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評說
-
2 # 南朝居士
康有為跟黃巢、洪秀全一樣,都是想透過科舉走上政治舞臺,想當官,但是正當途徑失敗了,於是用非正常途徑了,黃巢、洪秀全比較極端,直接造反了,當然,科舉的目的就是選拔有理想的人,防他們這樣的人造反的,康呢?不敢造反,就用文明點的方式,也就是改革了,
光緒呢?用他自己的話說,不如漢獻帝,但跟漢獻帝一樣,都想爭一爭,朝廷裡基本都是慈禧的人,慈禧控制三品以上官員的人事權嘛,想在朝廷裡獲得支援,基本不可能了,於是就想在體制之外,這時候,看到康有為在那吶喊,就想到效仿曰本,只是他忘了,軍權才是最大的權,他們能成功,是軍隊的作用。
理論上,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三品以上才能見皇帝,而像康有為這樣的工部主事,正六品的小官,想見皇帝有點難。
到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
總理衙門章京屬於加衘,不是正式官職,就是皇帝看中你了,給你個加衘,可以見皇帝了,屬於總理大臣的屬官,滿漢各七人,實權並不大。
讓康有為這樣的人主持變法,難度可想而知,像李鴻章都不敢主持變法的,因為變法是以一己之力對抗天下,本身就很難,現在又沒有強權的人支援你,拿什麼變法?
用王安石的話說,“把新桃換舊符”,是改天換地的事,影響千家萬戶的事,
為什麼有變法?肯定是因為立國太久,有龐大的利益集團跟國家爭利益,這些人是國家的蛀蟲,吸食精血,想打擊這些人,把他們的利益奪來給國家,你說他們不跟你拼命?
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場鬧劇,實際上真是鬧劇,宰相、皇帝做都註定失敗的事,一個六品小官居然去變法?
實際上,即使變法成功了,康有為也是死,因為光緒的目的就是奪權,怎麼可能讓康有為搞君主立憲,在做傀儡呢?何況根本不可能成功,康有為只是想要權力。
-
3 # 弓目
康有為是哪個年代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沒有時代烙印,現在看來有欠缺,但已經是不容易了。當時還是代表了潮流!不能苛求故人。
-
4 # 蘋果是黃D
康有為:作為著書立說的理論文人,算有成就者;作為社會活動的踐行者,則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迂腐加幼稚。他的身上既體現了資產階級改良者的先進性,又存在封建守舊的固執。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挺袁稱帝、幫張勳復辟、效忠清廷、謀溥儀復位,有一成功否?
戊戌變法:上有老佛爺等強權阻力,下無社會基礎,又無兵權,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即便袁不告密,仍無成功之理。
-
5 # 看遍山川
在清末專制體制下如果想要盪滌千百年封建王朝所有的腐朽氣味,革新政府部門,裁汰一切尸位素餐的官僚,將原本的頂層設計推翻重來,這般翻江倒海的折騰,即便有最高權力象徵皇帝的支援,也是前途多舛而又危險。
主持維新變法的,哪一個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康有為能把和維新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孔子同改制扯上關係,推出煌煌大作《孔子改制考》,難道就忘了聖人們講過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麼。
既要懂得維新改良的必要性,又能左右官場平衡各方利益,會照顧到光緒和慈禧兩宮的權力,還能變通措施防止大部分人的抵制,有這樣駕馭能力的人似乎還沒誕生。大清就像一部破爛的馬車,你看它殘喘苟且,希望它能快跑起來,你若連續快鞭,它非散了架不可。坐在後面的主子眼看馬車要翻自己會受傷,能不把你這個冒失鬼的車伕換了麼。
維新派的失敗就在於此,幾百年積攢下來的毛病,只有慢慢革除,在“求快”的操作下,唯有面臨失敗。慈禧未必反對變法,但在她的心眼裡,無論如何都不能過於侵害滿族權貴的利益,你不能要求老佛爺有多高的覺悟,畢竟那是家天下的年代。袁世凱也主張變法自強,但他反對傷及既得利益集團,按他的說法“若操之過急,必生流弊,須明達時務,老成持重主持,方達聖意”,他也是求自保為先。
袁世凱的話字面上沒錯,如果主持變法的是有學問,有經驗,有辦法的老輩分官員,可能變法的結果會不同。但問題是老官員他們都是官油子,誰都不會在局面明確之前拍馬上前,實際上就是變法沒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時機還不成熟。
