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莫迪表示: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啊!
雖然印度一直想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有著腳踢亞細亞,稱霸全天下的野心,但在南亞尚未完全搞定的情況下,印度表示東南亞的事先不著急!
2019年8月5日,隨著印度莫迪政府宣佈取消克什米爾特殊地位,並向克什米爾地區增兵2.5萬,這塊似乎要被國際社會遺忘的地區再度成為焦點,印度也再度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很多人說,印度染指克什米爾,是真正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上印度想要吃掉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實際上卻將主要矛頭對準了巴基斯坦。
數千年以來印度一直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國家概念,但這一局面在1947年徹底發生了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極其慘烈的形式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體系,元氣大傷的英國不得不放棄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但作為著名的攪屎棍,英國自然不可能痛快的成全印度,於是從19世紀末就開始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被重拾起來,在最後一任英屬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的運作下,“印巴分治”方案橫空出世,英屬印度被分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印巴分治的根本依據是英屬印度內部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由於印度教人數遠遠多於伊斯蘭教,所以印巴分治後的印度體量要遠遠大於巴基斯坦。
加上印巴分治前,尼赫魯從中作梗,奪走了本屬於巴基斯坦的東旁遮普和孟加拉,擁有了強大的棉紡和麻紡基地,這使得印度相比於巴基斯坦的優勢更加明顯。
但印度一家獨大並不是英國的本意,雖然巴基斯坦整體弱於印度,但英國的兩個設計給了巴基斯坦抗衡印度的資本,一是“東西巴”,二是克什米爾。
由於按照宗教分佈區劃分勢力範圍,雖然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大部分割槽域,特別是印度半島,但巴基斯坦分別佔據了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三角洲地區。
這樣的設計讓巴基斯坦奪走了印度西北部水源的同時,也讓巴基斯坦牢牢掌握了恆河出海口地區,從此印度不得不面臨借港出海的尷尬境地。
更要命的是,掌握了孟加拉的巴基斯坦北部直指印度最脆弱的西里古裡走廊,從此印度東北六邦處於時刻被巴基斯坦切斷的危險境地中。
也正因為如此,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才不惜一切代價促使東巴基斯坦獨立,徹底肢解巴基斯坦,打破巴基斯坦對印度東西夾擊的尷尬局面。
事實證明,雖然印度能肢解巴基斯坦,打破英國留下的第一個困局,但克什米爾問題,印度真的無能為力。
作為一個伊斯蘭教徒居多,但領導人卻為印度教的土邦,克什米爾是英國留給印巴兩國的定時炸彈,果然在印巴分治後的第二天,兩國就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
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掌握克什米爾地區至關重要。一方面克什米爾的高聳地形對印度形成了泰山壓頂的壓迫態勢,另一方面克什米爾的存在也將印度徹底封死在南亞次大陸,徹底斷送了其染指中亞甚至稱霸亞洲的夢想。
所以巴基斯坦國父真納才說:“克什米爾就像巴基斯坦頭上的帽子,如果我們容忍印度摘走這頂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佈。”
雖然第一次印巴戰爭後,巴基斯坦奪得了克什米爾2/5的土地,但壓迫和圍堵印度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不過因為太過重視克什米爾地區,才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東巴基斯坦的離心和獨立,而東巴的獨立也迫使巴基斯坦不得不更加重視克什米爾地區。
長期以來,雖然印度佔據了3/5的克什米爾地區,但因為印控克什米爾大部分割槽域屬於中國傳統藩屬國拉達克,加上印度國內始終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因此對克什米爾採取了相對懷柔的政策,允許其高度自治。
但克什米爾地區畢竟是印度的一塊心病,如果不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遲早禍患無窮,所以印度開始一步步染指克什米爾地區。
