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小堯茗居
-
2 # 忠肝義膽嶽老三
一
記得太子老師王掞在在逼死鄭春華以後,在自己府里正中央坐著,喝了毒藥自盡,四爺趕到時,他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我一生下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
四爺看著王掞死去,若有所思!
其實王掞這句話很有深意,作為太子的老師,他把一生嘔心瀝血輔佐太子,可惜太子不成器,最終被廢,這一步棋算是輸了,而後,他對四爺多有關注,他認定四爺會是康熙皇帝未來合格的繼承人,這步棋他下贏了!
王掞是個十足的忠臣,他一心都是輔佐太子胤礽,他把自己一生的榮辱都寄託給太子,希望胤礽成為未來之君,只可惜胤礽“膽戰心驚的當了三十年太子”,最終還是被廢!
他愧疚,他不甘,他憤怒!
他愧疚的是沒有把太子真正教好,讓他最終失去了皇位;
他不甘是自己費了一生心血,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他憤怒是各皇子覬覦皇位,各大臣派系林立,陰謀暗算!
二
當康熙皇帝在朝堂上宣佈要廢除胤礽太子之位時,王掞站了出來,康熙不讓他說,他以死相逼,康熙不得不允!
於是,他就為太子辯護,說太子之過也是滿朝文武大臣和眾皇子所造成,因為朝堂每個人都各有心機,為自己利益打算,而從來沒有真正想去匡扶太子!
還真別說,王掞說的是在理的,滿朝大臣無人能辯駁!
隨後,王掞情緒越來越高,竟然說連康熙也一塊兒罵了!
時至今日,將所有過失歸於太子一身,這是“不教而誅”!康熙帝一直聽著王掞咆哮,聽到“不教而誅”四個字這才火了!
你王掞說得好,朕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那你作為太子的老師,今日太子成這樣,你又該當何罪?
還是張廷玉厲害:你王掞一死不要緊,你做忠臣,卻要讓皇上揹負殺忠臣的罪名?
一句話讓王掞無話可說,讓康熙心裡寬慰許多!
其實王掞的“不教而誅”說的確實過分,“不教而誅”說白了就是怪罪你做父親的沒有教好,“子不教父之過”,兒子成這樣,你做父親的也該死!
康熙不怒才怪!
最後,康熙命人把他抬回家,交給他兒子看管,若是自盡,拿他兒子是問!
三
王掞一生也挺可悲的!
幾十年如一日,寄託了無數的希望和心血,最終付諸東流,這是多麼的無奈和痛苦!
而王掞也是古代帝師的縮影,成功一輩子青史留名,失敗則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他們往往能夠改變歷史,卻又比誰都更擔驚受怕,教好了不一定有人唸叨,教不好第一個懲罰的就是你!可是,他們也沒有選擇,只有盡心盡力,費盡心血!
作為一個老臣,他的忠勇之心值得敬佩,他敢於直言,把“文人諫死”作為自己的一套道德準則,這又讓人動容。
康熙畢竟還是很有很尊重他,知道他的勞苦功高,與之同輦,這也是給他莫大的關照和安慰,只可惜,太子胤礽太過離經叛道,甚至康熙給過他機會他都抓不住,他讓太多的人失望,讓太多人寒心!
回覆列表
說太子的師父就像父親愛護自己的兒子一樣,哪個不希望自己兢兢業業教出來的學生將來坐天下,當皇帝。
那麼“王掞”又是何許人也? 王掞(1645年——1728年),字澡儒,康熙九年進士,授編修,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傅至康熙六十年,因為太子忤旨,尋致休。
王掞本就是一位剛烈之人,一心一意想培育太子胤礽成為未來的一代英主自己也好向自己的祖宗有個交代。
關於歷史記載王掞之軼事層出不窮,有據可查。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太子胤礽兄弟之間矛盾,加之三十幾年的輔政,精靈古怪的皇子們個個窺探那太子之位。
還有就是太子背後不休德,不養性,幹出了偷雞摸狗之事,被康熙帝給廢了!
王掞是不死心呀!明知太子胤礽有錯,還要在朝堂之上與康熙帝做最後的努力。
在《雍正王朝》就要這麼一段臺詞: 朝堂之上,康熙帝宣佈了停用太子胤礽的印信並強調太子胤礽不盡職、不修德、深失朕望,為了不負列祖列宗在天之託,不負天下臣民之望,決定廢黜太子的名位。
緊接著王掞出班說:
臣有本奏!康熙帝料想到王掞要說話,不禁動容的說道,朕今天不想聽你再說。
你是正人君子,數十年輔導太子嘔心瀝血,朕感激你,作為師父,你盡了責;作為父親,朕也盡了心,無奈“所琢非玉,難成大器”。
到了這裡就算完了,哪知王掞還要說;今日老臣冒死進言,皇上鑑納,老臣要說,皇上不鑑納,老臣還要說。
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
說太子不盡職,那麼太子輔政以來有幾位大臣盡職輔佐太子善為謀政;說太子不修德,上書房幾位大臣如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幾時對太子贊善匡失;諸位皇子出一二位,其餘的阿哥誰不是各自為政、陰為絆阻,甚至還有暗中魘鎮者。
這真正是罵盡了朝廷上下大臣及眾位皇子阿哥。
看看這王掞,又開始罵起了皇上:時至今日,將所有過失歸於太子一身,這是“不教而誅”,看來這王掞是豁出去了!
康熙帝這才火了,好!說的好!朕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
不愧為康熙大帝,回頭就問王掞:那你是他的師父,他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又該當何罪呢?
好一個忠臣,你如此咆哮朝廷,侮辱君父,罵盡皇子百官,你死了就能抵罪嗎?
我個人以為;太子師父王掞的一句“不教而誅”與說康熙帝“子不教父之過”無二,真正是罵的淋漓盡致,康熙帝能不震怒嗎?
嚴肅的講,換了別人,必將殺頭,康熙帝還是念在對太子的一片忠誠上,還是準備寬恕這位皇子的師父,可是,他罵盡了滿朝文武。
無論如何,康熙帝還是很喜歡這位耿直的大臣,何況他還是替自己培養兒子,按大清律,發配!
據記載:是王掞的兒子代為發配黑龍江,幾年後,王掞致休。(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