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匡章是齊國名將。曾經攻破函谷關。秦國朝野震驚。最後秦王割讓三城求和,匡章才退兵。

    他並非孝子。也非逆子。

    匡章與儒家大師孟子是摯友。有人勸孟子與他斷交:匡章不養父母。違背儒家提倡的孝道。

    而孟子則認為,儒家不是單純提倡孝道。儒家主張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儒家提倡對等。

    父母不慈,兒女當然可以不孝。

    孔子謂之:父父、子子。董仲舒謂之:父不父、則子不子。

    單純提倡臣子為君主盡忠。兒女為父母盡孝的是法家。韓非子謂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 2 # 弗洛伊德的噩夢

    要對歷史上的人物做出回答,就需要回到歷史人物真正生活的年代環境以及背景,對於匡章,我並不是非常瞭解,在其他春秋戰國的歷史中,好像講述的也不多,不過,從他領導的戰役來看,他也算得上是戰國的名將。在戰國四大名將中沒有他的位置,我覺得則是很可惜的,因為沒有名將的光環,所以他的故事也相對少了很多。

    匡章沒有養育父親,這是不是就說明他不是孝子了呢?當時的很多齊華人就是這樣看待,我們現在人當然也是這樣覺得。可是,在他不贍養父親的背後,我們有沒有看看他父親做了什麼,他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書上記載,他們父子互相責善,責善是什麼意思,就是打著讓別人好的口號批評別人,自己首先能不能做到,就固然嚴格要求別人要怎麼做,這違背了孔子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能他父親都他做不到,又嚴格要求孩子,肯定會出現問題,經常爭吵的。這樣的人,一定很專制。請問,有誰喜歡和自我又專治的人生活在一起呢?就算是父子,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匡章的母親因為得罪他父親就被父親殺死埋到了馬廄底下,這在當時即便是不犯法,可是,這對於匡章來說,也是一種打擊,也足可以看到他父親的為人。其三匡章並沒有不孝順父親,不能在一起生活,但他仍舊沒有背叛父親,比如那齊威王許諾匡章為母親更葬,而匡章卻考慮到父親的名節,卻沒有那麼做。這說明什麼,我想我們應該明白。

    匡章是不是一個忠義之人,我們需要從他做得事情上看。從眾多的事情上可以推測出一個人的人品。

  • 3 # 好玩的國學

    匡章到底孝不孝?

    匡章到底孝不孝的問題,其實反映了儒家的通權達變的價值觀!

    孟子在齊國其實過得並不好,除了在“稷下學宮”擴大了招生規模,其他的事情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說好是到齊國遊說的,然而孟子固執地認為,不做官就不能去見齊王,三年也沒和齊王說上一句話。把蚳蛙說得滿面含羞辭官而去,又被齊華人諷刺挖苦,連交個朋友都被弟子們誤解。孟子有個好朋友叫匡章,是齊國著名軍事將領。在齊威王時期,匡章曾經帶兵打敗了西部著名虎狼之師專業打手秦國;在齊宣王時又率兵攻入燕國,是戰功赫赫的大將。但齊華人對匡章不買賬,因為在齊華人看來,匡章是個有名的不孝子——他和父親關係搞得很僵。在傳統的觀念中,無論兒子年齡多大、地位多高,都應該讓父母開心。聖人大舜那個瞎眼黑心的父親,夥同心狠手辣的弟弟和後母,幾次要弄死舜,但舜做了天子之後仍然孝順父親扶持弟弟;楚國隱士老萊子70歲時,還穿上彩衣假裝小孩一樣又蹦又跳讓父母開心。所以齊華人認為匡章和父親關係不好,就是不孝順。

    孟子卻不顧世人的非議,和匡章成了好朋友。弟子公都子不高興,就問孟子,“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全華人都認為匡章是個不孝子,而老師卻和他打得火熱,你就不怕別人的非議嗎?孟子不認為是這樣。孟子認為真正的不孝有五種。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通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說:“不孝有五種情況:四肢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一種不孝;喜歡下棋又好酗酒,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二種不孝;喜歡財物,偏愛妻室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三種不孝;放縱耳目的慾望,使父母因此蒙受恥辱,是第四種不孝;逞勇鬥狠,危及連累到父母,是第五種不孝。”孟子列舉了五種不孝的情形,並堅定地認為,匡章的行為不在這五種不孝的情形之列。

    那麼,匡章為什麼會惹父親不高興呢?原來,匡章的母親得罪了丈夫,匡章的父親就把母親殺了,埋在馬廄下面。匡章不滿父親的作為,和父親搞僵了關係。所以齊華人認為匡章不孝。但孟子認為,匡章和父親的關係不好,是因為他們互相責善的緣故。通俗地說,都想讓對方做個好人,動機是好的,但結果是壞的。所以,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是不能以善相責的,這種以善相責只能發生在朋友之間。

    這個故事體現了孟子的孝道思想。儒家認為,人類最重要的倫理是血緣和親情之間的關係,這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的弟子有若就說過,“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孟子認為做人的根本原則就是“事親為大”。但孟子不是一個死守原則不放的人,主張做人做事要通權達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孟子設身處地地替匡章著想,因為在這件事上,匡章陷入了兩難境地——順著父親的心意,那就是對母親不孝;違逆父親的心意重新埋葬母親,那就是對父親不孝。還是齊威王最後解開了這個難題,他告訴匡章,你打敗了秦國之後,會厚葬你的母親。後來匡章果然率兵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齊威王也替匡章厚葬了母親,一場父子之間以善相責的孝與不孝的難題,得以圓滿解決。

    晚年的齊威王故態復萌,不再過問國事。那個很帥的文臣鄒忌和很猛的武將田忌,或許兩個人的名字中都有“忌”字而互相猜忌,關係搞得很僵。“稷下學宮”衰落了,人才流失很嚴重。這時,魏國開出優厚條件吸引人才,鄒衍和淳于髡都去了魏國。孟子的母親也去世了,在厚葬了母親後,孟子離開了齊國,齊威王送了一百鎰兼金,據說是2400兩的大數目,這足以讓孟子一生衣食無憂,但孟子沒有收,給齊國留下決絕的背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分辨92年茅臺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