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盛漢將軍

    李白為什麼拒絕為玄宗作詩?因為李白不願在做玄宗的高階玩物。

    大家都知道李白斗酒詩百篇,人稱詩仙,卻鮮有人知道李白是一個有強烈政治抱負的人。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當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時的李白是躊躇滿志,激情洋溢。可是到了長安後玄宗是怎麼對待他的?入翰林院待詔,看似是個官,實際就是個閒職,皇帝高興時你就趕快送上精美華章,給皇帝解悶取樂,表面榮華富貴,其實就是個高階玩物而已。

    李白對於這種御用文人生活感到厭倦,苦悶,只好發情於詩歌,縱酒以自昏穢,弄力士,戲貴妃,終於使得“玄宗疏之”,放詔而還。

  • 2 # 君霖

    不請自來,李白是一個持才傲物的大詩人,骨子裡是蔑視權貴,李白曾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強勢的表達了自己蔑視權貴的心聲。

    李白豪放不羈,才華橫溢,武藝超群,和所有同時期的詩人一樣,都胸懷大志,滿腔的理想和抱負,當他得到唐玄宗的招請,意氣風發的進京面聖時,本以為心隨所願,可以為國盡忠,為天下黎民百姓謀幸福,然而劇本卻並不是他想的簡單,唐玄宗卻只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翰林供奉,目的就是給皇上和妃子們寫詩作賦,他內心遭受了一萬點的暴擊。

    想當年,李白過三峽,下江陵,登廬山,一路上風風火火,結交能人義士,以詩會友,何等的灑脫自在,本想進宮能大展宏圖,卻被拘在這三尺廳堂之內,整日取悅於一群奸佞賊子和庸俗女子,增能讓他安於為玄宗作詩?他根本不屑於他的詩被這種人欣賞!

    某日滿園的牡丹花開,李白藉著酒興,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了著名的《清平調》。李隆基看了非常喜歡,便叫李龜年演奏,自己吹笛,宮女們演唱,其中一句“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楊貴妃聽得如醉如痴,高力士和楊國忠便竭力討好皇上。

    李白看在眼裡,氣上心頭,便藉著酒勁想羞辱他們一番,便對高力士說:“來,給我脫靴!”高力士滿心不悅,也不敢怠慢,只好為李白脫靴。

    李白又用斜視了一下楊國忠,向玄宗行了個大禮說:“皇上,我聽說楊國舅研的墨很好,不如讓國舅爺研墨,我把《清平調》重新抄寫一遍,如何?”

    玄宗隨口就答應了,楊國忠綠著臉,只好忍著氣,強裝笑臉,為李白研起墨來。

    高力士、楊國忠受了這種羞辱,費盡心機想報復李白,曲解《清平調》中“可憐飛燕倚新妝”,對楊貴妃說:李白將娘娘比作漢朝淫蕩成性的趙飛燕。楊貴妃惱羞成怒。於是處處排擠李白,而李白早就厭煩了這種無聊的生活,便離開長安。

  • 3 # 老貝家的小翊翊

    並沒有拒絕啊。作為一個稱職的官迷,李白怎麼可能拒絕為唐玄宗作詩?看看李白為玄宗做壽所寫的《春日行》吧。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沓波浪驚。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鍾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

    我無為,人自寧。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輧。

    帝不去,留鎬京。

    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

    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這首詩可謂極盡諂媚之能事。詩仙就是詩仙,拍馬屁都能拍的如此清新脫俗,肥而不膩。甚至在馬屁裡還能帶上一點諫言。

    “您怎麼能像不負責任的軒轅黃帝那樣自己昇仙,而不顧子民呢?”

    既是對玄宗熱衷於修仙的一點點小意見,勸他與民休息,生養民力,又把明皇拍得欲仙欲死。這份功力,可謂後來拍馬者之楷模也。

  • 4 # 另類文史

    另類君尷了個尬的分析真相的尷尬^_^

    我們從李白的名句“雲想衣裳花想容”來講,這首詩是赤裸裸的諂媚。沒錯,就是諂媚,“諂”的是楊貴妃的“媚”。

    這是李白“清平調”的第一首,對楊貴妃的阿諛奉承撲面而來,令白粉哭了格桑,尷了個尬,歐耶\(^o^)/

    李白著名的《清平調》詞共三首,是在興慶宮沉香亭上所作。沉香亭又稱“涼殿”,是唐明皇與楊貴妃消夏納涼尤其是觀賞牡丹之地。

    相傳,唐明皇攜愛妃楊玉環在沉香亭賞牡丹品美酒,李白奉命為唐明皇撰新歌詞助興。藉著酒力,李白呼來宦官高力士為他脫去皂靴,又喚楊國忠為他磨墨。

    李白是個聰明人,他不會不懂得宮廷權謀之術。就算是喝大了,皇帝就在跟前,他也總不至於讓皇帝的小舅子給他脫靴(向貴妃挑釁),更不至於讓皇帝的近侍為他研磨(這個是皇權象徵);

    我們再認真研讀這三首詞,語意濃豔,字句芳華。將花(木芍藥)與人(楊貴妃)糅合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詩句當時就讓唐玄宗擊節讚賞,並賞賜御酒痛飲。

    我們知道,李白終生鬱郁不得志,做過很短時間的翰林,後離開長安四處顛沛流離,後世所謂的政治志向,這個“公考”設定另類君一直不贊同。

    在唐代,晉身公務員序列,有三種途徑。

    其一、參加科舉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其二,依附於高官顯貴由其舉薦,最後,如果厭惡考試,又不想巴結權貴,那還可以做隱士。唐朝皇帝以老子後裔自詡,當時修仙學道是主旋律,隱居深山並善加運作獲得隱士(名士)光環,然後體制內自然會邀請閣下入我帳幕,玩兒一把“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成語終南捷徑就是這麼來的;

    以上三種途徑李白在18歲的時候選了第三種“隱居”,但由於缺乏成熟運作,隱居無果,他就出山選擇結交權貴,他選擇的物件是唐玄宗的御妹玉真公主和賀知章以及王昌齡孟浩然等,在此之前,他拜謁許多權貴都遭拒,這可能給他留下了相當大的心理陰影面積,直到玉真公主和賀知章聯袂將李白的詩文呈現給李隆基後,李隆基龍顏大悅,制定讓他做翰林。職責就是在皇帝飲宴的時候作詩助興。

    我們看,李白這個翰林身份來之不易,當不會以文人的“狂放不羈”來挑戰皇權,除非李白瘋了……

    最後,一言以蔽之,李白不可能拒絕為唐玄宗作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輸給波蘭,過程有些氣人,就問阿聯退役了誰撐起男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