提醒老師嚴於律己,以智慧的方式引導學生。教不嚴,師之惰。所謂的“嚴”,針對的首先是自己,而不是學生,是“嚴”於律己,而寬以待人。

    老師不是聖人,這不是個藉口,所以要按聖人的話來修身。大學之道,老師的一項本職工作首先是修身,想要學生好,老師先做到。當今時代的老師,拿一把傳統的戒尺在手裡,如果把上千年傳統的文明傳統的文化丟掉了,剩下的僅僅就是一件當代的暴力工具,悲哀!

    戒尺的“尺”,仍然是提醒不要犯糊塗,不能愚“痴”,要智慧引導學生。尺,講的是長度,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比比長度,學生不必不如師,三人行必有我師,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有這個尺,老師和學生都是在反省自己長處多少,短處多少,如何可以更長一點,短處更少一點。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那是有尺子的,不然拿什麼反省衡量,比比長短。

    一把尺,就是一杆秤,平等衡量天下,一碗水端平,沒有暗箱操作,清清白白,公公平平。家長不用塞紅包。沒有學生可以有特殊待遇。這是一把標著刻度的尺子,而不是愚弄大家的魔法尺子,誰該繳多少稅,就得繳多少稅。清晰、清楚、清白。這就是尺子。

    難???!教育本來就是要解決一個還沒有活明白迷迷糊糊過日子的難題。

  • 2 # 周老師教育談

    首先要明確的是,懲戒並不等於體罰。懲戒的力度可根據學生犯錯的程度分別給予教育批評批評、加倍勞動、取消部分權利(比如參加遊戲,活動的權利)、沒收相關物品等措施。懲戒代表的是規則和法度,代表著敬畏。老師可以不經常使用,甚至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沒有。要讓學生明白這個社會是有規則的,破壞了規則是要受到懲罰的。鼓勵,賞識固然重要,必要的懲戒也是不可或缺,因為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規則所在,底線所在。錢文忠教授說:“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了。”當學生知道老師其實除了表揚鼓勵,其實並不能把他們怎麼樣的時候,他們就會慢慢的把規矩拋到九霄雲外。這也是現在家長為什麼悲嘆“熊孩子”越來越多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眼裡,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而且打破了也並不會受到什麼懲罰。讓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媒體報道,很少有對學生紀律意識淡薄的探討,更多的是對老師的譴責。所以,我認為:常州這個小學的這個關於“懲戒教育”的聽證會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 3 # 毅而三思吳六奇

    第一,我不同意這種行為,不很合理,從授權物件就是。學生違反課堂制度是問題,但他觸犯的可能是包括全體師生在內的群體利益。就是說包括具備懲戒權的老師在內,本身都是利益相關者,尤其是老師。既然是小學,老師的權威性顯然更多更大,敢於反對老師的學生可謂寥寥無幾,出現一個之後……哈爾濱繼紅小學就是。那麼該不該懲戒豈非成了一言堂?因此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必須應有第三方介入。至少是老師提案,以監控為準,由第三方執行。

    有些事張嘴是容易,但口子開了後卻只會一步步降低下限。尤其是最忌諱內部出管理的,因為最易出現利益相關才越管越亂。李校長或許能開這個口子,但我想他絕對剎不住這個閘。

    第二,咬文嚼字說“戒、罰”之別。然而具體的區別是什麼?我想不會是變著花樣的體罰,而更像是洗廁所、倒垃圾、擦窗戶這種“懲戒”。但如果這樣做,會否涉及對“社會道德、奉獻價值、集體榮辱”這些意義的變質,讓學生曲解誤解社會階級問題,比如增加對重體力勞動者的隱形歧視?而且由於涉及義工勞動和小社會性質,或許應組建討論組,在“合法性”原則的大基礎上,更多以彈性浮動。60分和59分總歸是有1分之差,因此老師只適合作為第三方監管和輔導,而不是親自介入。

    再三,“戒尺、懲戒權”這種東西本身就涉及形式主義,讓人心裡不舒服。在舊時,戒尺不是菩提祖師打孫悟空那幾下,而是“如因弟子違犯教令,以理毆責致死者,儒師照毆死期親卑幼律,杖一百、徒三年。(見《讀例存疑·卷十》)”因為違反教令,就被以理毆打致死,這比“以德服人”還不像話。不說大清朝亡了多少年,就說沒這個心卻去提這個詞,我表示很難接受,至少也有譁眾取寵之嫌。但這個錘我該砸媒體還是李校長,我不好肯定。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我不知道李校長這個“懲戒”有無涉及隔離班,又或是管教學校?但不止這種可見隔離,也涉及某個被反覆懲戒的孩子,在心裡出現隔閡,也就是自閉不合群。尤其是在錯誤的家庭環境中,這種影響會增加更多。

    可見隔離以孩子成績劃分,好孩子學習壓力會很大,因為周圍都是遊得快飛得高的,自身對比的標尺不明顯。而壞孩子則易意識到物以類聚,而後自暴自棄近一步墮落。

    心理隔閡更難琢磨。小學生這算是少兒,受到的傷害可能會有更深刻印象。這點我想就如今因為美醜殺同學,因為辱罵殺老師(謝林戈)的案例,已經表現的很清楚了,心態上都可見扭曲。

    然而無分隔離或隔閡,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在某一點是負面的與眾不同,或者被動讓其增加更多的負面壓力,是否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我以為這也是種嚴重錯誤。保守些看的話,我覺得這懲戒在普及後,尤其是習慣成自然後,或者會因態度上的改觀,在未來可能培育出更多的反社會人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棲攻擊艦可以像航母一樣,加裝艦載機彈射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