對於莫迪政府而言,雖然近年來印度的經濟欣欣向榮,但將牛糞牛棚都算入GDP的印度經濟,並不能帶來緩解印度國內矛盾的作用,贏得印度大選的莫迪政府迫切需要“主動出擊”轉移國內視線,於是克什米爾問題爆發。
克什米爾問題一旦爆發,印度除了外部向巴基斯坦施壓制造地區緊張局勢,爭取俄羅斯等國的支援。在內部也可以拉高莫迪的支援率,名正言順地增加軍費,提升印度的凝聚力,實在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但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印度深知“核武器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所以沒有做好同歸於盡準備的印度不可能也不敢將巴基斯坦逼入絕境。
而作為克什米爾問題利益相關國,中國等國際大國勢力的參與,也註定了克什米爾問題不可能引發第四次印巴戰爭。
長期以來,印度始終堅持“人不犯我,我也犯人”的精神,不僅在南亞次大陸橫衝直撞,更是不斷北犯,不斷侵略中國領土,尼赫魯甚至公然宣稱西藏是印度領土,並最終於1962年遭到中國的無情吊打,尼赫魯也黯然離世。
但印度並沒有因為62年的慘敗而“改邪歸正”,相反利用青藏高原遠離中國政治中心的特點,肆無忌憚的印度於1975年吞併了錫金,並繼續非法竊取中國藏南地區。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中國在62年取得輝煌勝利後,卻不趁機收回藏南地區,實際上除了當時中國的後勤存在嚴重缺陷,更重要的是中國透過戰爭佔領了阿克賽欽等一系列制高點,對印度形成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印度吞併期間,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打破中國的優勢,為此印度還不斷蠶食尼泊爾,控制不丹。
克什米爾問題,不僅僅是針對巴基斯坦,更是針對中國,有助於打破中國壓制印度的態勢,並嚴重威脅中巴經濟走廊這一關乎中國能源安全的大動脈。
可惜,動靜越大不代表勝算越大,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玩火自焚”必將慘淡收場。現實會一邊打臉一邊告訴印度,克什米爾地區不是你的菜,巴基斯坦也不是你隨地大小便的地方。
而克什米爾問題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關乎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如果不高調反擊,必將後患無窮。如果任由周邊的跳樑小醜狐假虎威,我們的處境將會更加被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關於這個問題,莫迪表示: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啊!
雖然印度一直想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有著腳踢亞細亞,稱霸全天下的野心,但在南亞尚未完全搞定的情況下,印度表示東南亞的事先不著急!
2019年8月5日,隨著印度莫迪政府宣佈取消克什米爾特殊地位,並向克什米爾地區增兵2.5萬,這塊似乎要被國際社會遺忘的地區再度成為焦點,印度也再度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很多人說,印度染指克什米爾,是真正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上印度想要吃掉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實際上卻將主要矛頭對準了巴基斯坦。
數千年以來印度一直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國家概念,但這一局面在1947年徹底發生了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極其慘烈的形式徹底摧毀了英國的殖民體系,元氣大傷的英國不得不放棄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但作為著名的攪屎棍,英國自然不可能痛快的成全印度,於是從19世紀末就開始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被重拾起來,在最後一任英屬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的運作下,“印巴分治”方案橫空出世,英屬印度被分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印巴分治的根本依據是英屬印度內部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由於印度教人數遠遠多於伊斯蘭教,所以印巴分治後的印度體量要遠遠大於巴基斯坦。
加上印巴分治前,尼赫魯從中作梗,奪走了本屬於巴基斯坦的東旁遮普和孟加拉,擁有了強大的棉紡和麻紡基地,這使得印度相比於巴基斯坦的優勢更加明顯。
但印度一家獨大並不是英國的本意,雖然巴基斯坦整體弱於印度,但英國的兩個設計給了巴基斯坦抗衡印度的資本,一是“東西巴”,二是克什米爾。