百多天維新,光緒只管發了百多道新政上諭,要麼泥牛入海悄無聲息,要麼地方官員搗漿糊相互扯皮,人人自危雞犬不寧,致使老佛爺來個掀翻桌子,維新派徹底失敗。
戊戌時康有為的激進手段使維新變法折戟沉沙,之後康有為等人流亡海外。這位天生懂得權謀的大儒高舉維新保皇的大旗,和他那位生花妙筆的得意弟子梁啟超,主導了那一段變法歲月的輿論宣傳。不管康有為在百日維新中擔當了何種重要角色,隨著一些史實的披露,他在事後的表現也值得玩味的。
比如衣帶詔的真偽問題,現在有證據說明康有為的衣帶詔是假的,而且內容和真詔書大不一樣,康有為當初看到的還只是抄件,其原件被楊銳的後人所珍藏。關於光緒讓康有為去上海辦報紙的事,也不是如康有為所說是奉光緒的密詔,光緒有過此事的明發上諭,只是其內容又被康所改動。
不管怎樣,百日維新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茫茫黑夜裡探尋出路的第一次摸索,它的失敗至少成為後來人繼續的墊腳石,不能無視志士仁人的努力,儘管他們有許多失策和不足。
-
6 # 歷史評說
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封建官僚世家,是堅定的封建專制支持者,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一直反對革命,謀求溥儀復位。
對於如何評價康有為,我認為應該分兩個時期來說,一個是戊戌變法前,一個是戊戌變法後。
在戊戌變法之前,康有為應該來說是一個比較激進的知識分子,在看到國家貧弱的時候,希望透過變法,學習他國實現自強,雖然最終失敗,但是依然體現了他思想先進的一面。
然而,在民國成立,清朝推翻後,他依然鼓吹所謂的開明專制,反對共和制,這實際上是歷史的倒退。這可能與他的出生有關,作為出生於官僚家庭的康有為,他代表的是他所處階級的利益。
1917年的時候,康有為夥同張勳復辟,可惜再次失敗。保皇無望,康有為遂隱居,晚年的康有為依然堅持效忠清朝,後病死天津。
-
7 # 南朝居士
康有為跟黃巢、洪秀全一樣,都是想透過科舉走上政治舞臺,想當官,但是正當途徑失敗了,於是用非正常途徑了,黃巢、洪秀全比較極端,直接造反了,當然,科舉的目的就是選拔有理想的人,防他們這樣的人造反的,康呢?不敢造反,就用文明點的方式,也就是改革了,
光緒呢?用他自己的話說,不如漢獻帝,但跟漢獻帝一樣,都想爭一爭,朝廷裡基本都是慈禧的人,慈禧控制三品以上官員的人事權嘛,想在朝廷裡獲得支援,基本不可能了,於是就想在體制之外,這時候,看到康有為在那吶喊,就想到效仿曰本,只是他忘了,軍權才是最大的權,他們能成功,是軍隊的作用。
理論上,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三品以上才能見皇帝,而像康有為這樣的工部主事,正六品的小官,想見皇帝有點難。
到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
總理衙門章京屬於加衘,不是正式官職,就是皇帝看中你了,給你個加衘,可以見皇帝了,屬於總理大臣的屬官,滿漢各七人,實權並不大。
讓康有為這樣的人主持變法,難度可想而知,像李鴻章都不敢主持變法的,因為變法是以一己之力對抗天下,本身就很難,現在又沒有強權的人支援你,拿什麼變法?
用王安石的話說,“把新桃換舊符”,是改天換地的事,影響千家萬戶的事,
為什麼有變法?肯定是因為立國太久,有龐大的利益集團跟國家爭利益,這些人是國家的蛀蟲,吸食精血,想打擊這些人,把他們的利益奪來給國家,你說他們不跟你拼命?
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場鬧劇,實際上真是鬧劇,宰相、皇帝做都註定失敗的事,一個六品小官居然去變法?
實際上,即使變法成功了,康有為也是死,因為光緒的目的就是奪權,怎麼可能讓康有為搞君主立憲,在做傀儡呢?何況根本不可能成功,康有為只是想要權力。
-
8 # 弓目
康有為是哪個年代的人,自然也不可能沒有時代烙印,現在看來有欠缺,但已經是不容易了。當時還是代表了潮流!不能苛求故人。
-
9 # 蘋果是黃D
康有為:作為著書立說的理論文人,算有成就者;作為社會活動的踐行者,則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迂腐加幼稚。他的身上既體現了資產階級改良者的先進性,又存在封建守舊的固執。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挺袁稱帝、幫張勳復辟、效忠清廷、謀溥儀復位,有一成功否?
