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狗的輕武
-
2 # 使用者夏天的風
大抬槍河北白洋淀地區又稱為大抬杆, 在抗戰時期白洋淀地區的抗日武裝中,曾經大量使用過。
這種大抬杆的使用,原本是白洋淀地區的漁民用來打獵,主要是打野鴨大雁用的。抗日遊擊武裝又稱雁翎隊將大抬杆架在小木船的船頭前藏在蘆葦蕩裡,等日軍的運輸船隊從附近經過時同時點燃大抬杆其中的鉛沙碎鐵渣等等齊射,使日軍傷亡慘重。
這種遊擊伏擊戰術是白洋淀地區的日偽軍傷亡慘重,同時湧現了很多傳奇水上游擊隊抗日英雄。
-
3 # 我就像山一般的在這裡
你承認你提出這個問題不是來開玩笑的?
先不說它的效能如何,就讓你看看槍架結構,這樣長的槍支扛在肩上掉個頭估計都能幹翻幾個人,你認為一個人在戰場上控制得住它?
幸好,確實是設計裝在平底船上用來打野鴨的。
-
4 # 軍武吐槽君
平底船槍(Punt Gun)這玩意兒其實就是一把裝在平底船上的大口徑抬槍(大號鳥銃)而已,要問為什麼沒用來打仗,總結一句話:論機動能力和射速不如槍,論火力不如炮,本身就是用來殺鳥的,何苦非要讓它殺人?其實抬槍被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和後來的甲午戰爭中經常用做火力壓制,只不過這是一秒真男人,口徑大,裝藥量足,近威力也很恐怖,但是重量大,操作難,而且射速低的驚人,最終被英軍和日軍吊打,抬槍從此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平底船槍在西方的命運其實和抬槍也如出一轍,最初都是用來打鳥的,只不過最終並沒有被應用到戰爭中去。(清軍裝備的抬槍)
平底船槍誕生於19世紀早期,那段時間歐洲各國政局動盪,拿破崙戰爭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加上達到高潮的小冰期影響,歐洲的農業也普遍歉收,老百姓可以說是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於是很多人為了生存都逃往了北美新大陸。而那時候西進運動才剛剛開始,美國西部普遍沒有被開發,大量人口擁擠在北美十三州這塊狹小的地方,食物特別是肉類供不應求,而北美大陸物產豐美,野生動物眾多,於是就誕生了專門獵殺野生動物的獵人團隊。
(北美早期專職獵人)
密西西比河流域河網密集,蘆葦蕩叢生,各種野生動物多不勝數,而以野鴨為首的水鳥系肉質鮮美,羽毛也能作為女性裝飾品出售,自然成為了獵人的首選目標!但是獵殺野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野鴨會飛,使用傳統的單彈頭步槍難以瞄準擊中,因此只能使用霰彈槍增加殺傷面積,這樣可以提高狩獵成功率。
(口徑即真理,妥妥的!)
然而野鴨經常是成群在一起,傳統小口徑霰彈槍威力不足,殺傷範圍有限,一次性只能獵取兩三隻野鴨,長此以往,野鴨警惕性提高更不好靠近獵殺。怎樣儘可能的接近鴨群又能一次性獵殺整個鴨群呢?於是人們製作出了一種新式的水面移動火力,這就是所謂的平底船槍!(平底船槍)
平底船槍使用口徑超大(最大2英寸,51毫米,這簡直是炮有木有?)的霰彈槍(裝填鉛彈、鐵砂、鋼珠等),一次性裝彈量可達到一磅(約0.45千克),一次擊發殺傷面積可達幾平方米甚至十幾平方米。而為了更加接近鳥群,這種槍通常被架子固定在平底船之上,平底船吃水淺,船舷低,容易在野鴨活動頻繁的蘆葦區悄無聲息的前進而不易被發現,而這兩者的組合也最終成為北美水鳥的噩夢!(多管平底船槍)
平底船槍威力巨大,而且由於通常是在接近鳥群的幾十米甚至幾米位置開槍,殺傷效果倍增,一隻船槍往往能一次獵殺30只以上的野鴨,有記錄的最多者甚至一槍幹倒90只野鴨,而之後誕生的那些雙管和多管平底船槍威力就更恐怖了!而更可怕的是,配備了平底船槍的獵手通常是成群結隊出發,拉網式集中獵殺,一次下來可以團滅整個流域的鴨群,而這導致美國東部地區的生態嚴重破壞,許多野鴨和其他水鳥群短時間內數量巨減甚至滅絕!到20世紀初期,隨著各項法律的出臺,商業獵殺水鳥已經成為了非法行為,平底船槍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毀滅性獵殺)
平底船槍其實類似於清軍所裝備的抬槍,其長度超過兩米,重量超過40千克,後坐力巨大,如果在陸地上使用,必須兩人合作扛著著才能進行正常射擊,使用極其不便。在射擊以後船槍如果要再次裝填大量火藥鐵砂,也必須兩人一起分工合作,一次裝填耗時數分鐘,效率非常低下。在操作難度極大的情況下,船槍的射程也很短,船槍雖然裝藥量大,但是在出膛之後能量被分散作用於幾百上千顆鉛彈和鐵砂之上,只有近距離才具備較強殺傷力,遠距離非常low。也正是如此,抬槍被清軍所淘汰,平底船槍也始終沒有被西方軍隊運用於戰爭之中!(看看長度和重量,在陸地終究只能成為玩具!)
