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塞廣義上指塞外,也稱塞北,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等北部。若扣字面意思的話,單純的“塞”指要塞,即長城關口。要想知道這個塞在哪裡,就需要知道昭君從哪裡走向塞外的。
漢朝從建立伊始就開始了和北方匈奴的和親之旅,這種局面在漢武帝對匈奴戰略反攻時期被打斷。不過到了漢朝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劉奭時期,又有一次著名的和親---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閼氏(皇后),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典故。
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匈奴王庭的道路不止一條,昭君出塞是從哪條路走的,史料卻無過多記載,因此成為人們想搞明白卻又很難搞明白的話題。
從長安到匈奴王庭有兩大天險黃河和陰山是繞不過去的,因此大致有兩條最主要的路線。一條是從長安向北走秦始皇當年修築的秦直道;一條是先向東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內,然後再向北。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這兩條路線各有優劣,都有可能成為昭君出塞所選擇的路線。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兩條路線具體都經過哪些地方。
第一條路線:秦直道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修築秦直道,來快速連線關中和河套地區。秦直道南起秦都附近的雲陽縣(今陝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北至秦朝北部邊防重鎮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南孟家灣村),途徑旬邑縣、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志丹縣、安塞縣等十四個縣,全長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寬度約30米,最寬的地方約60米。若以最寬處的寬度60米來衡量,即使放到現在秦直道也是相當寬的了,在當時絕對是世所罕見的。
從秦始皇對疆域的控制和擴張欲來看,秦直道可以理解為大秦的“戰備高速公路”,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向北部投放兵力和後勤物資。當然,客觀上來說,也為後世南北方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公元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去世後,因單于繼位權上出現了問題,造成匈奴內部的分裂,出現數位單于並存的局面。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公元前52年和公元前4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虛閭權渠單于之子)兩次從秦直道入長安,以尋求漢朝的支援。公元前36年,匈奴結束分裂,呼韓邪單于回到王庭。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又一次赴長安,請求同大漢朝和親修好,漢元帝賜王昭君為其妻,然後呼韓邪單于攜王昭君出塞。
因這幾次呼韓邪單于入長安都走的是路近且寬的秦直道,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王昭君出塞應該就是沿著秦直道方向出塞的。具體路線就是:從西漢都城長安出發,先過左馮翊(漢郡,在長安東北),然後經北地郡(今甘肅慶陽)、上郡(今陝西榆林)、西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朔方郡(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而後至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這段路線基本上是沿著秦直道的方向。過包頭之後,西行至朔方郡臨河縣(今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從高闕過陰山山脈,而後一路向北至今蒙古國境內。
據考古界推斷結論,高闕塞在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那仁烏博爾嘎查北的達巴圖溝口。不過,本文出塞路線裡的高闕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寬泛的概念,指向北過陰山至大漠的出口。這樣的出口可能還有兩個:一個是石蘭計山口(今巴彥淖爾臨河區東北,國道G242甘臨一級公路經過),一個是雞鹿塞(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磴口縣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峽谷南口)。傳說王昭君在雞鹿塞住了2年,每天有晨雞高唱,晚上有鹿鳴,當地人認為吉祥,就取名“雞鹿塞”。具體是從哪個出口出塞卻不得而知。
這是昭君出塞的秦直道路線,看起來比較合理,而且在包頭市一帶也出土過一些西漢末年的瓦當,上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字樣。但是也有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有娶娉不走重複路的規矩,匈奴單于下聘的時候從秦直道南下,和昭君一起回去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走秦直道了。而且在呼和浩特也出土過和親磚,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字。那麼,暫且不論匈奴人會不會按照中原人的習俗行事,昭君出塞會不會有另一條路線呢?
