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都弩

    從明朝初年就已經結束了,主要原因就是火器的大規模應用,朱元璋朱棣父子以火器部隊轟擊蒙古鐵騎,炸散之後以漢族騎兵追殺,這一戰術是父子兩人時期明軍多次出塞清剿蒙古殘餘的重要自信來源。之後明朝皇帝逐漸丟失祖先的勇氣與魄力,戰鬥值急劇下降,但是仍能依託長城與北方山地,自信的多次擊潰蒙古騎兵騷擾,典型例子就是土木之變後,明軍主力被殲,于謙主政憑堅城和火器,以參與明軍主動出城大量殺傷了蒙古入侵者,為避免被全數殲滅,蒙古騎兵只能敗逃,並放回了被俘的明英宗。

    注意清朝是漁獵民族不是遊牧民族,最大的區別是漁獵民族是定居的,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遷徙,清朝早在入主中原之前就收編了大量漢族火器軍人,逐漸形成了八旗漢軍,主要就是“”重兵”火器,包括火槍和大炮,康熙大帝擊潰準格爾蒙古格爾丹入侵的烏蘭布統之戰,準格爾與清朝雙方均以大炮互相遠端對轟,最終清朝的大炮在數量和噸位上均佔據了優勢,準格爾敗逃,清軍大勝;之後在西部昭莫多之戰,清軍綠營以火器穩住了大軍陣腳,並吸引了準格爾大軍主要兵力,清軍派出滿蒙鐵騎,繞道準格爾後方,端掉準部大營,葛爾丹只得再次敗逃,加之他的後方叛亂格爾丹自殺身亡。

    在馬克沁重機槍發明之後,騎兵衝鋒逐漸等同於送人頭,遊牧民族騎兵逐漸衰落。

  • 2 # 攀登的岩羊

    當然是蒸汽時代的到來,現代工人文明來臨,遊牧民族落後封建和野蠻愚昧落幕,隨著各種機槍火炮的誕生,戰爭戰法改變,大規摸騎馬衝鋒,變的越來越困難。一戰的塹壕戰,使騎兵受到限制,二戰的機械化運動戰,使騎兵戰鬥力更是下降,馬匹幾乎轉入後方運輸,隨著二戰的結來,騎兵就退出了戰爭的舞臺,現在的部隊沒有騎兵序列,有騎馬的軍人,也是偏遠邊境巡邏,和有些國家一仗隊檢閱。

  • 3 # 顫動的丹田

    騎兵時代的結束,要拜兩件武器所賜。

    第一件是刺刀,

    面對叢集騎兵的衝擊,步兵結成方陣,組成一個外伸的尖刺林,馬匹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任騎手如何鞭打腳踢,都死活不敢再前進一步。

    1815年6月18日的滑鐵盧戰役,拿破崙騎兵雖曾兩次突入英軍陣地,但是因為馬上的騎兵無法徹底摧毀手持刺刀滑膛槍的英軍步兵方陣,功虧一簣,標誌著騎兵的黃金時代已經不在。

    第二件是帶刺鐵絲網,

    1867年,美華人約瑟夫·格利登因發明了帶刺鐵絲網,被廣泛使用在戰場上,騎兵失去了縱橫捭闔的廣闊天地,從此騎兵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

  • 4 # 塵垚4

    熱兵器的出現及發展,宛若是迅疾如暴風驟雨般騎兵的剋星,讓數千年主宰戰場的“戰神”,傾刻土崩瓦解。

    幾十萬策馬健兒,紛紛被拿破崙的陸戰炮,被馬克沁重機槍,收拾在了陣前。只有西下的一抹夕陽仍在呆呆地憑弔著無辜的亡靈。

    時代,一把淘汰落後社會形態最鋒利的軍刀!

  • 5 # 風光藝境

    就中國而言,遊牧民族的鐵騎狂飆卷霧、縱橫天下歷史的結束,應該是在近代。

    明末清初,十萬滿洲八旗精騎橫掃上百萬配備火器的明軍、入主中原並穩穩坐定江山。這充分說明明清之交時,遊獵民族騎兵的戰力還是相當令人恐怖的。

    但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列強倚仗先進武器的入侵,騎兵遇到大剋星,便雄風不再了。

    最典型的戰例莫過於八里橋之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五千人,於1860年八月七日分三路猛撲八里橋(在通州城西八里,橫跨通惠河,為進入北京的要道)鹹戶莊(一作元狐莊),京師危急。清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率領馬隊禦敵西路。面對優勢火力的侵略者,二萬科爾沁勇士毫無畏懼,冒著敵軍猛烈的炮火策馬衝擊,發起一次次自殺式攻擊,血染沙場不退縮,直至全部壯烈犧牲。

    這亦充分說明,隨著科技的進步,武器的日益先進,曾經縱橫天下的鐵騎便風光不再了。

  • 6 # 冷兵器研究所

    最新考古發現證明遊牧經濟興起時間非常晚,最早不會超過東周春秋時期遊牧經濟開始興起,之前歐亞大陸草原地區是狩獵放牧農耕混合經濟,其中農業是主要經濟來源,就連西伯利亞農業也是最早經濟來源其,當地遊牧為主生活方式是從十七世紀開始,甚至晚於俄沙俄擴張,和南北美洲部分印第安人轉向遊牧時間相同,印第安人也被認為是遊牧民族,實際上美洲馬匹和羊是歐洲引入的時間上不會早過十六世紀。

    為什麼古代遊牧政權經常快速衰落?在歷史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強大的遊牧政權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和衰落。它只經歷了一代強大的統治者,然後崩潰了,戰爭不止。這種情況並不罕見。

    阿提拉,席捲歐洲,震撼西方。他死後,他的帝國迅速分裂。中亞帖木兒也曾經震撼世界。他甚至想侵略中國。他死後,他的國家很快就滅亡了。與成吉思汗一樣強大的帝國也迅速分裂,無法形成統一的政令。

    這些可以在文化或文明中找到。遊牧民族大多沒有固定的居住地,容易缺乏文化積澱和沉澱。沒有文化的滲透,很難形成有效的社會整體管理體系,只能服從眼前的權力和力量。

    只有在強大的權力統治下,當控制權達到遊牧社會的各個層面,才能牢牢地控制遊牧社會。當強者不在時,其他強者將再次戰鬥,這將導致國家分裂。因此,遊牧民族第一次趨於強盛,多次走向衰落。當這個強人消失後,他的管理體制就結束了,繼任者們又回到了分裂和為王的時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積澱的重要性,文明是伴隨著文化積澱而產生的。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生活的地理範圍相對固定,文化積澱深厚,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社會管理體系。人們遵循的社會制度比只由一個有權勢的人治理要多。

    中國文化十分重視社會性。個人是社會的全體成員,對社會負有相應的責任。父親為母親,國王為大臣,有一整套行為準則。這種社會安定性比較強,所以中國的文明傳承時間最長。在古代,幾千年來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文化是代代相傳的。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發展。許多遊牧民族的歷史是口耳相傳的,而中國的歷史則是筆墨相傳的。與紙筆相比,口碑具有更大的錯誤率和損失機率。

    一個政權僅靠力量和殺戮是無法持久的。只有依靠一個相對合理的社會管理體制,它才能持續更長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流訊號是什麼時候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