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樵夫廣微子
-
2 # 林川sourire
欽差大臣和尚方寶劍,權利真的很大。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又簡稱欽差,是明清時一種臨時官職。擔任該官職往往都是皇帝信得過的高官,能得此職事本身也是一種榮譽。
欽,意為皇帝,欽差即是皇帝差遣之意,因此欽差大臣是由皇帝專門派出辦理某事的官員。因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了得。一般事畢覆命後,該官職便取消。
其實,皇帝派遣大臣外出辦事,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有,於是出現了“欽差大臣”這種固定的稱謂,其地位也高出以往歷代此類大臣,這也與明代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制有關。清代更是實行空前的中央集權,派遣欽差更加頻繁。
清代欽差又稱欽使,統兵者則稱欽帥,駐外使節稱欽差出使某國大臣。林則徐當年就是以欽差的身份到廣州禁菸的。
總體而言,明清兩代,欽差大臣的流行,與此兩代均不設宰相,皇帝權力空前強大有關。
尚方寶劍
皇帝有時候有事會交給欽差去辦,但是除了欽差大臣還有尚方寶劍,這是除了皇帝之外權力最大的,可以代表皇帝行使權力,判人生死。
尚方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在漢代稱“尚方斬馬劍”,至明代稱尚方劍,即皇帝御用的寶劍,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具有先斬後奏等代表皇權的權力,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
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是御賜給欽差大臣的寶劍,可以先斬後奏,所有人看到尚方寶劍,猶如見到皇帝,必須下跪行禮。在戲劇、小說中以及民間一般俗稱其為“尚方寶劍”。成語尚方比喻上級特許的權力。
寶劍的設計有嚴格的規格。劍身花紋細鑿,圖紋清晰,劍身一面刻著騰飛的蛟龍,一面刻著展翅的鳳凰,而且劍身上還紋飾著北斗七星,以劍應天象之形,可以認為是基於對北斗七星的崇拜,同時也為了追憶鑄劍祖師歐冶子的功績。
相傳尚方寶劍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御賜欽差大臣之物,為的是使不僅具有先斬後奏之權力,同時也是地位、權力的象徵。
-
3 # 歷史百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會皇上是權力的最高統治者,所有人都要聽皇上的。
欽差大臣是明清時期的臨時性官職,為什麼叫臨時性?一般情況下就是皇帝有某件事需要辦,但是自己又不能親自前往,就委派一名官員前往,這名官員替皇上辦事,一言一行都代表著皇上。
尚方寶劍同樣也是代表著皇上。不一樣的是,擁有尚方寶劍具有先斬後奏的權利。這個就比欽差大臣厲害多了,遇到貪官汙吏或者自己不順眼的大臣,可以直接斬殺。即使皇上秋後算賬也找不到理由。
上面說了,皇上是權力的最高統治者。欽差大臣和尚方寶劍都擁有和皇上一樣的權力,權力是十分大的。正因為權力太大,所以皇上只會交給自己信得過的人。
但是,這只是針對平民百姓和文物官員。雖然名義上擁有皇上的權力,但如果遇到的事牽扯到皇親國戚或者連皇上都不敢輕易得罪的人物,欽差大臣或者持有尚方寶劍的人還是需要向皇上奏請的。
畢竟Regal難測,一個處理不好皇上秋後算賬,自己也腦袋不保。
-
4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欽差大臣這個稱為出於明清兩朝,也是在這個時期,欽差大臣的權力被無限放大。
漢朝時叫刺史。漢承秦制,每個郡有設有御史負責監察該郡大小官員。
但是到文帝時期,文帝認為這些地方御史容易和地方官勾結,於是便由丞相另派人出刺地方,但是僅僅是偶爾為之,並不常用。注意,此時的欽差受的是丞相的領導,而且官職往往要高於地方郡守。
武帝時將地方監察御史徹底廢除,將天下分為十三州,每部設刺史一人。這些刺史官職不高,俸祿也低,但是其直接受內朝領導,和丞相一毛錢關係沒有。欽差大臣的這種框架此時已基本形成。
唐朝時叫特使,此時的欽差已經不侷限於對政治軍事的監察,範圍擴大到了經濟、文化、鹽鐵。如轉運使、鹽鐵使、青苗使等等。
此時的欽差大臣的權力並不大,因為他的職能被細分了。
明清時期欽差大臣這一說法才正式確定。
明清時期不設宰相,專治皇權高度集中,這也就表示代表皇帝權力的欽差大臣的權力也被無限放大。他們只對皇帝負責,在朝堂上除了皇帝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制約欽差的行動。
林則徐之所以能在廣東成功銷煙,靠的就是其欽差大臣這一身份,讓他完全無視廣州官場的勾結和齷齪。
至於說尚方寶劍就簡單了,尚方是掌管皇帝御用物品的官署,尚方劍那就是御用寶劍,皇帝御用物品出現在某個官員手裡,即使那個人不是欽差大臣,其地位和勢力也不容小視。
回覆列表
尚方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藏在“尚方”的劍,在漢代稱尚方斬馬劍,明代稱尚方劍,在戲劇和小說中大家一般俗稱其為“尚方寶劍”。“尚方”也稱“上方”,是專管供應制造皇帝所用器物的官屬名。尚方劍本為斬馬劍,非常鋒利,可以斷馬,由於藏在尚方,便俗名為“尚方寶劍”,從漢代就已經開始有了。
據《前漢書 朱雲傳》載:朱雲上書皇帝就曾說“臣原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明代劉伯溫也說過:“先封尚方劍,按法誅奸贓。”可見持有尚方寶劍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斬後奏之特權。但這樣先斬後奏也必須按法行事,不能胡來。以尚方劍為名而象徵專斷權力,並且有隆重的授劍儀式,應該從元代開始。忽必烈(1260至1294年在位)時,道士張留孫以神道治癒皇后的病,“帝后大悅,即命留孫為天師,劉孫固辭不敢當,乃號之上卿,命尚方鑄寶劍以賜,建崇真宮於兩京,俾留孫居之,專掌祠事”。 此時的尚方劍還沒有用於政務和軍事,但已經被看作專斷權力的象徵。至元七年(1270年),四川、陝西發生反抗蒙古的武裝叛亂,中書“省臣患之,請專戮其尤者以止盜,朝議將從之”。這時,翰林學士、侍御史高鳴認為:“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論報,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從其請,是開天下擅殺之路,害仁政甚大。”忽必烈採納高鳴的意見,沒有授予征伐將帥以“專戮”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