-
5 # tanglengshan
這是一類霰彈槍,是最早火槍型別,距離近,覆蓋面積大,殺傷威力小,現代一般是獵槍和警用鎮壓暴徒槍。清軍用這類槍,稱之為抬槍,最後在甲午戰爭時湘軍用過,在巷戰時對日軍效果很好,日軍撤出城用炮才勝。一戰壕塹戰也用此特點得槍。現在軍隊也有的,用普通槍發射彈體。警察和押運保安常見霰彈槍,對付不了拿軍用突擊部槍得悍匪。
-
6 # 大姚說事兒
平底船槍3米多長,重100多斤,發射一次就要用去差不多0.5公斤彈藥,威力再大,拿去打仗怕是沒把敵人嚇死,先把自己累死了。
說到底平底船槍就是一把獵槍,是1820年間,外華人主要用來打水鳥的霰彈槍,也叫獵船槍,因為是由民間自己設計製造的,所以有著各種各樣的風格樣式。就和土銃差不多。
它的主要特點是大而長。大說的是槍支外型大,槍管口徑一般在5釐米左右,發射一次要用掉4.5公斤的火藥,射程在500米左右,據說開槍一次能打死50只水鳥,可是試想一下這槍的後座力有多感人。
長說的就是槍管,一般來說,槍管越長,其射程就越遠,威力就越大,但是霰彈槍不一樣,因為不是發射的獨彈,槍管越長,就會出現推力不足,阻力過強的問題。
美國首席狩獵監督官曾展示過一把收繳的獵船槍,這把槍全長3.28米,重113公斤。
不過,老百姓嘛,並不講究那麼多,威力大,實用就夠了,至於弊端也是可以解決的。
平底船槍是怎麼用的?
為了節省人力,平底船槍就被搬到了船上並固定起來,在要去打獵時,需悄悄地進入船裡,因為槍被固定住了,瞄準就需要靠滑動平底船的方向來調整鎖定目標,但是平底船並不重,這種大型槍支在槍響後,由於後座力太猛,往往會把船支往後推行幾米遠。
為了提高效率,獵戶們往往都是集體行動,一人人艘船。
平底船槍造成的影響:
因為威力太過巨大,很快就造成了野生水鳥群急劇減少的問題,於是在1860年,平底船槍就被禁止使用了。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在加冕典禮,還用平底船槍作為慶典鳴槍。
不過,1995年,英國的一份調查顯示,民間仍有近50種平底船槍在被使用。
平底船槍為何沒用來打仗?
其實平底船槍有一個“中國哥哥”——抬槍。介紹完這位“哥哥”,就能明白為什麼平底船槍在戰場上的作用不大。
在船上使用的叫船槍,在肩膀上使用的叫抬槍。抬槍發明於18世紀末,當時由於農民起義不止,而山區作戰重炮很難運輸,於是清軍就發明了抬槍。
抬槍是中國獨有的火器,英文名叫“Jin一gall”,重30公斤,長約2米,槍口口徑2釐米,需要兩人操作,一個充當三角架,一個瞄準發射。
因為後座力驚人,常常需要5個人合作。
在後來的對日戰爭中,抬槍在清軍中雖然被廣泛應用,但並沒有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報紙就承點評過抬槍還不如普通步槍有用。
因為是過於笨重,還不能單兵作戰,雖然近戰殺傷力極大,但是遠距離有效精度太差。
所以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抬槍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在戰日是戰爭時期,河北白洋淀地區的獵戶組成的抗日遊擊隊,再次讓抬槍重現江湖。獵戶將抬槍成排固定在船上,成功伏擊了日軍在水上的機動船。
除了抬槍外,清朝還發明過抬炮。倫敦就有一門繳獲自清軍的抬炮。
與抬槍,平底船槍類似的武器,其實戰爭中都有過出現
比如:反坦克驢,一種架上驢子身上的反坦克火箭筒,廉價,好維修,好保養,還配備了電臺,曾經擊毀過2輛T-34坦克。但因為動力不穩定,防護薄弱,偶爾還鬧情緒,被棄用。
還有架在兩輪摩托上的無後座力炮
這些都是在戰爭年代出現過的奇怪武器,可想而知,在戰爭年代,一旦武器不足,什麼樣的東西,只要有殺傷力都是可以用來打仗的,但不會被做為常規武器來使用。
