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方的燈火啊

    漢化後迅速腐化,中央失去了過去的活力。另外漢化的步伐太快了,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裂痕,再加上原有的民族矛盾,地方實權派,一切就這麼發生了

  • 2 # 遠處吹來陣風

    因為過度過速漢化引起了統治集團的分裂,為強行漢化孝文帝甚至廢殺了太子。而漢化後原北魏鮮卑上層貴族迅速和漢人地主合流,後果就是普通鮮卑人利益受損,特別是原先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鮮卑軍人社會地位急劇下降,北方六鎮的鮮卑軍人竟然淪落為帝國的邊緣人物,和發配邊疆的戌卒沒多大區別。北魏倒塌的第一步就從六鎮軍人大起義燃起。

  • 3 # 徐_鍾

    歷史上,能當得起雄才大略這個稱號的君主不多,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這樣一位。他5歲即位,23歲親政,32歲去世。在他親政不到9年的時間內,完成了王朝由蠻夷向漢化的華麗轉身。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親政之後強行推進漢化改革,先是遷都,從偏北方的平城(山西大同一帶)遷往中原腹地洛陽;緊接著改漢姓,皇帝家族帶頭廢除了拓跋姓氏,改姓元;同時,鼓勵漢族與鮮卑族通婚,重新評定世族門第,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朝官制。可以說正是拓跋宏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改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民族仇恨政策,也奠定了中華再次一統的民族文化基礎。

    拓跋宏的歷史功績對於整個中華民族有利,但是對於其所維護的北魏政權卻大大的不利,在其死後不到30年,北魏皇室就被軍閥架空,又過了6年,就正式壽終正寢了。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政治上的。北魏定都平城,北方抵禦柔然的六鎮緊鄰首都,到六鎮當兵不是丟人事,反而有更多的晉升渠道。遷都洛陽之後,問題出來了,六鎮就是偏遠之處了,是打發不受朝廷待見之人的去處,六鎮逐漸被邊緣化。這就造成最終六鎮大起義,敲響了北魏王朝的喪鐘。

    第二個原因是經濟上的。洛陽固然是中原王朝的象徵,但是自從晉朝滅亡之後,五胡十六國的北方政權沒有一個定都洛陽的,洛陽早已破敗不堪,而且是各方軍閥征戰的戰場。遷都洛陽實際上就是重建洛陽,對於經濟基礎不太牢固的北魏政權而言,經濟壓力極大。

    第三個原因是軍事上的。洛陽在當時實際上緊鄰南朝的邊界,固然有利於拓跋宏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經略南方,但如果遇到不稱職的後世子孫,同樣也需要在平時就維持巨大的軍隊防備南朝進犯。

    第四個原因是心理上的。鮮卑貴族漢化之後,也學著漢族門閥世家那樣,迅速文藝化、陰柔化。也別是北魏皇室居住在中原正統之都洛陽,便開始處處以正統漢人自居,不但瞧不起南朝的政權,甚至也開始鄙夷自己同族的北方將士,勇武好戰的風氣迅速消弭。

    正是由於上述四個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雖然實現了民族的大融合,但是也打開了自己王朝覆滅的大門,一些逆潮流的鮮卑貴族,將推翻漢化的拓跋氏統治,建立自己的朝廷。

  • 4 # 三上歷史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古代中國的帝國結構。古代中國是一個二元帝國,有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組合而成。農耕文明指的就是中原王朝的漢人,草原文明就是北方的少數遊牧民族。

    這兩個文明從社會結構到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農耕文明文明程度高,社會財富的產出量也比較高。草原文明比較落後,社會生產方式也比較落後,但是在冷兵器時代,他們天然的擁有傷害權的優勢。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文明,一個野蠻,一個有錢,一個能打。

    這兩種文明,從先秦時期就相愛相殺,但又不能互相相容。於是霍去病和衛青可以把匈奴遠逐漠北,但是漢朝沒有能力真正的統治草原。

    而草原上的部落可以來漢族地區搶掠一番,但是也沒有能力來中原地區放牧,而統治中原。

    北魏之所以成功的統一了北方,建立了穩定的大帝國,在於他建立了二元帝國,也就是北魏同時整合了草原與中原兩種統治邏輯。

    一方面北魏的軍事力量是出身草原的六鎮軍人構成的,他們擁有極強的武力,可以扛得住其他胡人的攻擊,維護帝國的穩定。

    另一方面,從中原漢人地區輸送過來的財富可以維持帝國的執行,收買草原軍事貴族集團。讓他們可以安心為國家效力,而不必再去搶劫。

    草原和中原這二元缺一不可,兩邊必須都統一在皇帝的麾下,但是孝文帝南遷之後的政策卻把草原這一元給丟了。

    孝文帝遷都漢化的改革,意味著皇帝不再認同鮮卑人的身份,轉而要放棄各種鮮卑人的習慣,把帝國轉化為一個漢人國家。這對鮮卑軍人們的自豪感是個巨大的打擊,皇上不再任北邊的這些老兄弟,那就不能指望老兄弟們還認你。

    北方的軍人們越來越不痛快,軍人離心離德,最後六鎮軍官發生暴動,北魏王朝也很快土崩瓦解了。

  • 5 # 紅客之音

    北魏孝文帝在歷史上與後來的北周武帝宇文甾,世宗柴榮命運極其相似。雄才大略卻天妒英才。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與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可惜他的改革操之過急並且非常極端。當時他在位時可以用威信加手段壓制。而他死後各種矛盾迅速惡化,而無法控制。假如當時他死時傳給弟弟東海王元亮。那厲史將被改寫,就好像如果周武帝傳位於齊王宇文憲,那就沒楊堅什麼事了。可惜歷史沒有假如,一切都像一江春水問東流。

  • 6 # 老照片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但是透過改革國力達到鼎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後的三十餘年便迅速地分崩離析。其關鍵原因在於北魏孝文帝採取了全盤漢化,將已經腐朽不堪的一些制度完全移植到剛剛封建化的北魏政權,加速了北魏統治階層的腐化沒落,最終分裂。

    而這些中原王朝腐朽不堪的制度裡最重要的就是士族門閥制度。該制度最大的特點是重出身、輕才能,這使得北魏政權很快就被一批不學無術的貴族子弟所掌握。儘管孝文帝也大力推崇儒學,期望提高貴族的文化素養。但是人才教育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是腐化墮落就在轉瞬之間。到了北魏後期,迅速漢化、士族化的鮮卑權貴竟奢比富, 相互攀比, 極力聚斂;為了斂財,則是貪汙成風, 吏治腐敗,最後造成了道德墮落、能力下降。

    北魏後期宮廷政變,最終平定叛亂的則是來自北方六鎮的將士,尤以宇文泰、高歡為代表。他們受漢化影響較小,保留了較多的鮮卑特色,得以取代元魏,建立新的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懂男人心理的女人,那麼這種女人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