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嗚魯啦啦

    腸衣有豬、羊和牛三種。

    其中最主要的為豬腸衣。

    常用的加工方法有兩種:鹽漬腸衣和豬幹腸衣。

    一、鹽漬腸衣 (一)浸漂 將原腸(去糞便後的鮮腸)浸入水中,腸中灌入清水,一般春秋季水溫28℃左右,冬季33℃左右,夏季則用涼水浸泡,天氣最熱時可以加冰。

    浸泡時間18~24小時。

    浸泡的水應清潔,不可含有礬、硝、鹼等物質。

    (二)刮腸 將浸泡腸取出放在木板上逐根刮制。

    手工刮制可用竹板或無刃的刮刀,颳去腸內外的不用部分,一般只需刮腸內壁(粘膜面),即可得到透明的薄 膜。

    刮時要用力均勻,避免刮破。

    (三)灌水 刮光後可將自來水龍頭插入腸的一端沖洗,並檢查有無漏水的破孔或潰瘍,不能用的部分需割除,然後再洗淨。

    (四)量碼 將水洗後的腸衣每100碼(91.5米)合為一把,每把不得超過18節(豬),每節不得短於1.5碼(1.35米)。

    (五)醃腸 將已配紮成把的腸衣散開用精鹽均勻醃漬。

    醃漬必須一次上鹽,一般每把需用鹽0.5~0.6千克,醃好後重新紮把放在竹篩內每4~5個竹篩疊在一起,放在缸或木桶上使鹽水瀝出。

    (六)緾把 醃腸後12~13小時,當腸衣呈半乾半溼狀態時便加纏把,即成“光腸”(半成品)。

    (七)漂浸洗滌 將“光腸”浸於清水中,反覆換水洗滌,必須將腸內外不潔物洗淨。

    漂浸時間,夏季不超過2小時,冬季可適當延長,但不得過夜。

    漂洗水溫不得過高,若過高可加入冰塊。

    (八)灌水分路 洗好的“光腸”灌入水,一方面檢驗腸衣有無破損漏洞,另一方面按腸衣口徑大小進行分路。

    豬腸衣每路隔2毫米,共分七個路分,一路(24~26毫米)、二路(26~28毫米)、三路(28~30毫米)、四路(30~32毫米)、五路(32~34毫米)、六路(34~36毫米)、七路(36毫米以上)。

    (九)配碼 把同一路分的腸衣按一定的規格尺寸紮成把。

    (十)醃腸及纏把 配碼成把以後,再用精鹽醃上,待水分瀝乾後再纏成把,即為“淨腸”成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蜜桃有什麼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