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一農夫
-
2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這是兩種不同的漢語工具書。
△《康熙字典》,成書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其中共收字四萬七千多個,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康熙字典》上都可以查到。
《康熙字典》按部首排列,全書共分為二百一十四個部首。這些部首又以筆畫為序,分別歸入十二集中(此十二集,用十二地支來標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康熙字典》釋字的體例,也是先注音,後釋義,各義之下一般引用古書為證。
△《辭源》,出版於1915年。
與《辭源》同時通行的辭書,還有1936年出版的《辭海》。
在注音方面,這兩部辭書均是採用清代的韻書《音韻闡微》的反切法,雖然同樣存在有反切法的毛病,但是比《康熙字典》有了較大改進。它的注音,與現代讀音較為接近,切音的可靠性要大一些。
在釋義方面,也比《康熙字典》條理較清楚,便於查驗。美中不足的是,這兩部辭書均只收字一萬六千多個,因而不能完全代替《康熙字典》。
這兩部辭書除了一般多音詞和片語外,還包括人名、地名、成語、典故、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用語以及一些翻譯過來的名詞。尤其是查驗一些古代詞語和典故(包括成語典故),對於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是很不錯的工具書。
(備註:由於編輯出版時代的關係,這兩部辭書的內容有很多都是幾十年、上百年前的東西,所以說有的今天已經完全不能適用了。)
-
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康熙字典》(後簡稱《康熙》)是中國第一部收字最多、規模最大的官修大型漢語字典。問世300年的時間裡,一直是一部使用最廣泛的字典。
自《康熙》之後,出現了《中國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編)、《大漢和辭典》(日·諸轎轍次編)、《中文大辭典》(臺灣張其昀、林尹等編)三部大型漢語字、詞典(後兩部兼收復音詞,屬字典兼詞典性質)。這三部書儘管在編寫體例、收字、收詞、注音釋義諸方面均有一些改進,但都未能對<康熙>從整體上作突破性的變革,因此知辭書史上的地位均遠不及《康熙》。
《唐熙》“蒐羅之備,徵引之富,尤可謂集字書之大成”(張元濟《節本<康熙字典>序》1949年版),它收字、字義、引證均十分豐富,許多字書中查不到的字都可從中查到。它彙集古今韻書的音切,博採《爾雅》、《說文》等書的義訓,引例甚富。對字的形、音、義也多以辨證,融匯了古今辭書之長,至今仍有參考使用價值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新思想新思潮的湧入和社會的變遷,原有辭書已不能滿足讀者和社會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剛剛進入商務印書館不久的陸爾奎向董事長張元濟提出,華人只有一部《康熙字典》是不行的,要適應時代變化,編撰一部能夠“鑽研舊學,博採新知”的新式辭書。張元濟對此非常支援,專門成立了字典部,聘請陸爾奎主持。
陸爾奎原本以為事情很簡單,沒想到最後“羅書十餘萬卷,歷八年而始竣事”。1915年12月,歷時八年之久的《辭源》正式出版,共錄單字1萬餘個,詞目近10萬條。《辭源》出版後,商務印書館在報上專門刊登了這樣一則廣告,道出了其中的曲折艱辛:“新舊名辭,中外典故,無不詳備。編輯者數十人,歷時七八載。四百萬字,三千餘頁,得此一書,勝他萬卷。”
《辭源》出版後,中華書局的創始人陸費逵也醞釀編纂一部集字、語、詞兼百科於一體的綜合性大辭典,並取“海納百川”之意,將書名定為《辭海》。客觀地說,中華書局此舉帶有與商務競爭的意味,民國年間的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兩家出版社,也是競爭的對手,雙方各樹一幟,互不相讓。商務出《辭源》,中華書局便要出《辭海》,兼之當時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一些新成就,出現了一些新生事物,亟需一部新的辭典補充,這樣就促成了《辭海》的誕生。
1949年後,隨著時代的發展,《辭源》和《辭海》的內容已顯陳舊。1958年前後,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相繼對兩書進行了修訂整理,修訂後的《辭源》刪去了老版本中關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應用技術方面的語詞,加強充實了語文性科目,使其成為一部專業的古籍閱讀工具書和古典文史參考書;而《辭海》則被定為綜合性辭書,內容包羅永珍,包括成語、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個科學技術名詞等等不一而足。
至此,《辭源》和《辭海》各負其責,成為兩部性質不同的工具書。
-
4 # 蔣東城
首先說明一下,辭源和康熙字典是兩種不同的書籍。
辭源,是一部語文性的辭典,收錄的是以前的古代漢語。
辭源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語文詞書。它始編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處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辭源》續編。1939年出版《辭源》正續篇合訂本。到建國後經過修訂,在1983年出版了修訂本。它反應了幾代學者的心血,包含著全國多個省份數以萬計人的辛勤勞動,工程浩繁,來之不易,是中國文化歷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全書採用繁體字,專於求本、重在溯源。釋義簡明、用淺近的文言。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
對後人閱讀古籍、解決關於語詞典故和有關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識性的問題,具有重大作用。
康熙詞典:是清代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皇帝旨意,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康熙詞典》吸收了歷代字書編纂的有益經驗,又集中了傳統字書編纂中規模最大的30人編寫隊伍,加上是御敕纂修,問世後影響巨大。其文字音義書證廣為引用,其體例成為後出字書的藍本。
辭源和康熙字典雖然不是同一部書,但卻都是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最寶貴的書籍。
回覆列表
辭源是公元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才開始編輯成書。辭源起初並非是一部整書,而是甲,乙,丙,丁,戊五個版式,合編和續集都是民國年間的事,解放後又有了修訂本,而《康熙字典》是清康熙年間編成的,兩者之間還隔著雍正,乾隆,道光,咸豐等四個朝代共二百餘年。這兩書並非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