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冒牌東方朔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明朝歷史上爆發唯一的一次“內戰”

    關於題目當中的“明朝內部”,我想說的應該就是明朝歷史上所發生的唯一的一次內戰,那便是“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一場從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持續到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這裡,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那便是這場“帝位爭奪戰”竟然持續了長達四年之久,由此便可推測出究竟有多慘烈。

    而引發“靖難之役”的導火索,最為主要便是朱元璋的“任性”,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所以,如果要再選儲君的話,那麼,就應該從朱標的弟弟當中進行選擇,而且,這也是封建王朝千百年來所遵循的“祖宗禮法”。

    然而,朱元璋卻並沒有遵照執行,而是完全按照個人的偏好來辦“國家大事”,正所謂“愛屋及烏”,由於朱元璋對朱標就十分寵愛,那麼,在朱標死後,朱元璋的寵愛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皇長孫“朱允炆”的身上。

    而且,還不僅如此,朱元璋竟然還“獨斷專行”地立了“朱允炆”為太子,並且宣稱等到他“百年之後”就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立儲”可是一等一的大事,因為皇帝必須要為將來長遠考慮,並且還能實現更方勢力的平衡。

    可朱元璋到好,什麼也沒想,自己怎麼高興怎麼來,而這就讓當時威望日隆的“燕王”朱棣不高興了。

    在太子朱標死後,在眾多的皇子之中,關於“儲君”之位,燕王朱棣的呼聲是最高的,然而,沒想到,朱元璋的一道聖旨,卻讓朱棣心中燃起的火滅瞬間被澆滅了,這不可能不讓朱棣心中有“怨氣”。

    而這種“怨氣”在“朱允炆”登基之後,便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這其中的原因便是朱允炆對割據各地的那些皇叔們十分地擔心,尤其是對燕王。

    為了摸清燕王的勢力和想法,朱允炆便收買了燕王的心腹葛城,讓葛城回去觀察朱棣的一舉一動,然而,還沒等葛城執行建文帝的命令,便被朱棣發現了“不妥”。

    再加上,他此後親自到都城朝見建文帝時,因以皇叔身份,登而不拜,致使很多的大臣彈劾朱棣,並且密告建文帝燕王朱棣心機很深,只有將他封到更遠的地方才更安全。

    而正是因為建文帝和大臣們的這些動作,致使燕王朱棣感受到了建文帝已經視他這位“皇叔”為禍患了。

    再加上,建文帝登基之後,便開始推行了“削藩政策”,致使藩王和朝廷之間的裂痕變得愈深,終於,在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七月,張昺、謝貴在接到朱允炆的密詔只後,在初四那一天帶兵包圍了燕王府。

    燕王朱棣帶領全部家眷、府兵全部假意投降,最終,卻讓埋伏在府內的死士將張昺、謝貴和葛城等人全部誅殺,這一事件之後,這一對“叔侄”可以說是徹底地撕破了臉。

    而就在當天夜裡,朱棣便集中他手裡所掌握的軍隊,攻下了北平的九門,不久之後,就完全控制了“北平城”,自此長達四年之久的這場“帝位爭奪戰”便正式地拉開了序幕。

    “捕魚兒海之役”北元一敗塗地,可汗攜大臣、親眷投降明朝,卻致使北元陷入長期內鬥,無暇他顧

    參照“靖難之役”爆發和持續的時間節點來講的話,針對在明朝建立之後,一直龜縮在蒙古草原的“北元”政權,就得從明朝和他們之間的一場戰役開始說起了,那便是“捕魚兒海之役”。

    這場戰役爆發的時間是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距離“靖難之役”的爆發還有11年的時間。

    要知道,雖然明朝擊敗了有成吉思汗所建立起來的蒙古王朝,但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後,仍然沒有放鬆對元朝的殘部,也就是“北元政權”的警惕和打擊。

    明朝的江山畢竟是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所以,只要有機會,朱元璋便會派將領率領大軍進一步削弱“北元政權”的勢力,而“捕魚兒海戰役”便是其中起到了顛覆性作用的一場戰役。

    之所以說“顛覆性”,那是因為,在這場戰役之後,北元政權首先是完全臣服於明朝了,而後,北元政權的內部也爆發了動亂。

    在這場戰役之中,率領明軍與北元軍隊作戰的將領是明朝名將——藍玉,藍玉率軍十五萬前去征討當時北元政權的可汗“脫古思帖木兒”。

    所謂的“捕魚兒海”,其實就是現今的“貝爾湖”,位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西南部邊緣,這裡已經十分靠北的地方了,而且,再此之前,藍玉率領明朝軍隊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因此,“脫古思帖木兒”便判斷“明軍”不會再深入北方作戰了。

    而朱元璋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命令藍玉繼續深入作戰,所以,等明君抵達“捕魚兒海”的時候,“脫古思帖木兒”竟然完全沒有防備。

    既然沒有防備,那結果便可想而知了,北元軍隊一在潰敗,最後,“脫古思帖木兒”可汗見已無力迴天,便只好率領大臣和家眷嚮明朝投降稱臣。

    而這次的慘敗和投降,也使得原本歸附於“脫古思帖木兒”可汗的很多其他的蒙古部族紛紛脫離了他,並且全都成為了獨立的勢力。

    當初,其他的蒙古部族之所以全都歸附“脫古思帖木兒”可汗,主要是因為他是“黃金家族”的後裔,而所謂“黃金家族”指的便是“忽必烈家族”。

    而等待此時,整個北元政權可以說是處在了一個“分崩離析”的局面之中,而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也一直持續到了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

    也就是在這一年,北元政權接連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當時瓦剌部的首領“布里牙特·烏格齊”先是殺死了當時會繼承“元昭宗”的漢位的兒子,之後,又立了“元昭宗”的另外一個兒子為可汗。

    第二件便是野心勃勃的“布里牙特·烏格齊”後來又在殺死了他親手所立的可汗之後,自立為漢。

    透過這兩件大事,我們便能知道,正當明朝內部爆發的“靖難之役”接近尾聲的時候,北元政權的內部仍然在為了爭奪“可汗之位”而在不斷地互相廝殺,那麼,自然就不可能趁著明朝內亂去攫取利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言文幫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