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否可以說長城是一個“面子工程”?因為長城在歷史上防不了五胡亂華,防不了契丹、女真、蒙古、滿清。
4
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長城的作用就像你家大門,強盜、小偷來了,大門基本沒什麼用,但是,你敢不要大門嗎?

    數十萬大軍來了,什麼樣的長城能抵擋?但是,小股敵人很容易就抵擋了,在原始社會,遊牧民族想集結數十萬大軍,並不是簡單的事,所以,你說有沒有用?

    除了軍事用途,長城還有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容易被忽視了,那就是經濟封鎖,

    試想一下,長城修建在哪裡?都是崇山峻嶺之上,講道理,北方遊牧民族大多為騎兵,他們只適合平原作戰,高山就可以阻擋他們,為什麼高山上還要修建高牆?

    顯然,不僅僅是為了阻止軍隊,還為了阻止商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沒有長城,商人隨意進出,沒有什麼可以禁止的,明朝晉商資助金人的記載很多吧?

    但是修了長城呢?想要越過長城,就有點困難了,就只能走關隘,一旦遊牧民族崛起,關閉關隘,對遊牧民族實行經濟封鎖,就可以摧毀他們了。

    遊牧民族有點像一個公司,他們的生產資料只有馬匹、牛、羊、獸皮,他們需要把這些東西賣給中原,也需要從中原購買生活物資維持生活。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曾記載:北單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驅牛、馬萬餘頭來與漢賈客交易。

    可汗從貿易中獲得的商品一方面是自用,但更重要的是分給草原各地的大小頭領,因為可汗手裡的貨源也是從各個頭領中聚集上來的。可汗和頭領們存在一種合夥人的關係,投資必然需要獲得利潤和分成,頭領們有了這些收入,就能維繫自己領地裡部眾們的服從和支援。而可汗也用同樣的方式統治各地頭領。

    而一旦遊牧民族崛起,馬上封鎖長城,禁止中原的商品流入草原,可以削弱可汗與頭領們的力量。

    看看宋遼澶淵之盟的協議就明白了,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唐宋時代有茶馬互市,宋朝在太平興國八年,正式禁止以銅錢買馬,改用布帛、茶葉、藥材等來進行物物交換,為了使邊貿有序進行,還專門設立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於四夷,率以茶易之。”

    《後漢書·應劭傳》:“﹝鮮卑﹞故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市,乃來靡服。”。

    鮮卑人經常犯邊,只有互市,才會老老實實的臣服於你,

    所以,長城的作用很大,沒有長城,可不僅僅是五胡亂華了,

    你在看現在,某國不是在邊境線修長城?你覺得也沒用?他修長城,是為了防什麼?

  • 2 # 草民亂侃

    修築長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自此以後,歷朝歷代有條件的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築。現在我們看到的多是明長城,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築長城。如果僅僅是面子工程,那麼多朝代都有修築,顯然是不可能的。

    長城不僅僅只是軍事功能,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封鎖。把人員、物資交流收縮到固定的關口,以利於朝廷管制;同時修築長城也可以防止人員、物資透過一些小道非法交流;也能防止小股敵人的騷擾,保護邊民。

    當然,長城也有巨大的軍事功能。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預警、防禦體系。抵擋在第一線,牢牢守護著身後的山河。一些重要關口如喜峰口、居庸關、山海關等都曾爆發過決定命運的激戰。

    近代以後,由於民族大團結和科技的發展,長城的軍事功能業已消退。長城更多的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意志和偉大的創造精神和力量。

  • 3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長城抵禦不了蒙古鐵騎,滿清鐵騎以及中原有了長城屏障之後的外族侵入,這是為什麼?

    長城,正如先進的槍炮導彈甚至核武或堅實的盾牌一樣,只是一座沒有靈魂,沒有精神,沒有信仰的宏偉建築工事而已。他的作用取決於掌握和使用他的人們的思想信仰,思想精神,這就是它的靈魂。當這些主人們具有這個思想靈魂的時候,長城就能充分發揮出巨大的防衛功能。反之,長城就是一具失魂的擺設。

    這種來自於信仰和思想精神的靈魂就是四個字~人心向背。

    當一朝一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時,一切敵人在長城面前都是軟弱無力的。反之,再長再厚的城牆都是形同虛設的。清代名相張廷玉曾在他的《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這首詩中隱寓了這一點。

    歷史多次證實了這一點。

    就算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核武數量最多,強於古長城萬倍的前蘇聯,其轟然倒塌淪為至今的二三流國家,也充分地印證了這一點。

  • 4 # 雨夜v風聲

    在一般的印象裡,理解長城,就是一堵牆嘛,功能就是不讓北方的遊牧騎兵進來,而我自己呢也不出去。牆的主要作用就是擋住外面的人進不來。 這個作用確實有,但是如果你深想下去,就知道絕不這麼簡單。 “長城”它不是“長牆”,它是一整套防禦體系。 除了擋住敵人之外,大家都知道的,長城上有很多烽火臺,一發現敵軍,立馬點燃烽火,放出滾滾狼煙。這可是在電報出現之前,速度最快的軍事預警方式。 但是,敵人來了,我光預警不行啊,我還得確保援軍可以及時趕到才行,長城就有這個作用。 你想,一般選址修建長城的地方是哪兒?肯定要依託天險,不說全部在崇山峻嶺裡吧,反正是肯定儘量挑不好走道的地方建。目的,當然是增加,遊牧騎兵抵達和翻越的困難。 但是,既然他困難,咱們肯定也困難。不過沒關係,中原軍隊不需要翻越這些地方,因為長城本身就像一個高速公路,有運兵作用。 有些人去過長城,沒去過的,也見過照片和影視資料。長城不僅高,而且寬,平均有5到8米,而且都是磚石路面,簡直就是高速公路啊,甭管是步兵還是騎兵,在長城上運兵速度肯定快過遊牧民族。 一旦邊地住軍收到烽火臺預警,最快的進兵路線就是,抵達離他最近的長城,然後一路在長城上跟蹤烽火臺。 阻攔、防禦是長城最基礎的功能,再加上高效的預警和運兵方式,這些就已經讓長城成為非常實用的防禦體系了。還很省成本! 我們總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不可能處處佈防,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城原本就用不著處處佈防,這才是它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長城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原王朝的邊防壓力。

    那麼你還覺得長城是面子工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在冬天制熱時室內機和室外機會不會一起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