第二條路線:東渡黃河,沿山西汾河谷地北上
和親之前,呼韓邪單于都走秦直道入長安,除了路直外,另外可能和匈奴內亂有關,只能從陰山西部塞口入塞。到昭君出塞的時候,匈奴內部已經統一,都在呼韓邪單于的控制之下,所以走陰山東部的塞口也是可以的。具體的路線可以如下:從長安出發向東,在晉西南風陵渡東過黃河至蒲反(今永濟,古代亦稱蒲坂),而後沿著汾水河谷北上,經太原、忻州等地,而後過雁門關至朔州右玉縣殺虎口,進入河套地區的定襄郡(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再從呼和浩特向北,從大青山白道或其它塞口出塞,進入大漠至匈奴王庭。
這條路線相比秦直道來說,雖然可能繞遠了一些,但是也有它的優勢。秦直道雖然直但是翻山越嶺所過之處比較偏僻,遠不如山西路線繁華。繁華自然有繁華的好處,和親是漢匈之間的大事,和親隊伍沿途可以得到充分的後勤補給和各地官府的關照。
再說說從呼和浩特往北出大青山的塞口,雖然南北孔道也有好幾條,但是白道是溝通大青山南北的主要通道,也是古代草原絲綢之路重要部分,因其地表白色而得名。白道也被稱為“北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古代內地商人將絲綢、布匹、茶葉等商品透過白道運往漠北草原烏蘭巴托、俄羅斯等地,北方遊牧民族的牛馬羊駝、皮毛畜產等亦多由白道進入內地。據《太平寰宇記》援引《冀州圖經》記載,白道可通車,其餘的孔道“皆小而失次者多”。
白道從呼和浩特西北的壩口子村向北,經過沙灣子、紅土窯、焦贊墳、馬家店、排樓館等地,至什爾登出大青山達到武川縣,路線大體上和如今呼和浩特至武川的呼武公路S104基本一致。
雖然昭君出塞已經是幾千年的事了,但因她做出了偉大貢獻,人們禁不住對其所有進行探究。由於史料中沒有明文記載其出塞路線,因此就出現後人的一些不同的猜想和推斷。
昭君出塞的塞廣義上指塞外,也稱塞北,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等北部。若扣字面意思的話,單純的“塞”指要塞,即長城關口。要想知道這個塞在哪裡,就需要知道昭君從哪裡走向塞外的。
漢朝從建立伊始就開始了和北方匈奴的和親之旅,這種局面在漢武帝對匈奴戰略反攻時期被打斷。不過到了漢朝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劉奭時期,又有一次著名的和親---王昭君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閼氏(皇后),這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典故。
昭君出塞跋山涉水、越過茫茫大漠,來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附近),一路上吃了不少苦,為漢匈雙方的和平共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從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匈奴王庭的道路不止一條,昭君出塞是從哪條路走的,史料卻無過多記載,因此成為人們想搞明白卻又很難搞明白的話題。
從長安到匈奴王庭有兩大天險黃河和陰山是繞不過去的,因此大致有兩條最主要的路線。一條是從長安向北走秦始皇當年修築的秦直道;一條是先向東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內,然後再向北。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這兩條路線各有優劣,都有可能成為昭君出塞所選擇的路線。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兩條路線具體都經過哪些地方。
第一條路線:秦直道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修築秦直道,來快速連線關中和河套地區。秦直道南起秦都附近的雲陽縣(今陝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北至秦朝北部邊防重鎮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南孟家灣村),途徑旬邑縣、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志丹縣、安塞縣等十四個縣,全長700多公里,路面平均寬度約30米,最寬的地方約60米。若以最寬處的寬度60米來衡量,即使放到現在秦直道也是相當寬的了,在當時絕對是世所罕見的。
