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待2021
-
2 # 手機使用者3785747203
應該反問一句,偏科為什麼就不能被錄取?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若謂完人,便不是人。
作家不需要熟悉微積分原理,數學家物理學家也不一定強求要寫得一手好文章一筆好字!
應該反問一句,偏科為什麼就不能被錄取?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若謂完人,便不是人。
作家不需要熟悉微積分原理,數學家物理學家也不一定強求要寫得一手好文章一筆好字!
錢鍾書、季羨林、張充和偏科嚴重,為何還會被清華北大錄取?
題主提到的季羨林、錢鍾書、張充和都是大家之輩,在學界都非常有名氣。
錢鍾書先生於191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與饒宗頤老先生並稱“南饒北錢”。錢老先生寫過很多優美經典的作品,如《談藝錄》、《圍城》……即使不熟悉錢老的人,可能都讀過或者聽過他的作品《圍城》,這是錢老最出名的作品之一。
季羨林老先生(1911~2009),山東聊城人,是中國著名的東方學大師、教育家、語言學家、文學家、佛學家、史學家、社會學家……季羨林老先生可謂名銜等身,這與他的博學、廣聞是分不開的,季老在多個領域都有突出的建樹。季老在世的時候,時任總理溫家寶還經常向季羨林老先生諮詢治國理政之道……
在題主題到的三位大家中,可能大家對張充和女士的瞭解是最少的。張充和女士(1914~2015)出生於上海市,她在宣傳崑曲、書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
看完錢鍾書、季羨林、張充和三位前輩學者這麼光鮮亮麗的簡介,你一定無法想象,他們在學生時代都是嚴重偏科的學生。錢鍾書老先生大學入學考試時雖然國文和英文的成績非常好,但是數學只考了15分;季羨林老先生大學入學考試時國文成績也是非常高的,但是數學只考了4分;張充和女士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但是大學入學考試時,數學卻得了0分。可能更讓大家吃驚的是,他們都被名校錄取了。錢老和季老被清華大學錄取,張女士則被北大錄取了。雖然說清華北大在民國時不是最頂尖的大學,但是也是名列前茅的高校,在當時想考上清華北大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季老、錢老、張老等人數學考得如此不理想,按正常錄取程式是無法被清華北大錄取到的,他們都是透過一個方式進入清華北大的,那就是破例特招。當然啦,這個破例特招不是我們常說的靠關係,而是靠實力。他們的數學成績雖然都不是很好,但是他們的國文功底好啊。像錢鍾書老先生雖然數學只考了15分,但是英文是滿分、國文接近滿分。所以他們都是在某一方面極具天賦和潛力的,而這一方面的潛力足以彌補他們在數學上的欠缺。
貴為名校的清華北大,會錄取如此偏科的學生,還跟當時學界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風氣有關。
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很多人都無法達到每科都很平衡,但是有學科特長的人特別多,他們都在某個方面特別有天賦和潛力。他們生對了時代,在那個不是那麼和平的時代裡,有胡適、梁啟超、蔡元培等時代的弄潮兒,使那個時代洋溢著自由、平等、包容、崇尚學術的時代之風,他們不拘泥於錄用人才的僵硬的體制,敢於為有潛力、底子好的人開啟學術之門,使他們的才華能夠在大學的殿堂裡繼續揮灑。
在那個時代,清華北大不僅僅為錢鍾書、季羨林、張充和等人敞開了自己的懷袍,還向羅家倫、吳晗、錢偉長等偏才提供了入學的機會。
當年,羅家倫參加北大的一場入學考試,當時要考國文、數學等幾大科目,羅家倫憑著出色的文學才華,獲得了作文評卷老師的青睞,提筆給了滿分,而這位評卷老師正是胡適。正當胡適以為可以錄取到一位極具潛力的學生時,卻被告知,羅家倫的數學是零分,無法被北大錄取。胡適是位愛才之人,看到一位底子這麼好的人才就在自己面前,怎捨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呢?於是找到時任校長請求破格錄取羅家倫,而時任校長正是蔡元培。提倡開放包容的蔡元培聽了胡適的建議後,同意破格錄取羅家倫,胡適的努力讓中國又多了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而事情又是那麼的巧,數年之後,當羅家倫任清華大學校長時,他又碰到了和自己同樣偏科的兩個學生,他們就是錢鍾書和吳晗。和自己當年一樣,這兩位學生文學造詣非常高,但是數學卻一塌糊塗。或許是感同身受,或許是惜才愛才,又或許是受時代風氣的影響,羅家倫破格錄取了錢鍾書和吳晗。後來事實也證明羅家倫的決定是正確的,這倆人一個成了著名的文學研究家,一個成了著名的歷史學家。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破格錄用人才的例子還遠遠不止這些。如果說上面的都是因破格錄取發現了文學奇才的話,那麼下面要說的這個人物,就是因破格錄取而保住的理工人才。他就是——錢偉長。
錢偉長是中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物理學、應用數學等領域均有突出的貢獻。但是誰能相信這樣一位世界有名的科學家,入學考試時數學居然不及格?錢偉長當年考清華大學時,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和化學一共才考了20分。但是錢偉長也是位偏才,他的國文和歷史均得到了滿分。憑藉著“雙百”的出色表現,錢偉長被破格錄取進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後來受戰事觸動,棄文從理,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清華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僅僅體現在錄取學生這個方面,還體現在招聘教師方面。
1925年,清華大學設立國學院,聘任了梁啟超、趙元任、王國維等國學大師了,還缺一人。於是梁啟超向時任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推薦了剛從外國回來的陳寅恪,當時大學招聘教師跟現在有相似之處,都要看學歷、看著作,但是當曹雲祥得知陳寅恪既不是博士,又無著作時面露難色,後來梁啟超據理力爭,表明陳寅恪乃有識之士,甚至比自己還有學問,如果不同意聘任陳寅恪自己就辭職不幹了。後來,校長才同意聘任陳寅恪。酒香不怕巷子深,當時既無著作又無名氣的陳寅恪就這樣被聘任到清華大學,後來陳寅恪也不負梁啟超的極力推薦,成為了清華的“巨頭導師”。
忽然想起2005年錢學森前輩發出的感嘆:“(新中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我想民國時期能培養出這麼多大師,跟當時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風氣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