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天傲

    考古一直是國家在致力研究的一項工作,然而對於考古的意義何在呢?從根本上來說考古不僅是挖掘墳墓這麼簡單,它是對歷史的探究,更深入的瞭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之路。考古研究更重要的是保護和還原古代的傳統文化,讓這些傳承不至於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銷聲匿跡。

    古代的時候達官貴族下葬的時候都是比較隆重的,而且也都會放置許多彰顯身份的陪葬物品。透過這些陪葬物考古研究者們就可以瞭解這個墓的年代,以及墓主人的身份和墓主人生前是怎麼樣的人。比如發現的西漢時期劉賀的墓穴,裡面就挖掘出了很多的竹簡,薄厚各有不同,並且上面有許多關於《論語》的部分記錄語言。墓室裡還放著孔子的畫像和其他詩書聖賢的扇子。從這些物件可以表明,劉賀雖然是一個荒唐的王爺,卻對詩詞文學頗為鑑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陪葬品對於考古研究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文物。然而在1981年龜山村發現的一個古墓之中,雖然有陪葬品但是卻仍然無法找到關於墓主人身份的證明。

    這一座古墓是龜山村的村民去地裡幹活的時候看到的,當時是掩藏在一些雜草亂石堆之中。起初也沒有在意,但是卻看到了這個墓與現在的墓很是不同,青磚堆砌而成,一看就不一般。於是這個村民就向村委會說明了情況,村長再上報給上級,派來了考古專家們前來研究。透過對這個古墓的外形研究以及挖出來的文物進行考究,確定了這一個墓穴是漢代時期建造的。

    不過挖出的陪葬物品非常的少,可見在長久的歷史時間裡,這個墓穴已經被盜墓賊光顧了不止一次兩次了。

    這一座龜山漢墓,與其他以往的漢代墓穴都有所不同,它的整個墓穴的建造是獨自的,快要將整座山給佔據了。裡面的設計就好像是一座宮殿,居室客房還有書房以及做飯的廚房都有。

    墓室的北面還有一個真人大小的人影出現,彎著腰,拱著手,一副迎接賓客的狀態。這一個現象然很多的考古學家想不通,因為在一開始挖掘龜山漢墓的時候並沒有出現這個現象,而是在慢慢的形成景區,供人民參觀的時候才漸漸出現的,頗有意思。所以大家都稱這一現象為楚王迎賓。

    從外面進去到墓穴,建造和工程是非常精準和契合的,每一塊石頭和石頭之間都沒有任何的夾縫,將這麼大這麼重的石頭堆砌成一個墳墓,對於當時的古代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由此看來,這件墓主人也是非富即貴。由於從墓穴的外形上來看,從下往上越來越窄,特別像金字塔的形狀。因此,考古人員也稱這座墓穴是“東方的金字塔”,不過因為是在龜山地區發現的也是一個漢代墓穴,所以更多的是稱作龜山漢墓,是漢代的楚襄王:劉注的墓穴。

    但是,關於龜山漢墓究竟是誰的墓穴研究中,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龜山墓發現的初期一直到後來的五年間,他的墓主人的身份一直都沒有得到考證。後來還是一個普通的電工告訴的考古專家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為了方便進行墓穴的研究,考古研究者們就找來了當時村裡的一個電力技工,給墓穴按照線路方便照明使用。但是在按照電線的過程中,這個電工無意間被一個硬東西擱到了,撿起來一看是一個銀質印章,看著還挺值錢的。他就起了貪念,覺得這麼一個小玩意應該沒人會注意到吧,我私藏了也不會有什麼關係。於是就偷偷的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帶回了家中私藏。

    不過,就是因為這一個印章的丟失,一直讓龜山漢墓的墓主人身份無法公之於眾。村裡的村民們也都紛紛猜測這個墓主人到底是誰。有一次,這個電工因為墓主身份的事兒,跟別人較起了勁。一村民說是一個大官的墓,這電工一聽就說肯定不是,兩人就爭論開了,這個電工一著急就說禿嚕嘴了,說這是劉注的墓,我還有證據呢。自此,龜山漢墓的墓主人身份也就隨之解開了。

  • 2 # 洛水清風

    龜山漢墓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是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夫婦合葬。陵墓墓東西長83米,南北處最寬達33米,總面積達700多平方米。

    龜山漢墓的橫空出世純屬偶然,是上世紀80年代老百姓在開採山石發現的。為了防止墓室被盜,劉注用了26塊重達6噸以上巨石封堵甬道。與埃及金字塔中法老的咒語不同,劉注在其墓道口放置一塊《第百上石》,上面篆刻醒目的銘文:第百上石楚古屍王通於天述:葬棺槨,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去葬服,毋金銀玉器,後世賢大夫幸視此書,目此也,仁者悲之。

    這段銘文什麼意思呢,就是劉注在向天發誓,說我的墓中沒有金銀玉器,沒有華貴的衣服,只埋了我的屍骨和棺槨,你們看到這些應該為我感到悲哀,所以請你們不要動我的墓。這完全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盜墓賊怎麼會輕易相信!在這座墓被發現之前,已經被到數次。就這樣,考古學家還是在墓中發掘銅車馬、金縷玉衣等珍貴文物。

    龜山漢墓之所以被譽為“東方金字塔”,主要是它有幾個未解之謎。

    一:龜山漢墓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生產力落後古代,工匠如何做到山體不坍塌呢?如此浩大的工程,真的是手工一下一下鑿出來的嗎?另外,那重達6噸的巨石,在沒有機械化的古代,是如何被人一塊一塊擺上去。要知道,巨石之間的縫隙連一塊硬幣都塞不進去。

    二:兩條甬道相隔19米,長分別是56米,直度誤差僅5毫米,精準到了萬分之一。也就是說這兩條平行的甬道如果一直挖下去,才會在1000公里外相交。在沒有鐳射準直裝置的古代,工匠是如何做到毫米不差,完成如此精確的施工呢?考古學家至今也沒能給出合理答案。因此,龜山漢墓甬道被譽為世界上開鑿精度最高的甬道。

    三:劉注墓對外開放後,停放棺槨的墓室北牆上出現了一個真人大小的影子。影子身著漢服,做拱手相迎狀,遊客稱之為“楚王迎賓”。它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說是滲水造成的,可是墓室的牆上乾燥的沒有一點水的痕跡。也有說是石質不同造成,可經過學者檢測證明:劉注墓室的牆壁的材質都是大理石。很顯然,這兩種說法都不成立。莫非冥冥之中,是兩千多年前的楚王劉注顯靈,在歡迎自己重建天日不成!

    龜山漢墓和秦始皇兵馬俑一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有很多未接之謎等待我們去慢慢解開。也許古人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落後,他們有過先進的創造與發明,只是因為戰爭、動亂等諸多原因,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丹拿汽車喇叭級別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