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啵影片

    “五國伐秦”失敗,張儀復為秦相,當時戰國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秦國打敗了關東諸國後,便把兵鋒轉向巴蜀,以鞏固後方、開闢新的戰略要地。公元前316年(楚懷王十三年),巴、蜀相互攻伐,俱告急於秦,秦惠文王抓住這一時機,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牛石道攻蜀,同年十月滅掉了蜀國。接著又攻滅了巴國。從此,巴蜀之地就為秦國所佔有。“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楚國失去了物產豐富、地理形勢險要的西南後方,秦國則可就地取材練兵,順江而下,對楚國構成嚴重的威脅。秦相張儀歷來推行連橫策略,向東發展,效秦以建立王業。 隨著五國伐秦的失敗和麵臨中原各國關係變化的新格局,楚國統治集團在內外政策上也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一些守舊的政治勢力,如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夫人鄭袖等貪求利慾,妒賢忌能,以進讒為能事,在國家大事上,又苟且偷安,不圖進取。在對外政策上,不顧諸國出現的新變化,仍恪守傳統的親秦政策。 當時東方諸侯國中勢力最強的是齊、楚兩國。齊與楚結成盟國關係,雙方互相支援,加強了齊國與秦國爭雄的力量,因此秦國千方百計要破壞齊楚聯盟。秦國政客張儀來到楚國,楚懷王是個昏庸糊塗之人,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不聽屈原等忠臣的勸阻,貪圖便宜,果然派人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與楚絕交而與秦結交。當楚王派人向秦國討取土地時,秦國拒絕不給,張儀翻臉不認過去許下的諾言,楚懷王聽了使者的回報大怒,發兵攻秦。 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十七年),楚、秦間的大戰全面展開。秦軍在丹陽(今河南丹水)大敗楚軍,進而佔領楚的漢中郡。楚失漢中後,又調集軍隊重新向秦反攻,一直打到秦國的藍田(今陝西藍田),但因孤軍深入,又遭慘敗。 公元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 楚懷王25年,秦昭王行“冠禮”後親政,與楚懷王在黃棘(今河南南陽南)會盟,秦把原古楚地上庸(今湖北房山西)歸還給楚國。秦、楚兩國關係的得到改善。秦、楚親善後,秦即舉兵攻魏、韓。 公元前302年(楚懷王二十七年),秦一大夫與楚太子橫毆打,“楚太子殺之而亡歸”(同上),秦、楚關係又告破裂。 公元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攻韓取穰(今河南鄧縣),又遣庶長奐會韓、魏、齊共攻楚。面對四國的攻伐,楚國也作了積極的部署,一方面派昭睢率軍抗拒秦國,另一方面又派唐蔑([目未])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參見《戰國策·楚策二》、《呂氏春秋·處方》。)拒秦一路,因昭睢持慎重態度,僅“益昭睢之兵,令之示秦必戰”(《戰國策·楚策二》),故此路雙方陳兵對峙,並未發生激烈的爭戰。而抗擊齊、韓、魏一路,則是關鍵的一戰。據《呂氏春秋·處方》載,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水(一作[氵此]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達六個月之久。齊將匡章派人探測水情,楚軍射箭,齊軍不能靠近。後來有在水旁放牧的人告訴齊人:“水淺深易知。荊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匡章派“練卒”(經過訓練的精幹部隊)在夜間從楚軍盛守處進攻,在?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史記·楚世家》作重丘)大敗楚軍,楚將唐蔑被殺。韓、魏攻取了宛、葉以北地區。   垂沙之役的第二年,楚攻韓之庸氏,秦即遣華陽君(羋戎,宣太后同父弟)攻楚,大破楚軍,斬首三萬,殺其將景缺,攻佔了襄城(新城,今河南襄城)。襄城地處方城北,與宜陽鄰近,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楚懷王恐懼,命太子橫到齊國做人質,與齊結好。秦為討好齊,也派涇陽君(秦昭王同母弟)到齊國做人質,秦、齊修好。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穩住了齊後,秦昭王即對楚採取軟硬兼施、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面命庶長奐率軍攻楚,佔領了楚國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寫信給楚懷王,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秦昭王把楚懷王扣留在秦國。 秦昭王見要挾和扣留楚懷王不能得到土地,而楚國又新立國君,大為惱怒,於公元前298年(楚頃襄王元年),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今河南西峽)等十六城而去。 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十八年),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當時楚國已有人向楚頃襄王指出:“今楚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為大王弗取也。”楚頃襄王有所觸動,即“遣使於諸侯,復為縱,欲以伐秦”。秦獲知後,先下手為強,立即對楚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公元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司馬錯率軍從隴西出發,經由蜀郡,補充巴、蜀之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而下,大舉攻楚,佔領了楚國的黔中郡(《華陽國志·蜀志》。)黔中郡,今湘西及黔東北一帶,楚威王時置,秦佔領後復置為黔中郡。同時,秦白起攻趙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後,亦揮師南下,進攻楚國北境的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睡虎地秦墓竹筒·編年記》。)   楚國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及漢水以北地給秦。秦赦罪人徙南陽(今豫西南及鄂西北一帶),以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二十年),秦分兵兩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軍攻陷楚之鄧城後,向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認為,楚鄢都“可能位於今漢水東岸(古漢水以西),下峰寺至李家洲一帶,或竟已淹沒在今漢水河床中”。即今宜城北。)進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張若率水陸之軍東下,向楚國的巫郡及江南地進軍。   鄢是楚國的別都,歷來鄢郢連稱。它離楚都郢很近,是郢都北邊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楚國為了保衛鄢、郢,調動了主力部隊與秦軍在鄢決戰。白起攻城不下,引鄢水灌城,才把鄢攻破。 鄢城淪陷,數十萬人被溺死,楚軍主力受創,郢都北邊門戶洞開,危在旦夕。   白起攻取鄧、鄢後,又分兵佔領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秦隨即赦免罪人遷於此三地,進行控制。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白起繼續進攻楚國本土,攻陷了楚都郢後,又西燒夷陵(陵名,楚先王陵墓區),楚頃襄王兵散,遂不復再戰,東北保於陳城(《史記·楚世家》。)白起接著東攻至競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安陸等地,南攻至洞庭湖一帶,設定南郡(郡治郢)。白起因攻楚有功,被秦封為武安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罌慄和草果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