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個問題問「為什麼」,就很難一句話說清楚。我將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來解答這個問題:

    1、天朝「國情」2、「囯」字溯源

    ----------------------------------------------------

    第一,太平天國的「國情」——最早的「簡化字運動」

    百年中國,知識分子前赴後繼,救亡圖強,在「文化」層面,最先在語言文字上「開刀」,有四個著名學術運動:

    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

    切音字運動——漢字拼音化的嘗試國音運動——制定標準音和共同語簡化字運動——簡化傳統漢字民國時代的《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錢玄同、胡適、趙元任都寫過漢字簡化、拼音化的文章。

    學術上一般將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上發表《普通教育當採用俗體字》一文,視為近代「簡化字運動」的開端。

    但其實,太平天國政權才是近代簡化字運動的「先行者」。

    我們知道太平天國骨幹,文化程度不高,底層士兵,大多數目不識丁。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必須制定典章、宣傳政治理念、宗教教義。

    但是,太平天國的「落第秀才」們,也沒有「子曰詩云,引經據典」的文采,對「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泥腿子,「之乎者也」是不現實的。

    比如號稱「上帝大兒子,耶穌好兄弟」的洪秀全,只是一個秀才考了四次都考不中的廣東屌絲。突然有一天腦子燒壞了,就說自己「聖靈附體」,然後陰差陽錯,開始了席捲天下傳奇人生。

    所以,太平天國的官方文書也好,政、教宣傳也罷,都寫的一些近似大白話的「口語體」,追求的樸實明曉,字型上簡便易認。儘可能讓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能聽懂、看懂。

    這樣,流行在民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字」,就被太平天國政權大批次的應用,

    (俗字平時寫信的尺牘可以,官方文書、科舉考試是不能用俗字的)。

    太平天國一共簡化了多少個漢字呢?

    目前還沒有很詳盡的統計資料,我看到的幾個資料是:

    根據《太平天國文獻俗字研究述評》一文的統計,1857年太平天國刊印頒行官方文書《天父詩》有92個俗字:

    (《天父詩》有500首,都是約束後宮女子的,這些詩只是打油詩的水平,爛得沒有底線)

    王建軍, & 楊奔. (2013). 太平天國文獻俗字研究述評. 廣西社會科學(2), 147-150.

    吳良祚《太平天國文獻中的簡體字》一文的統計:

    吳良祚. (1958). 太平天國文獻中的簡體字. 語文建設(4), 45+8.

    郭存孝的《太平天國的簡化字》統計有60個字被新中國的簡化方案採用:

    郭存孝. (1961). 太平天國的簡化字. 語文建設(11), 23.

    所以,太平天國建國以後面臨問題,其實跟當年我黨有點相似:一貧如洗,目不識丁的文盲大眾佔到大多數,傳統漢字筆畫繁難,必須要對漢字進行簡化。

    但是我黨有人才,簡化漢字的目的是為了使得國家富強。太平天國政權是為了傳教、管理後宮。

    因此,其實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其實有一部分來自太平天國政權的整理和創造。

    -----------------------------------------------------------

    第二,「囯」字溯源——古老簡體,約定俗成

    其實漢字簡化的第一原則,就是從俗從簡,約定速成,保持文字的連續性和漸變性。

    因為文字是有著巨大的路徑依賴的,簡化過於劇烈產生斷代,等於讓能認幾個字的人變成了新的文盲。

    洪秀全目的就是為了讓文化程度低的問能明白他的旨意,他自然不會隨便亂創生僻字,而是選擇較為簡單,有一定群眾基礎的簡體俗字。

    這個從「口」從「王」的「囯」,其實是從漢代以來就使用的簡體俗字,最早出現漢印中:

    汪仁壽. (2009). 新編金石大字典. 天津人美出版社.,頁143

    在敦煌唐宋文獻中這個字也很常見:

    引自:黃徵,《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頁142

    比如:英藏敦煌文獻(斯坦因388)中的唐代寫本字書《正名要錄》,收錄了這個俗字「囯」

    引自:《英藏敦煌文獻·卷1》(四川人民出版社),頁173

    宋代瓷枕上的「囯」

    宋元以來的通俗小說刊物中,這個字非常常見:

    劉復. (1957). 宋元以來俗字譜. 文字改革出版社.頁14

    「囯」字從「口」從「王」,會意「城中有王」,代表「君主之國」不言而喻,一心做皇帝大夢,管理後宮幾千佳麗的洪秀全,鐘意這個字是很自然的事情。

    洪秀全兒子的「太子玉璽」太平天國的瓦當

    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楊秀清都是來自草根,卻不知人間疾苦,得到政權卻像暴發戶一樣,聲色犬馬,自相殘殺。李自成的翻版而已,可以當一土財主,絕對不具備一個統治者的所需的心智。

    ----------------------------------

    綜上所述:1、太平天國不用傳統的繁體字搞簡化字,就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基本國情」在此。

    另外,太平天國廢科舉,也得不到讀書人的支援。所以,曾國藩在檄文稱太平天國是「竊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

    2、「囯」比「國」筆畫簡單,還有「君王在國中」的會意,又是約定速成的古老俗字,採用這個字合情合理。

    其實,新中國的文字改革也準備用這個字,郭沫若認為「囯」這個字有「王」字,跟新中國的「民主共和」不搭調,就建議用從「玉」從「口」的「國」,「玉」是國之禮器,也能代表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顯微鏡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