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賽麥大弘

    謝邀,李太后是萬曆皇帝的母親,張居正是大明中興之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有李太后的支援才有張居正的新政,他們給大明的止跌回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只可惜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反攻倒算,李太后沒有力挽狂瀾,致使張居正新政土崩瓦解,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衰敗。

  • 2 # 和偉龍

    張居正是大明中興之臣,可惜他死後很多新政即被廢除,李太后沒有利用自己的地位與權勢力挽狂瀾,估計也是對張居正個人有幾分意見,造成對張居正的反攻倒算。

  • 3 # 蚜蟲掉牙

    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建立以來,使用了和元朝截然不同的治理方法,死的皇帝特別勞累。到了第2位皇帝朱允炆明惠帝,發現身邊沒有可商議之人,聽信讒言,進行削藩,到後來朱棣朱高熾時期,由於駐地常年在外征戰,國家政權穩定,朱高熾的英明治國,使國家欣欣向榮,一片繁榮景象,朱高熾也是明朝唯一的一位“仁宗”。

    到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明宣宗,是個文藝青年,做皇帝這個辛苦事情,他全部移交於太監和內閣手裡。從此之後明朝的皇帝多是奇葩,有幾十年不上朝的,有被蒙古人俘虜的等等好多皇帝,但大明江山依然安安穩穩經歷了幾百年,我們只知道明朝最後的大太監奸臣魏忠賢把朝廷官員攪得雞犬不寧,最終導致明朝滅亡,那麼這幾百年來明朝皇帝雖然奇葩,但是風風雨雨幾百年屹立不倒,還是名臣佔據主導地位,其中張居正和李太后的故事又被民間傳送很長時間:

    朱翊鈞,明神宗,10歲即位,其母親李太后是宮女出身,聰明伶俐,自知無力維持大明朝,就請了張居正為首的名稱來治理國家。張居正不僅要教育明神宗,對冥神中要求特別嚴厲,平常負責國家的重大事務,把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所以10歲即位的朱翊鈞,全靠李太后和張居正管理國家,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作用對大明朝來說就是大明江山的延續。但是張居正身居要職,李太后用什麼辦法讓張-居正為他效勞,李太后說話是28歲,張居正又是大才子,又是大帥哥,如果說李太后僅僅是透過權力讓張居正為大明朝效力幾十年,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所以也有人說李太后是透過感情來獲取張居正的忠孝,但是正史中是沒有出現這樣的記載,眾說紛紜,留下了無限遐想。

  • 4 # 我們的領地

    大多數人對張居正改革是持正面評價的,確實,張居正改革在短期內,有限地起到了澄清吏治和充實國庫的效果,但這一切僅僅只是表面,且代價巨大。

    張居正改革主要是兩法:考成法和一條鞭法,考成法就是官員的績效考核法,一條鞭法就是把所有稅收及徭役以銀兩折算,關鍵是把之前的實物交稅換成統一的銀子交稅,農民得先把農作物換成銀子交給政府,政府再多收一定損耗,銀子到達國庫後,再採購其他物資(比如糧食),這裡面就有很多貓膩了,考成法最後成了京官收取地方官好處的公開手段,根本沒有起到澄清吏治的預期,吏治腐敗了,收取稅銀的時候就可以上下其手,再和商家勾結,農民賣糧時壓價,戶部購糧時提價,財富迅速集中到官僚和商家手中,而官僚和商家還要免稅,自此流民增多(當然也有天災的原因,流民主要也是華北西北多,因為華北西北沒有工商礦業特別是海外走私業支援),流民與潰兵結合發動軍事叛亂進一步加深帝國財政壓力,到最後能撲滅軍事叛亂都沒有安撫流民的財政能力,致使軍事叛亂死灰復燃。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這兩法的危害,舉個例子:某村有10戶人家,種植100畝地,該交100兩銀子,考成法規定10月底地方官員必須收齊,否則免官。地方官釋出命令9月中旬必須交齊。農民將糧食收割後需要將糧食賣給商家換取銀兩(官家只收銀兩),這個時候商家與地方官極力壓價,假如此時有一家農民交不起,怎麼辦?逃亡變成流民,剩下9家,還得交那100兩銀子,而且時間更緊了,假如又逃了2家,剩7家,這7家一樣得承擔100兩銀子的賦稅,這個時候,極有可能連最後的7家都逃亡了,如此惡法還不廢除?這還是一個簡單的場景,沒考慮官員的貪腐問題。

    誠然,張居正改革的初衷絕對是看到了當時大明存在的問題,但一方面改革在吏治腐敗的情況下,再好的政策都會被曲解。再者一再盤剝農民,放任工商礦業特別是海外貿易商快速積累財富而不承擔國家義務(基本不收它們的稅,記得有一年整個浙江省茶稅只收了6兩銀子,養基層稅官都不夠),只能說張居正改革改錯了人。就這樣維護文官系統(文官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文官那些老夫子還是不會放過他,他死後,被說成吃春藥而死(事實上應該是痔瘡流血而死),家產被抄,長子被逼自盡。

    至於太后,算是有明一代比較睿智的後宮之主(明朝後宮都還不錯,大都比較開明,少信那些偽史說的)。至於某些人心理陰暗,總喜歡往下三路想,就沒必要搭理。

  • 5 # 聊以自娛2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其母李氏(李太后)原為明穆宗朱載垕(時為裕王)的宮女,被穆宗看中,生下兒子時尚無什麼名分。直到穆宗繼位(即隆慶元年1567年),始封為貴妃。因地位低下,明神宗五歲時還沒有正式起名,到了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被封為皇太子,明神宗才正式取名翊鈞。

    李氏對兒子教育頗嚴,一旦皇太子讀書不用心,就罰他長跪。正因為李貴妃嚴管,翊鈞刻苦努力,登基稱帝后,還常自詡:“朕五歲即能讀書”。可見,李太后作用主要是對明神宗的教育和培養,希望他能成為有為之君。

    張居正(1525-1582)明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大臣,湖北江陵人。萬曆元年(1567年)6月,以他為首推行實行“考成法”,對官員進行考察,嚴肅法紀,整頓吏治,實現了精簡機構,裁汰冗員。使明王朝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張居正注重邊防,調任抗倭名將戚繼光、戍邊名將李成梁等鎮守邊防,此後二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只有部分騷擾)。萬曆八年(1581年),張居正主持重新丈量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減少徵收專案,簡化徵收手續,實行按地徵稅,極大的緩解了農民負擔,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

    作為帝師、首輔大臣,張居正的做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國家政清物豐。雖然遭到了當時既得利益者的忌恨、反對和彈劾。但被西方經濟理論家大加讚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沒有生育能力,婆家人瞧不起收養孩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