戊戌變法:上有老佛爺等強權阻力,下無社會基礎,又無兵權,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即便袁不告密,仍無成功之理。
-
10 # 看遍山川
在清末專制體制下如果想要盪滌千百年封建王朝所有的腐朽氣味,革新政府部門,裁汰一切尸位素餐的官僚,將原本的頂層設計推翻重來,這般翻江倒海的折騰,即便有最高權力象徵皇帝的支援,也是前途多舛而又危險。
主持維新變法的,哪一個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康有為能把和維新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孔子同改制扯上關係,推出煌煌大作《孔子改制考》,難道就忘了聖人們講過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麼。
既要懂得維新改良的必要性,又能左右官場平衡各方利益,會照顧到光緒和慈禧兩宮的權力,還能變通措施防止大部分人的抵制,有這樣駕馭能力的人似乎還沒誕生。大清就像一部破爛的馬車,你看它殘喘苟且,希望它能快跑起來,你若連續快鞭,它非散了架不可。坐在後面的主子眼看馬車要翻自己會受傷,能不把你這個冒失鬼的車伕換了麼。
維新派的失敗就在於此,幾百年積攢下來的毛病,只有慢慢革除,在“求快”的操作下,唯有面臨失敗。慈禧未必反對變法,但在她的心眼裡,無論如何都不能過於侵害滿族權貴的利益,你不能要求老佛爺有多高的覺悟,畢竟那是家天下的年代。袁世凱也主張變法自強,但他反對傷及既得利益集團,按他的說法“若操之過急,必生流弊,須明達時務,老成持重主持,方達聖意”,他也是求自保為先。
袁世凱的話字面上沒錯,如果主持變法的是有學問,有經驗,有辦法的老輩分官員,可能變法的結果會不同。但問題是老官員他們都是官油子,誰都不會在局面明確之前拍馬上前,實際上就是變法沒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時機還不成熟。
百多天維新,光緒只管發了百多道新政上諭,要麼泥牛入海悄無聲息,要麼地方官員搗漿糊相互扯皮,人人自危雞犬不寧,致使老佛爺來個掀翻桌子,維新派徹底失敗。
戊戌時康有為的激進手段使維新變法折戟沉沙,之後康有為等人流亡海外。這位天生懂得權謀的大儒高舉維新保皇的大旗,和他那位生花妙筆的得意弟子梁啟超,主導了那一段變法歲月的輿論宣傳。不管康有為在百日維新中擔當了何種重要角色,隨著一些史實的披露,他在事後的表現也值得玩味的。
比如衣帶詔的真偽問題,現在有證據說明康有為的衣帶詔是假的,而且內容和真詔書大不一樣,康有為當初看到的還只是抄件,其原件被楊銳的後人所珍藏。關於光緒讓康有為去上海辦報紙的事,也不是如康有為所說是奉光緒的密詔,光緒有過此事的明發上諭,只是其內容又被康所改動。
不管怎樣,百日維新是中國知識分子在茫茫黑夜裡探尋出路的第一次摸索,它的失敗至少成為後來人繼續的墊腳石,不能無視志士仁人的努力,儘管他們有許多失策和不足。
回覆列表
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封建官僚世家,是堅定的封建專制支持者,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一直反對革命,謀求溥儀復位。
對於如何評價康有為,我認為應該分兩個時期來說,一個是戊戌變法前,一個是戊戌變法後。
在戊戌變法之前,康有為應該來說是一個比較激進的知識分子,在看到國家貧弱的時候,希望透過變法,學習他國實現自強,雖然最終失敗,但是依然體現了他思想先進的一面。
然而,在民國成立,清朝推翻後,他依然鼓吹所謂的開明專制,反對共和制,這實際上是歷史的倒退。這可能與他的出生有關,作為出生於官僚家庭的康有為,他代表的是他所處階級的利益。
1917年的時候,康有為夥同張勳復辟,可惜再次失敗。保皇無望,康有為遂隱居,晚年的康有為依然堅持效忠清朝,後病死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