由於按照宗教分佈區劃分勢力範圍,雖然印度佔據了英屬印度的大部分割槽域,特別是印度半島,但巴基斯坦分別佔據了印度河流域和恆河三角洲地區。
這樣的設計讓巴基斯坦奪走了印度西北部水源的同時,也讓巴基斯坦牢牢掌握了恆河出海口地區,從此印度不得不面臨借港出海的尷尬境地。
更要命的是,掌握了孟加拉的巴基斯坦北部直指印度最脆弱的西里古裡走廊,從此印度東北六邦處於時刻被巴基斯坦切斷的危險境地中。
也正因為如此,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才不惜一切代價促使東巴基斯坦獨立,徹底肢解巴基斯坦,打破巴基斯坦對印度東西夾擊的尷尬局面。
事實證明,雖然印度能肢解巴基斯坦,打破英國留下的第一個困局,但克什米爾問題,印度真的無能為力。
作為一個伊斯蘭教徒居多,但領導人卻為印度教的土邦,克什米爾是英國留給印巴兩國的定時炸彈,果然在印巴分治後的第二天,兩國就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
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掌握克什米爾地區至關重要。一方面克什米爾的高聳地形對印度形成了泰山壓頂的壓迫態勢,另一方面克什米爾的存在也將印度徹底封死在南亞次大陸,徹底斷送了其染指中亞甚至稱霸亞洲的夢想。
所以巴基斯坦國父真納才說:“克什米爾就像巴基斯坦頭上的帽子,如果我們容忍印度摘走這頂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佈。”
雖然第一次印巴戰爭後,巴基斯坦奪得了克什米爾2/5的土地,但壓迫和圍堵印度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不過因為太過重視克什米爾地區,才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東巴基斯坦的離心和獨立,而東巴的獨立也迫使巴基斯坦不得不更加重視克什米爾地區。
長期以來,雖然印度佔據了3/5的克什米爾地區,但因為印控克什米爾大部分割槽域屬於中國傳統藩屬國拉達克,加上印度國內始終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因此對克什米爾採取了相對懷柔的政策,允許其高度自治。
但克什米爾地區畢竟是印度的一塊心病,如果不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遲早禍患無窮,所以印度開始一步步染指克什米爾地區。
對於莫迪政府而言,雖然近年來印度的經濟欣欣向榮,但將牛糞牛棚都算入GDP的印度經濟,並不能帶來緩解印度國內矛盾的作用,贏得印度大選的莫迪政府迫切需要“主動出擊”轉移國內視線,於是克什米爾問題爆發。
克什米爾問題一旦爆發,印度除了外部向巴基斯坦施壓制造地區緊張局勢,爭取俄羅斯等國的支援。在內部也可以拉高莫迪的支援率,名正言順地增加軍費,提升印度的凝聚力,實在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但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印度深知“核武器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所以沒有做好同歸於盡準備的印度不可能也不敢將巴基斯坦逼入絕境。
而作為克什米爾問題利益相關國,中國等國際大國勢力的參與,也註定了克什米爾問題不可能引發第四次印巴戰爭。
長期以來,印度始終堅持“人不犯我,我也犯人”的精神,不僅在南亞次大陸橫衝直撞,更是不斷北犯,不斷侵略中國領土,尼赫魯甚至公然宣稱西藏是印度領土,並最終於1962年遭到中國的無情吊打,尼赫魯也黯然離世。
但印度並沒有因為62年的慘敗而“改邪歸正”,相反利用青藏高原遠離中國政治中心的特點,肆無忌憚的印度於1975年吞併了錫金,並繼續非法竊取中國藏南地區。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中國在62年取得輝煌勝利後,卻不趁機收回藏南地區,實際上除了當時中國的後勤存在嚴重缺陷,更重要的是中國透過戰爭佔領了阿克賽欽等一系列制高點,對印度形成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印度吞併期間,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打破中國的優勢,為此印度還不斷蠶食尼泊爾,控制不丹。
克什米爾問題,不僅僅是針對巴基斯坦,更是針對中國,有助於打破中國壓制印度的態勢,並嚴重威脅中巴經濟走廊這一關乎中國能源安全的大動脈。
可惜,動靜越大不代表勝算越大,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玩火自焚”必將慘淡收場。現實會一邊打臉一邊告訴印度,克什米爾地區不是你的菜,巴基斯坦也不是你隨地大小便的地方。
而克什米爾問題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關乎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如果不高調反擊,必將後患無窮。如果任由周邊的跳樑小醜狐假虎威,我們的處境將會更加被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