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由於世卿家族長期分掌國政,而隨著其“功績”的累積,其家族領地也自然越來越大。與之相對應的,公室的領地卻是越分越小。久之,就形成了“卿”大於“君”的局面。三家分晉,田氏篡齊等皆是如此。而在魯國曆史上也曾出現如晉之韓、趙、魏,齊之田氏那樣強勢的卿族,此即魯國的三桓勢力。三桓,是指同源於魯桓公的三支卿族勢力。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為三桓孟孫氏之祖。魯桓公的庶次子叔牙,為三桓叔孫氏之祖。魯桓公的嫡次子季友,為三桓季孫氏之祖。

    三桓勢力分掌魯國軍政近兩百年,魯國國君已形同虛設。在孔子相魯期間,欲“隳三都”(三桓的各自都邑),即是想削弱三桓的勢力,以強公室。結果,反遭三桓逼迫,不得不離開魯國,而周遊列國。其後,魯哀公想借助越國的勢力討伐三桓,結果卻遭三桓攻打,流亡到國外,並最終死在了有山氏。

    那麼,為何三桓卻沒有能三分魯國呢?

    首先,魯國的國力遠不能與齊、晉並論。齊、晉都是強國,田氏代齊,三家分晉,還都能在戰國七雄中各佔一席之位。而魯國原本就是弱國,隨著諸侯兼併越來越嚴重,弱國也越來越難以生存。魯國再一分為三,各自勢力就更顯得勢單力薄,而易遭到強國的吞併。

    再則,三桓的勢力也曾一度出現政權下移。孔子主張“隳三都”,起初季孫氏、叔孫氏都是支援的。而支援的原因,則是這兩個家族的權力出現了再度下移,其家族權力被家臣操控。故而,季孫氏、叔孫氏,都希望透過“隳三都”來抑制家臣勢力。但隨著,費邑宰(相當於卿大夫的相)公山不狃起兵反魯,並攻入國都曲阜。隨後,郕邑宰(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也反對隳毀郕邑,才使得三桓的態度得以改變。因三桓的勢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政權下移,故而也影響了三桓瓜分魯國的野心。

    第三,受周的宗法禮儀之束縛。周之宗法禮儀,是由周公(魯國的始封君)制定與完善,魯國乃天下諸侯的“望邦”,世人皆稱“周禮盡在魯矣”。周之宗法禮儀在魯國更深入民心,而三桓又為魯之公室旁支,周公之庶脈子孫。公然篡逆而三分魯國,違背先祖之宗法,很難在魯地立足。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三桓是啥守仁君就不多說了,守仁君只想說,煩請看看魯國的地盤,如果三桓分魯後果有多嚴重不知道題主知道嗎?

    這是魯國,可憐巴巴地縮在齊國下面,魯國地盤本來就不大,如果三桓瓜分魯國,本來就弱小的魯國實力更是被子分為三。原本還能和齊國周旋,實力進一步弱化後守仁君認為很可能會迅速被齊國吃掉,齊國被晉國魯國堵在山東半島,並沒有多少發展的空間,魯國一分家,齊國估計會迅Superb兵滅魯。

    魯國存在時,三桓好歹算得上一方勢力,魯國一沒,三桓很快就會被消滅。三桓不傻,所以他們只能抱團求生存。

    三家分晉還有魏武卒能打得秦國隱忍龜縮數年,還有趙國稱霸北方,可魯國這水平就別被人笑話了。

  • 3 # 百里不奚

    “三桓”分魯

    到了春秋中後期,許多諸侯國宗室逐步衰落,卿大夫的勢力崛起。

    在連年爭霸中,有的卿大夫才能出眾,逐漸掌握了國家的軍政大權,再加上井田制的瓦解,卿大夫們千方百計的與宗室爭奪土地和人民,諸侯王軍政大權旁落,大夫專權的局面頻繁出現,而據最具代表的是魯國的”三桓”分魯。

    ”三桓”指的是魯桓公後代三個強大的家族:孟孫、叔孫,季孫,魯桓公有4個兒子,長子繼承王位,就是魯莊公。魯莊公弟弟慶父排行第二,為仲氏、仲孫氏;叔牙排第三;公子友排第四。

    魯莊公末年慶父和莊公的夫人哀姜私通,勾結叔牙,謀奪君位。公子友毒殺了叔牙,立叔牙的兒子公孫茲為他的後代,以叔孫為氏,慶父連線弒殺了莊公繼位的兒子班、公子開。公子友依齊桓公支援,擁立公子申,也就是魯僖公,殺了慶父,然後由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為他的後代。因為慶父接連弒殺了兩位國君,公孫敖認為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是非常恥辱的,就改以孟孫為氏,而公子友的那一支成為計季孫氏,這就是”三桓”名稱的由來。

    ”三桓”能夠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是因為他們擁有傑出的政治家和注意籠絡人心,季文子自己以上卿的身份輔佐魯國君治理國家,並且經歷了宣公、成公兩個朝代,是一個非常有名望的老臣。雖然季文子有地位有家財,但家中的妻妾不穿名貴的衣服、馬匹不用糧食餵養,非常節儉。可是他把食物和衣服紛紛給封地內挨餓受凍的民眾,用這種手段籠絡人心。另外在他執政時,對兵制實行了改革,加強的魯軍的實力。

    ”三桓”不僅在政治上擴大勢力,在經濟上也不斷擴充套件,以至於公室的井田收入日益減少,魯宣公的時候只能實行“初稅田”,承認私田的合法性,不論公私田一律收稅,這就加快了魯國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私田的發展,使得”三桓”的力量更加壯大。

    到了魯襄公的時候,”三桓”把魯國公室的軍隊一分為三,各自執掌一支,魯國公室由於實力對比明顯處於劣勢,只好聽之任之。“三分公室”之後,”三桓”都進行了改革,採用子弟兵制或徵收兵賦。在魯昭公時,”三桓”又“四分公室”:季孫氏獨佔2/4,孟孫、叔孫各佔1/4,他們都採取在所轄範圍內徵收兵賦的辦法,從此公室喪失了全部軍隊和徵兵賦的權力。

    孔子曾經試圖改變卿大於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魯國末年,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

    魯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季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成為獨立小國(費國),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齊國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魯國的權力中心。

    ”三桓”的實力確實遠大於國君,但是三桓之間也一直沒有停止爭鬥,內耗不斷,因此“三桓”雖然不少名臣良相,兢兢業業做事,但是換來的卻是魯國從西周時期的宗邦強藩,變成春秋戰國時候日漸衰弱的撮爾小國。正是因為三桓的爭權奪利,尤其是三桓與公室之間幾乎沒有停止的爭鬥,導致魯國在內耗中日漸衰微,最終歸於敗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炬行動”,丘吉爾為何提議英軍穿美軍制服登陸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