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爛柯人

    今人也會“談虎色變”,一是因為動物園的老虎也咬人,害怕;二是覺得虎骨酒保健,嘴饞。不過,唐人的“談虎色變”,可與我們不一樣,因為那時候妄提虎字或是亂寫虎字,輕者自己蹲大獄掉腦袋,重則滿門抄斬,株連九族。這是為何呢?

    因為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古代避諱,雖然李虎自己原本沒當過皇帝,可畢竟也是被追封為了李唐政權的鼻祖,還掛著唐太祖的頭銜,老百姓敢天天把“虎”掛在嘴邊上麼?

    李虎生於哪年已經很難考證了,但在西魏時確實混得不錯,按照唐朝官修史書溜鬚拍馬的說法,李虎年輕時不僅帥得一塌糊塗,而且具有遠大志向,沒事兒就騎騎馬,跟朋友喝喝酒,頗有德雲社謙哥的風範。不過,李虎的身份要高得多。

    簡單來講,李虎在西魏時人脈很廣,家裡又有錢,官運亨通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略過他早年間在基層的工作不談,李虎最終做到了左僕射、太尉,被封為隴西郡公,還被賜了個姓,叫“大野氏”,另被加以“柱國”的封號。啥叫柱國?柱國就是支撐著國家的意思,沒他國家都散架了!

    李虎高官厚祿,自然也恩蔭子孫,到李淵這輩時,還趁著天下大亂的機會,來了個渾水摸魚,而且稀裡糊塗地就把竇建德、王世充等一幫強權人物都給收拾了,最終一統天下。李淵自己做了皇帝,自然沒有把爺爺的好處忘了,就這樣,這個好孫子追諡李虎為唐太祖。

    這麼一封不要緊,為了避諱,整個李唐王朝,“虎”字一下子李虎的專稱,不僅不能隨便講,也不能隨便寫,而且與之犯衝的人名、地名、官名甚至是撒尿用的“虎子”,都得改。可謂是“談虎色變”啊!

    那麼,唐朝人又是怎麼改的呢?我們不妨舉幾個例子吧:

    一是用諧音,比如三國時的虎牢關,到唐朝時被改成了武牢關,武的諧音來代替虎;

    二是用新名,大家所熟知的大蟲,便是指老虎,其實是始於唐代避諱。

    三是用外語,這裡的外語指的是鮮卑語,唐朝在修史時不能直接用虎,故而用鮮卑中虎的音譯“揜於”代替。

    以上就是唐朝人“談虎色變”的原因與應對方式,話說封建社會的避諱也真實夠煩的,他叫李虎,搞得別人都不能說虎了!

  • 2 # 文史磚家

    細心地讀者在翻閱唐朝人的作品時,無論是官修史書還是詩詞歌賦,通篇都看不到一個“虎”字,作者若需要提到此字,也會很巧妙地用別字或別稱來代替,讓人很是不解。之所以如此,其實並非唐朝人真的害怕老虎,而是因為有一位帝王的名諱中帶有“虎”字,按規定需要避諱。這位帝王,便是被追尊為唐太祖的北朝名將李虎。

    按照正史記載,李虎是西涼開國之君李暠的五世孫,從祖父李熙開始定居於塞北軍鎮武川,世代擔任北魏幢主(類似於百夫長)。李虎少時倜儻有大志,擅長騎射,為人輕財重義、雅尚名節,雖然也喜歡讀書,但從不尋章摘句,因此深得鎮守關隴的名將賀拔嶽器重。李虎在賀拔嶽軍中效力多年,因屢立戰功,漸漸升遷至左廂大都督,經常被委以內外軍事重任。

    534年,賀拔嶽在高平召請侯莫陳悅會面,準備討伐靈州刺史曹泥,結果卻被侯莫陳悅殺害。主帥既死、群龍無首,諸將謀議擁戴夏州刺史宇文泰為主帥,李虎反對無效,便逃奔至荊州,勸說賀拔嶽之兄賀拔勝接管軍務,結果遭到後者的婉拒。李虎無奈重返關隴,投靠在宇文泰帳下,而後者也不計前嫌,對他委以重任。

    李虎歸順宇文泰後,跟隨他討伐侯莫陳悅、曹泥等叛黨,順利地穩定關隴局勢,不久又擁立逃難至此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從而組建起西魏政權。與此同時,權臣高歡在關東擁立宗室元善見(孝靜帝)為帝,建立東魏政權。不久,元修因與宇文泰爭權被毒殺,後者隨即擁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

    大統三年(537年),文帝為獎賞李虎的功勞,賜鮮卑姓為“大野”,並封他為隴西郡公、柱國。同時受封者,還有獨孤信、楊忠等七人,後世稱之為“西魏八柱國”(“天賜生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見《新唐書·卷一·本紀第一》)。

    此後14年間,李虎多次參與對東魏的戰事,並因功官至左僕射、太尉,堪稱帝國的“頂樑柱”。李虎因與名將獨孤信關係親密,便讓其子李昞娶獨孤信第四女為妻,之後生下一子,便是後來的唐高祖李淵。與此同時,獨孤信的第七女獨孤伽羅則嫁給楊忠的長子楊堅,而楊堅正是後來的隋文帝。

    大統十七年(551年)五月,李虎因病去世,享壽不詳,爵位由其子李昞承襲(李昞在北周官至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北周建立後,皇帝因感念李虎的功績,便追封他為唐國公(“周閔帝受魏禪,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諡曰襄。”引文同上),並由李昞承襲。

    唐朝建立後,追尊李虎為太祖,並下令臣民避其諱,但凡含有“虎”字的人名、地名、官名等,都要用別字代替,或者進行缺字處理。比如,在唐朝的官修史書《晉書》、《隋書》中,後趙武帝石虎被寫作“石季龍”,隋朝名將韓擒虎被寫成“韓擒”。又比如,“虎牢關”被改稱“武牢關”,“虎牙將軍”被改稱“武牙將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既然不許稱呼“虎”字,那麼“百獸之王”老虎該怎麼叫?別擔心,古代人有足夠的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唐朝人在稱呼老虎時,或者使用“獸”字來代替,或者用鮮卑語“揜於”(比如《周書》在描述隋文帝之父楊忠打虎這段史實是,便用“揜於”來代替“虎”字)來指代它,從而順利地解決了稱呼的難題。

    而在民間,則稱呼老虎為“大蟲”,雖然這稱呼在遠在東晉時期便出現(東晉文學家幹寶在《搜神記》中寫道“扶南王範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蟲”),但在唐朝時才得到真正地普及,並且在唐朝滅亡後很長時間裡,都在使用這個稱呼。

    由於避諱“虎”字,從漢朝時期便出現的馬桶-“虎子”(“漢朝以玉為虎子,以為便器,使侍中執之,行幸以從。”見《西京雜記》),在唐朝便被改名為“馬子”或“獸子”。而這種叫法在後世被繼續沿用,直到今天被改稱為“馬桶”,這也算是跟李虎的名字有關的一則趣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防災減災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