從秦始皇對疆域的控制和擴張欲來看,秦直道可以理解為大秦的“戰備高速公路”,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向北部投放兵力和後勤物資。當然,客觀上來說,也為後世南北方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公元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去世後,因單于繼位權上出現了問題,造成匈奴內部的分裂,出現數位單于並存的局面。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公元前52年和公元前4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虛閭權渠單于之子)兩次從秦直道入長安,以尋求漢朝的支援。公元前36年,匈奴結束分裂,呼韓邪單于回到王庭。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又一次赴長安,請求同大漢朝和親修好,漢元帝賜王昭君為其妻,然後呼韓邪單于攜王昭君出塞。
因這幾次呼韓邪單于入長安都走的是路近且寬的秦直道,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王昭君出塞應該就是沿著秦直道方向出塞的。具體路線就是:從西漢都城長安出發,先過左馮翊(漢郡,在長安東北),然後經北地郡(今甘肅慶陽)、上郡(今陝西榆林)、西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朔方郡(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而後至五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這段路線基本上是沿著秦直道的方向。過包頭之後,西行至朔方郡臨河縣(今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從高闕過陰山山脈,而後一路向北至今蒙古國境內。
據考古界推斷結論,高闕塞在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呼和溫都爾鎮那仁烏博爾嘎查北的達巴圖溝口。不過,本文出塞路線裡的高闕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寬泛的概念,指向北過陰山至大漠的出口。這樣的出口可能還有兩個:一個是石蘭計山口(今巴彥淖爾臨河區東北,國道G242甘臨一級公路經過),一個是雞鹿塞(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磴口縣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峽谷南口)。傳說王昭君在雞鹿塞住了2年,每天有晨雞高唱,晚上有鹿鳴,當地人認為吉祥,就取名“雞鹿塞”。具體是從哪個出口出塞卻不得而知。
這是昭君出塞的秦直道路線,看起來比較合理,而且在包頭市一帶也出土過一些西漢末年的瓦當,上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字樣。但是也有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有娶娉不走重複路的規矩,匈奴單于下聘的時候從秦直道南下,和昭君一起回去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走秦直道了。而且在呼和浩特也出土過和親磚,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字。那麼,暫且不論匈奴人會不會按照中原人的習俗行事,昭君出塞會不會有另一條路線呢?
第二條路線:東渡黃河,沿山西汾河谷地北上
和親之前,呼韓邪單于都走秦直道入長安,除了路直外,另外可能和匈奴內亂有關,只能從陰山西部塞口入塞。到昭君出塞的時候,匈奴內部已經統一,都在呼韓邪單于的控制之下,所以走陰山東部的塞口也是可以的。具體的路線可以如下:從長安出發向東,在晉西南風陵渡東過黃河至蒲反(今永濟,古代亦稱蒲坂),而後沿著汾水河谷北上,經太原、忻州等地,而後過雁門關至朔州右玉縣殺虎口,進入河套地區的定襄郡(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再從呼和浩特向北,從大青山白道或其它塞口出塞,進入大漠至匈奴王庭。
這條路線相比秦直道來說,雖然可能繞遠了一些,但是也有它的優勢。秦直道雖然直但是翻山越嶺所過之處比較偏僻,遠不如山西路線繁華。繁華自然有繁華的好處,和親是漢匈之間的大事,和親隊伍沿途可以得到充分的後勤補給和各地官府的關照。
再說說從呼和浩特往北出大青山的塞口,雖然南北孔道也有好幾條,但是白道是溝通大青山南北的主要通道,也是古代草原絲綢之路重要部分,因其地表白色而得名。白道也被稱為“北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古代內地商人將絲綢、布匹、茶葉等商品透過白道運往漠北草原烏蘭巴托、俄羅斯等地,北方遊牧民族的牛馬羊駝、皮毛畜產等亦多由白道進入內地。據《太平寰宇記》援引《冀州圖經》記載,白道可通車,其餘的孔道“皆小而失次者多”。
白道從呼和浩特西北的壩口子村向北,經過沙灣子、紅土窯、焦贊墳、馬家店、排樓館等地,至什爾登出大青山達到武川縣,路線大體上和如今呼和浩特至武川的呼武公路S104基本一致。
雖然昭君出塞已經是幾千年的事了,但因她做出了偉大貢獻,人們禁不住對其所有進行探究。由於史料中沒有明文記載其出塞路線,因此就出現後人的一些不同的猜想和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