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時期艦炮也就主炮口徑大而已,副炮口徑也是和今天一些軍艦主炮口徑是差不多一樣的,一般來說戰列艦副炮口徑都會在152毫米口徑以下,並且以127毫米口徑居多,至於說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大而今天軍艦的主炮口徑小的原因在於,用於遠端反艦打擊的武器由火炮變成了導彈,如果按導彈的口徑來算的話其實反艦導彈的口徑也不低,就比如美國魚叉反艦彈徑也有344毫米、中國的外貿導彈C-801型的彈徑也有360毫米,而蘇聯的SS-N-22“日炙反艦導彈”彈徑更是達到了760毫米,所以作為遠端反艦的主力武器,口徑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是在增大。

    雖然現代軍艦上艦首那門火炮現在叫主炮,但是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只要開火都是反艦主力武器先開火,二戰時期是那些大口徑艦炮,而現在則是反艦導彈。所以5寸無論是在側舷還是在艦首都還是副炮的“丫鬟命”。而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海軍火炮技術在不斷的發展,火炮的倍徑在不斷增大,注意,不是口徑在增大而是倍徑,口徑在此前就已經增加了,就比如北洋水師中定遠級的主炮口徑已經達到305毫米,但是倍徑也只有25倍徑。而被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君權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已經達到了343毫米,但是倍徑也只是30倍而已。

    低倍徑帶來的影響就是穿甲能力不足,所以,在甲午海戰甚至是日俄海戰中雙方用了更多的炮彈更多的仍然是以人員殺傷為主的爆破榴彈,而在進入20世紀初的時候,火炮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新的革命技術的出現,鍊鋼技術以及火藥技術的發展,使得炮管的技術原來越好,發射藥量在不斷增加,所以使得倍徑得以加大,最後甚至達到了50倍之多,不過海軍艦炮倍徑的最優解似乎是45倍。而在倍徑一定的情況下各國為了增加自己的穿甲傷害便在口徑上做功夫,畢竟在倍徑一定的情況下,口徑越大穿甲威力越大,這也是進入20世紀後戰列艦主炮口徑在不斷增加的原因。義大利的M-1934型381毫米艦炮,倍徑高達50倍徑,其穿深資料僅次於大和與衣阿華

  • 2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是曾經的海戰霸主戰列艦登峰造極的年代,同時也是戰列艦徹底跌下神壇的時期,以日本海軍滿載排水量7.2萬噸,擁有3座3聯裝460毫米口徑艦炮,一發炮彈將近1.5噸的大和號戰列艦,被美海軍艦載機用航彈和魚雷擊沉於東海洋麵,從而宣告了戰列艦已被航母所取代。

    當時航母已開始成為海戰主力,典型的就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僅航空母艦就出動了6艘,攜帶了300餘架艦載機,轟炸了美海軍太平洋艦隊駐地夏威夷軍港,重創了美海軍太平洋艦隊除航母以外的戰列艦、重(輕)型巡洋艦等主力艦艇。

    但非常奇怪的是,儘管日本海軍對航母很重視,憑藉航母攜帶艦載機的航空作戰,事實上成了海戰最主要的形式,但日本海軍高層卻依然對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寄予厚望,一方面想找美海軍主力動用戰列艦決一死戰,同時又不肯輕易使用大和級戰列艦,許多時間這兩艘鉅艦就窩在軍港內,成了許多重大海戰的旁觀者。

    因此,二戰時期,水面艦艇的艦炮口徑巨大,最主要的是海戰除了航母攜帶艦載機參戰以外,水面艦艇之間的對決也是海戰的主要形式,誰的艦炮口徑大、射程遠、精度高、彈丸威力大,誰就能在海戰中處於有利態勢,所以當時的艦炮有口徑越造越大的趨勢。

    現在,水面艦艇艦炮口徑明顯比二戰時期要小許多,關鍵原因一是技術進步,俄海軍開發的130毫米艦炮,有效射程達到了30公里,彈丸爆炸威力也非常大,由於有雷達、紅外等多套火控系統控制艦炮射擊,因此艦炮射擊精度比二戰同類艦炮提高了許多,打個不一定十分恰當的比方,二戰時同類艦炮打100發才能命中一發,現在的艦炮打10發就能命中一發,射擊精度的提高是非常明顯的,僅艦炮一項就提高了水面艦艇的戰鬥力。

    其次,最關鍵的是反艦導彈的橫空出世,不僅改變了海戰的模式,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對水面艦艇的毀傷能力,相比艦炮對水面艦艇的打擊,反艦導彈才是海戰的生力軍,沒有反艦導彈或防空導彈和近防炮的水面艦艇參與海戰本身就是找死,反艦導彈對海戰態勢的改變是驚人的。

    所以當代的水面艦艇,一般艦炮也就以130毫米、127毫米、114毫米、100毫米、76毫米等口徑為主且最為常見,同時以20毫米、25毫米、30毫米等近防炮為輔,二戰時單管或雙管的小口徑高射炮,裝備數量都越來越少了,多管近防炮成了水面艦艇攔截反艦導彈最後一道火力。

    當下,海戰依靠的是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為輔,艦炮在水面艦艇中的重要性顯然已經被反艦導彈所取代,因此有了反艦導彈,相應地艦炮口徑比二戰時期縮水了許多。

  • 3 # 不正經的軍棍

    時代不同了,武器發展越來越好了,導彈飛機的廣泛使用,壓縮了大炮的使用空間。

    那個時代屬於大艦巨炮時代,那個時候的海戰,靠的就是戰列艦的打擊能力。戰列艦曾經是海上的絕對霸主,都是靠戰列艦取勝。而二戰時期,恰恰是戰列艦的晚期,這個時候的俾斯麥號、大和號、武藏號都是戰列艦的巔峰之作。

    二戰之前的時代,靠戰列艦角逐,咋打?就是對轟唄,啥叫戰列艦,就是一個大船加上大口徑重炮就叫戰列艦了。戰列艦的主武器,就是這主炮。海戰想打贏,就是要這主炮口徑更大、威力更大、射程更遠才行。

    但是戰列艦的弊端在於,手短。不是戰列艦之間比,而是和艦載機導彈這些比。二戰時期,艦載機的打擊半徑就達到500公里了,這是戰列艦的十倍還多的距離。現在的艦載機,加上導彈,打擊能力遠高於戰列艦的主炮了。

    懂了不?現在海戰主打的並不是大炮了。是導彈艦載機的大面積應用,壓縮了炮的使用空間了。而現在的海軍,艦載機的打擊半徑更大,隨隨便便一千公里,這距離,炮有多大用?

    當年珍珠港事件,日軍前沿進行攻擊的,都是航母,南雲忠一在前沿帶著航母打,而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則是在後方的戰列艦裡遠端指揮。

    這就說明,戰列艦已經逐步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航母。而導彈的出現同樣影響到了大炮的地位,艦載機+導彈,對海對地的打擊能力,都遠高於大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許多認為87版是“不可逾越”經典的觀眾,會對87版中所表現的崑曲完全無知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