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彩派軍事
-
2 # 客矢解
一時難以搶灘登陸,英法聯軍潰敗至本土,幾乎難以短時間反攻,或者說德國認為英國可能與德國重新和談,包括法國維希政權投降。蘇聯同德國是意識形態相當對立的國家,歐洲大陸不應當有社會主義國家,希特勒狂熱民族復仇優越心理等。
當時英國退回本土,並在本土建立了相當強大的防護體系,英國海軍實力強大,倘若搶灘登陸風險極大,失敗的可能也是極大的。即便大規模動用傘兵,到敵後縱深,但是這種特殊兵種人數實在太少。更重要的是德國對英國的空中打擊,英國空軍多是在英吉利海峽防守,幾乎沒有到達法國或德國領空。之後雙方互相轟炸是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的事了。希特勒認為此時不應當在西面同英國空耗物資。新的戰爭應當獲得新的資源支援,東進是最好的選擇。
希特勒民族狂熱的宣傳是他獲得眾多德華人支援的原因,當然也包括他實施的經濟措施。對此東向對敵人的進攻很有必要,西面不足為懼,且德國應當全力進攻蘇聯。
進攻蘇聯也在於,德國認識到蘇聯準備不足,經過西線的戰役表明了繼續使用閃電戰的可能性,與高效性。德國是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擊敗蘇聯軍隊。蘇聯向東歐擴充套件戰爭緩衝地帶也證明了蘇德必有一戰,蘇聯正在儘可能準備戰爭,此時是最好的時機不能再等。
-
3 # 李渝泉1
這是希特勒獨裁主張的結果。在希特勒看來,英國一是已經被德國收拾得差不多了,一個沒落的帝國掀不起什麼大浪了,二是英國也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種,基本和他日耳曼民族平等,不是被消滅的物件,三是雙方政治主張也沒有什麼大的衝突,經濟利益方面還是可以協商解決。所以他對英國採取了和談解決的方法,爭取化敵為友。而對蘇聯則不同了,首先是對蘇聯的政治主張深痛惡絕,視同水火。其次是討伐蘇聯對德國來說有經濟利益上的需求,一是需求石油資源,二是需求糧食資源。再次,希特勒認為斯拉夫民族也是屬於劣等民族,不值得重視的種族。最後,蘇聯迅速的發展,也是他視為心腹大患必欲滅掉的因素。有鑑於以上原因,希特勒不等英國這方面的戰事結束,就急匆匆的著手準備對蘇聯開展侵略進攻。
-
4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眾所周知,二戰中的德國運用顛覆傳統的“閃擊戰術”,迅速佔領了歐洲,將英法聯軍趕下了海。在對英國進行76天狂轟亂炸下,英華人沒有屈服,苦苦的支撐著。德國在勸降和武力征服無果的情況下,又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希特勒冒兩線作戰的兵家大忌的原因是什麼?是戰後許多學者熱議的一個話題。我也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是希特勒畢竟是軍人出身,他也不願意出現兩線作戰的局面。於是戰爆發前,就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目的就是避免兩線作戰,儘快解決歐洲戰事。但是碰到了“倔強”的英華人,就是不投降,在狂轟亂炸的76天后,眼看希特勒的計劃被一拖再拖,最終放棄。
二是從戰後的資料顯示,如果德軍再堅持幾天,英華人就有可能受不了,被武力征服,當然這是“馬後炮”。按照希特勒當時想法,由於對英國久攻不下,戰爭消耗非常大,戰略物資出現了緊張局面;同時,大量的地面部隊原地不動,勝利的高昂情緒被一點點吞噬,部隊的消耗也在不斷增加,加上當時的蘇聯的戒備心態開始逐步提高,加強邊境防守的舉動,這些不得不讓希特勒重新分析和麵對當前的局勢。
三是希特勒認為,雖然英國不投降,但已受到極大的創傷,戰略資源也基本消耗殆盡,不可能對德軍產生太大的威脅;當初如果能快速解決英國,不給美華人反映的時間,不給他們參戰的理由。眼下對英的戰役久拖不下,美華人已開始做好介入的準備,因為希特勒知道強大的美國介入進來,對他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因此,對英國打而不絕有利於他的下一步行動。
四是稱霸歐洲,掠奪蘇聯的戰略物資是他的最終目標。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制約,蘇聯方面暫時沒有太大動作,防範較低,於是儘快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可以起到突然性的效果。獲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和糧食,是希特勒以戰養戰,繼續發動戰爭的戰略要求。
五是蘇芬戰爭中蘇聯慘勝,給希特勒一個錯誤的認識。芬蘭作為一個全民皆兵的小國,以傷亡2.5萬人殺傷蘇軍22萬人的戰績,讓世人刮目相看。近10倍的死亡率,讓希特勒覺得在強大的德軍面前,蘇軍一定是不堪一擊。所以有了“三個月解決蘇聯”的觀點,這個“誤判”也是導致希特勒下定決心,暫時放下英國,去進攻蘇聯的原因。
綜上所述,德軍從對英的重點進攻轉向蘇聯,不是“狂人”希特勒的弱智舉動,而是在當時的軍情和局勢的變化下,他從各方面考量決定的。雖然事後分析,他的決定在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初期,效果還是明顯的,但是他沒有算到蘇聯的冬天是如此的“冷”,沒有算到蘇聯的抵抗也和英國一樣頑強,結果兵敗斯大林格勒。從這個角度講,希特勒是個只顧眼前,不考慮後果,顧頭不顧腚;外行指揮內行,一定是失敗告終。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德國之所以去招惹蘇聯,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德軍過分的低估了蘇聯的實力;第二個是德國需要從蘇聯獲取大量的資源,尤其是石油;第三個就是德國和蘇聯本來就是死對頭。至於為什麼是這三點,下面筆者一一解釋。
第一個德國過分的低估了蘇聯的實力,是因為蘇聯在前幾年進行了一場“大清洗”運動,導致蘇聯軍隊內部大量優秀的高階軍官被殺。而這也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軍隊由於優秀軍官的缺失,使得蘇軍戰鬥力下降(當然開始事實也是如此)。而且當時的希特勒認為征服蘇聯就像征服歐洲其他國家一樣簡單。
第二個是德國需要從蘇聯獲取大量的資源,尤其是石油。戰爭就是打錢耗資源,而德國又缺少資源,其佔領區也無法滿足大量軍隊的消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肯定要想方設法獲取資源。蘇聯國土廣袤,有著大量的資源。特別是石油,德國入侵斯大林格勒就是為了獲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
第三個德國和蘇聯本來就是死對頭。為什麼呢?因為蘇聯為主的斯拉夫人和德國為主的日耳曼人自古就有很深的矛盾。從中世紀時,日耳曼人就與斯拉夫人發生過不少的戰爭和衝突,之後長期處於敵對狀態,日耳曼人甚至很多時候都不把斯拉夫人當作歐洲人。而且希特勒極度討厭蘇聯的主義,所以入侵蘇聯不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