更別說軍隊使用何種武器都是有相當嚴格的要求的,特別是輕武器,進可殺敵,退可自保。另外,民間槍支只有科學理論作支撐,沒有結合實際的設計,沒有經過檢驗,送上戰場,不是要了自己的老命。
槍械能用於戰爭需要很多流程:
1、設計
一個新槍械的出現,需要部隊明確提出要求,同時廠家要有技術能力研發,讓武器的質量得到保障。
2、生產
在設計定型後,總設計師要進行生產的可行性研究,並制定技術標準,對生產進行準備工作。其中包括機構動作,裝彈,射擊,槍管強度,等等有高度的科學合理性。
3、試樣
在試製樣品後,還要進行多方面,多維度的試驗,包括可靠性,耐久度,精確性。還要進行模擬試驗,常溫高溫試驗,揚塵試驗,淋雨試驗,威力試驗,生物試驗。
4、部隊測試
在廠家試樣後,部隊還要進行測試,部隊測試專案雖然較少,但更加嚴格。不光有常規測試,還有多地區,寒熱測試,海拔測試,等等。
總之,任何一種被用於部隊的武器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有嚴格的技術要求,和嚴謹的生產標準,並符合戰士需要的藝術品。
這也是槍械質量和生命的保障。
寫在最後:
現代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各樣的槍支,特別是民間的發明創造,但那些能夠被公認為是一流的武器,都是經過戰爭的洗禮而被人熟知,而脫離了部隊的武器,脫離的戰術要求,再好也說明不了什麼。
槍械是一門美學藝術,也是一種生命科學。
-
7 # 十三哥喂
誰說沒有用來打仗啊,而且打的還是日本鬼子。
這種槍在江南湖泊某些地區被稱作“雁槍”,顧名思義,是用來打大雁的,有時候為了增加威力,會把幾支雁槍固定成一排發射。
最善於使用這種雁槍的是抗日遊擊隊“雁翎隊”,他們常用雁槍伏擊日軍的汽艇,具體戰術是:
首先觀測、偵察日軍汽艇的巡邏規律;然後在合適的地點設定雁槍(排槍),當日軍巡邏汽艇出現時,排槍齊射。如果日軍喪失戰力,就立刻上前殲滅殘敵,打掃戰場後撤離;如果日軍戰力尚存,就立刻將雁槍沉入水底(太笨重,不方便機動。)然後立刻撤離。
整個戰鬥過程不超過一分鐘。
如果打得準,僅此一擊就能夠大量地殺傷汽艇上的日軍,甚至將汽艇摧毀,而被霰彈和圓頭彈擊中的日軍會被打得像蜂窩煤一樣,很難救治,特別是被圓頭彈擊中的日軍,很多時候被打短手腳,或者半個身子。
因為雁槍的裝彈是一包霰彈,加一枚大口徑圓頭彈壓管兒。這枚圓頭彈如果打中汽艇的重要機械部分,也足以讓汽艇失去機動性,甚至被摧毀。
在有些地區,這種雁槍被日軍恐懼的成為“掃帚炮”。
但雁槍雖然威力巨大,其實也不過是落後的“抬槍”的發展,效能落後,機動性差,在當時的戰鬥中,幾乎沒有機會開第二槍。只是在當時抗日遊擊隊的戰術應用下,加上蘆葦蕩的特殊地形,才得以在抗日大業中,又換髮了第二春。
但這屬於戰爭中的特例。
回覆列表
你說的應該是那會平放在船上,專門用於狩獵水鳥的Punt Gun
這玩意最起碼也是2Bore(1/2磅的鉛丸子,口徑大約33mm以上),這還是最小的。絕大多數的Punt gun都是1 Bore以上(42mm口徑),一次性噴出總重1磅(一斤不到點)的鉛丸子。
但這種大號霰彈槍本來就是用來狩獵鴨子玩的。你就想,這種好吃的小動物用一枚氣槍彈就能打下來。而大號霰彈槍用來狩獵鴨子無非就是靠更多的彈丸,更大的散佈來提升狩獵效率。你要再狠一點可以這樣
然後你說這玩意用於戰爭,怎麼用於戰爭嘛~punt gun差不多是1820年左右在美國流行起來的。
但這玩意大啊~首先就不適合作為單兵制式武器,這麼大個玩意能扛得動我都覺得很牛逼了,要再加上開槍的話...兄弟你的肩膀不要了?
再者他說到底就是個霰彈槍,裝藥再大,有效射程有個百米也頂天了。而即便是個鉛丸子滑膛槍有效射程都比它遠。再說19世紀的開花炮彈都普及了,拿這麼大個Punt gun還不如拿炮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