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慄樹傳播

    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中醫愛好者”,這些人對學習中醫有著極大的熱請:周邊有中醫藥院校的人可能選擇去中醫藥院校旁聽,抓住機會請教老師,進行中醫藥知識的學習;有些人則沒有這麼便利的條件,他們或是透過各種途徑進行零零散散的積累,或是選擇買回書籍自學。

    透過各種渠道零散地積累中醫知識,一般學到的知識很難成體系,現在被稱為中醫知識的資訊數不勝數,泥沙俱下,難以辨別真偽;而在選擇書籍自學的時候,一些沒有中醫學基礎的愛好者面對各種中醫古籍、教材、講稿不知如何下手,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古人是怎麼進行中醫啟蒙的。

    中醫學中有“四大經典”和“四小經典”之說。其中,“四大經典” 一般指的是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四部對中醫學的理論和臨床實踐都有著重大意義的里程碑式著作,初學中醫自然可以對其進行誦讀和背誦,但是這四部著作的成書時間比較久遠,對於一些沒有任何中醫基礎的愛好者來說 ,學習起來經常會出現吃力的感覺,書中有一些一般讀者不瞭解的背景知識,還有一些艱澀難懂的生僻字等等。

    而 “四小經典” 指的是《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這四部著作,也有些說法用《藥性歌括四百味》代替《藥性賦》,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四小經典”都是作為人們初學中醫的啟蒙讀物而著稱的。

    在中國古代,醫學教育多為學徒制,很多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大家都是學徒出身,學徒們在師傅的指導下,從最簡單的工作做起直到出師。中醫“師帶徒”的教育方法有著明顯的優點,自然也就更廣泛地為人所知。

    在近現代中醫院校教育還沒有興起之前,很多中醫大家就是透過背誦“四小經典”啟蒙的,老一輩稱呼背誦“四小經典”一類的中醫啟蒙著作為“童子功”,顧名思義,就是這些著作是他們從開始學習中醫藥知識的時候就要掌握的。“四小經典”不但在中國古代可以擔當中醫啟蒙的重任,在現代的中醫學習中,依然可以發揮它的作用。

    “四小經典”是有啟蒙性質的中醫學讀物,中國古代的啟蒙讀物的重要特點就是大多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力求易於記誦 ,多為歌訣或詩賦形式 ,“ 四小經典” 自然也不例外。

    一 、《醫學三字經 》

    《醫學三字經》是清代醫學家陳修園先生所著的醫學啟蒙之作,全書分為四卷,共2345字。陳修園仿照宋代王應麟編著的幼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的格式和理念,編寫了這本《醫學三經》,希望其能成為學醫者的啟蒙課本,他在書中的一段引言中稱:“童子入學塾師先授以《三字經》,欲其便誦也,識途也。學醫之始,未定先授何書,如大海茫茫,錯認半字羅經,便入牛鬼蛇神之域,餘所以有《三字經》之刻也。”

    這本書從醫學源流講起,開篇即言明“醫之始,本岐黃”,再到一些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言簡意賅,由淺入深的闡述讓讀者們對中醫學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同時陳修園本人尊《內經》、法仲景的思想也從這本書中很好地體現了出來。在這本啟蒙讀物中,作者還強調學習中醫的一些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同時書中還對常見的內科雜病、婦科、病做了介紹,系統地分析了這些疾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證治分型以及每種分型的治法方藥等,對臨床也有著指導意義。

    二、《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

    《藥性賦》是《珍珠囊補遺藥性賦》的簡稱,《藥性賦》原書未署作者,對其原作者是誰,至今仍有很多爭論,有人稱作者生活在金元時期,但是無它作者是何人,這都是一本很好的 中藥啟蒙書。該書採用賦文的形式將中藥的性味和功能整合起來,書中將248種常用中藥按藥性分為寒、熱、溫、平四類,其中寒性藥66種,熱性藥60種,溫性藥54種,平性藥60種,全文用韻語編寫成賦體,便於記,廣受歡迎。

    《藥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醫家龔廷資所著,書中以四言韻文的形式,介紹了400味常用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雖然名稱為“四百味”,因有些中藥重複(如烏梅、桑寄生等,實有393味藥,每味藥物均介紹了它的性味、功效、主治、炮製方法和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內容。 另外作者龔廷賢還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中有一篇240味藥的《藥性歌括》,若有興趣也可考慮誦讀。

    三、《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為清代汪昂撰,刊於公元1694年,雖有人提出異議稱《湯頭歌訣》為集體編著,但是即使如此,汪昂也毫無疑問地參與了編著工作。本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20方編成202首方歌,分為補益劑、發表劑、攻裡劑、湧吐劑、和解劑、表裡劑、消補劑等。

    書中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對方劑的用藥和功能主治進行了整理和歸納,雖然因為限於中藥藥 名,平仄並不如真正的七言詩歌那樣嚴格,但是書中也儘量地做到了易讀性。然而因為作者 汪昂所處時代和地域的問題,現代人覺得誦記起來也不是很方便了,這時可以考慮一些現代人編寫的方劑歌訣。

    四、《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明代醫家李時珍所著,在中國的脈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 力頗大,是我們在學習脈學時的必讀著作。自古以來,脈學在中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也是最令初學者發怵的。晉代王叔和就曾經說過“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對脈學理解不夠深刻,無法辨明一些相似的脈象,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増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並詳細地論述了脈的體 狀和主病,並闡述了相類脈的區分,在描述脈的體狀時,李時珍用比喻的方式在他的“體狀詩 ”中論述了脈的體狀特點,形象生動,易於讀者理解,同時他還在書中糾正了一些前人的錯誤,對中國脈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學習中醫時,啟蒙讀物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啟蒙讀物可以防止我們走入中醫學學習的歧途, 並且為今後的中醫學臨床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如“四小經典”這樣優秀的啟蒙讀物,我們就要好好將它們利用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法師葉子上有斑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