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
2 # 談史說魯
良渚文化近兩天很火,影響面很廣很廣,原因你們應該已經知道,那就是良渚文化被評為了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良渚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可謂實至名歸。良渚乍聽起來會容易讓人聯想到梁山伯和祝英臺,梁祝家喻戶曉,現在良渚也名聲大噪。目前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共有55個,當仁不讓處於世界第一。1936年,在浙江餘杭良渚一帶發現了良渚遺址。當時,人們認為良渚只是一個古代村莊。
1986年,反山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大家才意識到良渚的重要文化地位,玉器也就此成為良渚文化的標誌性形象。在《國家寶藏》第一季中,浙江省博物館選送的其中一件國寶,就是一塊於反山墓地發掘的玉琮,其上刻有良渚文化的標誌性紋樣“神人獸面”圖案。 2007年,考古人員發現良渚遺址上曾坐落著一座史前最大的古城,總面積達300萬平方米,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良渚古城擁有王陵、宮殿、糧倉、祭壇、作坊、河道等一系列設施,需要說明的是,良渚的玉器製造業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
由於良渚文化的上限在前3000年左右,進一步佐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不過,良渚文化並非虞朝,其是長江流域文明的代表,而傳說中的舜則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
四川廣漢三星堆是長江上游的一個著名遺址。在四川廣漢約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之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立刻轟動了世界。同時,三星堆古文明也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謎。三星堆文化和夏人沒有關係,禹興於西羌之說沒有得到考古學上的支援,三星堆文化應是蜀地文明的代表,其文化的毀滅和良渚文化的去向一樣,尚需要進一步探討。
-
3 # 荼蘼香晚
上虞,餘姚,紹興大禹陵,三代史就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明的一段地方史。5000年前的海侵,良渚及寧紹平原被淹,夏族人沿海岸線北上,再挺進中原,治水拯救中原土著,良渚文化由此傳播,併成為中原文化。因為是外來移民,人口並不佔優勢,逐漸被中原土著所同化和驅除,文明被繼承,種族被同化被消滅。
大致如此。
所謂越國,不過是遺留在本土的良渚人所建立,自然跟夏族人同源。禹作為夏族王族族長,回到紹興匡合諸侯,不過是光宗耀祖,歸本溯源,死後葬於紹興更是葉落歸根而已。
其實證據非常多。“家“字,河姆渡幹欄式建築,一樓養豬,二樓住人,跟中原穴居完全無涉。良渚玉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良渚人水利技能在海侵時期的就是黃金技能。良渚象形符號在中原發現成甲骨文,在越國發現成鳥蟲書,同源兩枝而已。
為什麼東夷的徐國跟越國同宗?都是良渚人而已!留在本土的良渚人演變成越人,遷移到蘇北山東的良渚人演變成東夷的一部分,然後發展成商人,再遷移到中原的成為夏人,夏人被商人打敗後,被驅除到西北,就成為匈奴什麼的祖先。秦王嬴政是商後裔,是良渚的東夷一枝後裔,是良渚的後裔,秦始皇東巡琅琊是祭祀良渚東夷祖先,到會稽是祭祀良渚祖先,如此而已。
當然,所謂王族的良渚人夏人不過是中國成千上萬部族的一個,良渚基因能夠在當今漢族基因留下明顯烙印,正是說明了這段征服歷史。
回覆列表
金陵少年作答。
一.良渚文化非虞朝。01.良渚文時與虞朝錯時。
《史記》之文,在夏前此,尚存至少兩朝,分為“唐”、“虞”,分之則五中之堯、舜。堯舜正在中國歷史上禪制之末,虞舜在位五十年後,將帝位傳給禹,禹復傳其子啟,打破禪制,啟其室之世制。由此可見,虞夏相繼。而於夏興世之推有數說。由夏商周斷代工布之《夏商周年表》定為約前2070年一約前1600年,存約九百一十九歲。如此說來虞朝之有時宜於夏之興也,亦即公元前2100歲。
02.良渚與虞空間異也
復之之,據史記,唐、虞兩朝,前後相連之,唐堯禪舜,是為虞朝。亦即唐、虞兩朝,一體之,其心內都是合之。五帝末以大水之故,五帝之都徙之遠患之河東,亦今之晉南附近,唐、虞皆在此都。《竹書紀年》,唐堯、虞舜即位後,皆曰:“居冀”(冀州,黃河南北,河東地。此外,《尚書》舜典載,帝在位嘗巡狩四,二月東巡狩至泰,五月南巡狩至衡山,八月西巡狩至華,十一月巡至恆嶽。此證虞朝壹地之心地即在中國,而非良渚文在之吳越。
由此可見,虞朝存之時與地皆與良渚文化錯戾,以虞朝應至良渚文上。
二.三星堆文化非夏朝01.三星堆起早,不為有文明之久久。
因考古見,公元前21世紀,禹之子啟建夏也,三星堆文猶在初者也,戶口甚稀。三星堆人至公前八世紀,乃立一城,且有一座。普為諸考古學家,一城之有,不足以興夏之國。
02.其次,自文明發達此析。
國際上有定文明之三本:文字、城市、彝。是故,彝器之鑄也,文也要足。三星堆基地得多型奇之彝,故稱為“史前文明”、“外星文”。須明者,,此釜之世多為商、周季年初。三星堆最早之彝,蓋公元前十七世紀,且鑄工大始也。
同為公元前十七世紀,為夏王之二里頭墟,既能熟造彝器。洛陽博物館藏之夏文銅鼎、銅爵棋子方,上海博物館藏之夏綠松石青銅秉鉞,皆朝廷初乃出之祭器,為之二里頭址之文達此。
03.最其後,文字。
以今之稽古見,三星堆與河南二里頭基址,並未見文。而多考古學家以,中國龍山文生者器上,已有大刻畫象。山西之陶寺墟,已見於疑似文。復慮商甲骨文既熟,二里頭址存文字之機絕。但書勢與文用習異,不能存而已。
看三星堆遺址,略可定不存文。以考古學家之考證,三星堆文至周初,乃忽從四川地消。至亡前期,並未見文,文至此而見之卻也。而同時之周,已立了建制王,並用而甲骨文與文,始作中華文明中之禮文。
可見,三星堆文明不是夏,更非“史前文”與“外星文”。其惟中華文明終始中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