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61832946998

    享樂主義理論

    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英國哲學家邊沁(J.Bentham)認為快樂和痛苦決定人類行為的動機,人都是以快樂作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趨樂避苦求得最大的快樂。邊沁把人類動機過於簡單化了,並且把資產階級的利己本性,普遍化為全人類不變的本性。它的作用相當於動機。

    2.本能理論

    動機的本能論者認為,人的活動是先天內在安排好的。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W.Me Dougall)認為,人類的思想和行動是由本能激發的,本能是激發行為的根源,弗洛伊德(S.Freud)指出人類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並認為人類行為主要可以用性和攻擊兩種動機來解釋。中國儒家的“良知”、“良能”也是與生俱來的。

    3.驅力理論和誘因理論

    本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用驅力解釋動機,把個體內部情況(如飢、渴等)所產生的驅力或需要看作行為的動力。他們認為,生理需要引起緊張或造成驅力狀態,有機體必須從事某種活動以滿足需要,才能降低驅力。這種“需要→驅力→行為”的關係是受有機體平衡作用所控制。本世紀50年代,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不能僅僅用驅力降低的動機理論來解釋所有的行為。誘因在喚起行為時也起重要作用。他們認為,應該用刺激和有機體的特定的生理狀態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解釋動機。這種理論強調了外部刺激在引起動機的重要作用,並認為外部刺激能夠喚起行為並指導行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傢什麼時候能取消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