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小堯茗居

    首先,我們看一下分封制度的由來。在西周政權建立以後,周天子按照公爵、侯爵和伯爵冊封爵位。當時,基本上採用了地名的模式,因此出現了齊桓公、宋莊公、秦襄公、魏文侯等各式各樣的地名式爵位。對於分封制度,秦國統一天下以後並沒有沿用。因為秦國認為採用分封制度以後,幾代人之後肯定會爆發各種混戰。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秦國採用了郡縣制,並沒有採用分封制度。但是到了漢朝統治的初期,再次採用分封制度,出現了楚國、淮南王等地名式王爺。

    在隨後的一系列王朝中,一旦採用分封制度,就肯定會產生各種的叛亂。例如隋朝統治時期,先後出現了幾次小規模叛亂。 甚至在唐朝統治的前期,親族叛亂仍舊接連不斷。為了解決宗族叛亂的問題,唐朝在冊封爵位的時候,即使出現齊王、楚王等地名式爵位也根本沒有封地。此外,出現了壽王、信王等非地名式的爵位。宋朝沿用了唐朝的辦法,宋徽宗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端王。宋高宗趙構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康王。但是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沒有接受唐宋時期的經驗教訓,認為自己的子孫不會謀反,再次冊封了大量的王爵,而且都有各自的封地。

    但是事與願違,朱元璋剛剛去世,還屍骨未寒,燕王朱棣已經發動了叛亂,並且竊取了皇孫朱允炆的皇位。燕王朱棣上臺以後,擔心其他王爺複製自己的成功,開始大規模的削藩。 與此同時,在爵位的冊封上,除了常見的地名式爵位以外,也出現了大量的非地名式爵位。例如隆慶皇帝登記之前,自己的爵位是裕王。崇禎皇帝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信王。此外,還有福王、桂王、惠王、瑞王等一系列非地名式爵位。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王爵上,侯爵和伯爵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清朝入關之前,便出現了各種爵位,但是並不正規。在入關以後,仿照明朝的爵位制度,清朝規定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不同等級的爵位。為了防止出現親王叛亂的情況,清朝所有的親王都聚集在京城,不能居住在外地。在爵位的名稱上,清朝基本上徹底取消了地名式爵位。 清朝各個等級的爵位,基本上都是非地名式的,例如康親王、寶親王、怡親王等等,這些爵位與地名沒有關係,更沒有封地。豫親王、鄭親王等爵位雖然和地名有關,但含義基本上全變了。除了清朝之外,太平天國冊封的各個王爺,也儘量不適用地名。例如最初的幾位王爺,採用了東西南北。

    後來的翼王石達開、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等等,都沒有使用地名。太平天國總計冊封了2000多個王爺,據說已基本達到了中高階將領全部稱王的尷尬局面。由於所有的封號已經全部用完,最後的王爺被稱為列王。在爵位冊封方面,清朝非常嚴格,一般的王爵都不能世襲。 最後,我們講一下清朝的王爵世襲。按照清朝的規矩,一般的王爵每隔一代降一級。

    換句話說,父親是親王,兒子只能是郡王,孫子就只能是貝勒。經歷幾代人以後,一個貴族家庭就會逐步沒落。只有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一代代傳下去。例如怡親王胤祥,由於在雍正皇帝登基過程中,十三爺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勞。雍正皇帝冊封十三弟胤祥為怡親王,能夠世襲罔替。除了一個兒子繼承親王爵位以外,還能讓另一個兒子繼承郡王爵位。在整個清朝歷史上,能夠達到胤祥高度的貴族屈指可數。截止清朝滅亡的時候,鐵帽子王也僅僅只有10多位,而且都沒有封地。

  • 2 # 達摩說

    整個清朝歷史上,除了最初為入關後迅速剿滅起義軍和前明勢力而分封的三位漢族藩王“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仲明之外,再也沒有被授予封地的王侯了。

    因為事實多次證明,冊封貴族並給予其封地的做法,即採用分封制去管轄地方,往往會嚴重影響中央集權,甚至會引發叛亂,導致國家分裂,戰火不斷。

    周朝採用的是分封制,前期確實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後期出現王室衰微,諸侯王開始自行其是,不尊王室號令。而那時的爵位大多以其封地來命名,如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等。

    後來秦確立了中央集權制,但分封制仍然時常被採用。比如西漢初年實行郡國並行制,漢高祖先是冊封異姓王 後來又大封同姓諸王。那時候的封國國王,掌握著封地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大權,最終引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直到武帝時期才透過推恩令,以比較和平的方式解決了諸侯王國對抗中央的問題。

    西晉時期,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也同樣大封同姓諸王,引發八王之亂,西晉王朝由此徹底瓦解,少數民族政權蜂起,最終使得中國進入到十六國的亂世時代。

    無獨有偶,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大封同姓諸王,利用他們鎮守地方,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實施削藩未果,被燕王朱棣推翻。從朱棣開始,明朝的藩王開始被嚴格看管,不僅不能獲得封地,就連府邸也要設在京城,甚至出京都不被允許。從爵位的命名上,也一般不再以封地來命名,而改用一些積極向上或吉祥如意的字去命名,如裕王、信王、福王之類。

    清朝繼承了明朝對王室貴族的安置模式,除前面所說的三藩,有清一代從未出現過裂土而治的貴族王侯。他們同樣也是被安置在京城,年紀小的住在紫禁城,年紀大了受封后就可以在京自立府邸,並獲得封號,比如雍親王、怡親王、寶親王等。

  • 3 # 宋安之

    清朝的藩王制度比較特殊,可以說屬於是虛封,不像諸如西漢那般大肆分封藩王,又給藩王兵權又給土地的。

    除了清朝開國初期封的三藩等有封地以外,清朝的親王和郡王被冊封以後,是不允許離開北京的,這樣一來自然不會有封地了,所以稱之為虛封。

    西漢的藩王制度和清朝初期封的三藩可以說是屬於是實封,結果是什麼呢,是西漢有七王之亂,清朝有三藩之亂。

    所以清朝的統治者為了中央集權,沒有實封親王和郡王,避免再出現藩王造反的情況。

    而親王和郡王不能離開北京,一是方便監視這些天潢貴胄,免得他們在地方上胡作非為甚至拉攏武將,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最起碼不怕他們興風作浪。二是清朝的親王和郡王不像明朝,雖然沒有兵權,但擁有參政權,可以起到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效果,而這個效果的確不錯,像咸豐帝駕崩以後,恭親王的確可謂是一度力挽狂瀾,為風雨飄搖之際的大清做了不少貢獻的。

    最後總結來說清朝的這種虛封,還是很高明很有效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合物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