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秦漢時期的九原’學術論壇”近日在內蒙古包頭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秦九原郡、漢五原郡處於北方長城防禦區“北邊”的中點,具有防務重心的地位。又透過直道與政治中樞相連線,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漢時期,這裡曾經是農牧經濟交匯的新經濟區,也是民族文化競爭和融合的熱點。漢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為舞臺進行過精彩的歷史表演。這裡有趙武靈王的足跡,有秦昭襄王經營北邊的遺存,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巡視邊務的地方。與會專家不僅圍繞秦漢時期九原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動、歷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與影響等主題進行熱烈研討,而且實地考察了秦長城、麻池古城、張龍圪旦漢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漢歷史文化遺蹟,對九原秦漢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等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國內成立較早的斷代史專業學會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至今已召開了13次年會。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負責處理理事會及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著名學者林甘泉、林劍鳴、高敏、張榮芳、周天遊等先後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王子今,現任顧問為林甘泉、田餘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張傳璽、張榮芳、周天遊。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的十多年中,在繁榮學術、加強交流、推動合作、培養人才等方面,為秦漢史研究的全方位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已編輯出版《秦漢史論叢》12輯,累計字數近500萬,還編譯了國外秦漢史研究資料若干。積極發展會員,秘書處每年定期編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及時交流會員之間的研究資訊。定期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不定期的專業研討會,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合作,召開各種小型的專門研討會,不斷將秦漢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會還與日本、南韓及港臺地區的秦漢史研究團體建立了較穩定的資訊交流渠道。
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秦漢時期的九原’學術論壇”近日在內蒙古包頭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秦九原郡、漢五原郡處於北方長城防禦區“北邊”的中點,具有防務重心的地位。又透過直道與政治中樞相連線,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漢時期,這裡曾經是農牧經濟交匯的新經濟區,也是民族文化競爭和融合的熱點。漢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為舞臺進行過精彩的歷史表演。這裡有趙武靈王的足跡,有秦昭襄王經營北邊的遺存,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巡視邊務的地方。與會專家不僅圍繞秦漢時期九原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動、歷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與影響等主題進行熱烈研討,而且實地考察了秦長城、麻池古城、張龍圪旦漢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漢歷史文化遺蹟,對九原秦漢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等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國內成立較早的斷代史專業學會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至今已召開了13次年會。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負責處理理事會及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著名學者林甘泉、林劍鳴、高敏、張榮芳、周天遊等先後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王子今,現任顧問為林甘泉、田餘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張傳璽、張榮芳、周天遊。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的十多年中,在繁榮學術、加強交流、推動合作、培養人才等方面,為秦漢史研究的全方位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已編輯出版《秦漢史論叢》12輯,累計字數近500萬,還編譯了國外秦漢史研究資料若干。積極發展會員,秘書處每年定期編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及時交流會員之間的研究資訊。定期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不定期的專業研討會,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合作,召開各種小型的專門研討會,不斷將秦漢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會還與日本、南韓及港臺地區的秦漢史研究團體建立了較穩定的資訊交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