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歷史說話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飽受好評的歷史劇,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看。筆者也是沉迷其中,歎服這部劇所呈現的明朝百態,以及精彩的權力爭鋒。所以筆者就藉著這道題目,給大家分析一下:改稻為桑這個國策的背後,到底牽扯了多少人的利益。

    在一年一度的財政會議上,戶部報出了去年多達幾百萬兩銀子的虧空,這就意味著,照這個速度下去,大明朝的國庫將無錢可用。按照我們今天的話說,明政府就要宣告破產了。

    為了挽回明政府捉肘見襟的困境,時任內閣首輔嚴嵩就想了一個好辦法:把浙江的農田一部分由稻田改為桑田,然後把產出的桑葉用來養蠶,然後做成絲綢,最後把產出的絲綢賣到海外,用換回來的銀子填充國庫。而且由於種植桑樹的利潤會比種植桑田高,所以老百姓也容易接受。

    乍一聽,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好方法。老百姓多掙了錢,朝廷也能補上虧空。所以當嚴嵩提出來以後,無論是嘉靖皇帝,還是一直跟嚴嵩對著幹的徐階、高拱等人,感覺都挺滿意的,一時間竟然沒有反對的聲音。

    於是在嘉靖皇帝的拍板下,“改稻為桑”的國策就這麼定了下來,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毛病。但是這裡面各自卻在考慮著各自的利益,圍繞的中心點就是改稻為桑。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筆者把牽扯到的利益相關方一共分為四個陣營:第一個陣營——嘉靖皇帝;第二個陣營——以嚴嵩為核心的“嚴黨”;第三個陣營——以裕王為核心的“清流”;第四個陣營——以胡宗憲為核心的地方官員。

    嘉靖皇帝

    我們都知道,嘉靖皇帝這個人最大的愛好就是修仙問道。看起來清靜無為,但實際上他的權力慾望很重,而且對於生活的要求挺高,這一點從他花費幾百萬兩銀子修建宮殿就可以看出來。所以當因為他個人的行為造成這麼大的虧空以後,他很需要一筆錢來補上這個虧空。既是為了明政府,也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這樣一來,他就把改稻為桑當成了這樣的一種工具,用來駕馭群臣,然後再掙來銀子幫助他粉飾太平。改稻為桑推行以後,他既可以藉此考察官員,又可以實現財富的積累,如此一舉兩得的事情,他自然求之不得。

    所以對於嘉靖皇帝來說,改稻為桑既是積累財富的工具,又是駕馭群臣的一把劍。

    嚴嵩陣營

    其實當嚴嵩在御前會議上從容不迫地提出改稻為桑的政策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在私下肯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起碼是和自己的智囊團商量了很久,不然不會當場提出這麼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建議。而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嚴嵩的葫蘆裡面又賣了什麼藥呢?

    所以對於嚴嵩陣營來說,“改稻為桑”就是他們中飽私囊的一個工具而已。

    裕王陣營

    裕王作為明朝未來的皇帝,卻因為嘉靖皇帝的刻意打壓,處處受制於嚴嵩陣營。同時他們自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明朝百姓的正義之舉,所以非常痛恨嚴嵩陣營這種禍國殃民的行為。他們一直在尋求機會,想要拔掉這顆毒瘤,但是苦於嘉靖皇帝的平衡之道,所以找不到下手的機會。

    當他們商量了嚴嵩提出的改稻為桑的國策以後,很快就意識到了嚴嵩斂財的真實目的。所以就把改稻為桑當成了倒嚴的一個機會。他們想借機抓住嚴嵩陣營的把柄,然後一舉消滅他們。

    因此對於裕王陣營來說,“改稻為桑”就是一把捅向嚴嵩陣營的尖刀。

    胡宗憲陣營

    胡宗憲作為身處東南的封疆大吏,同時也是改稻為桑的具體負責人,他其實是最不好做的。既要把活幹好,讓皇帝滿意,又要照顧好自己的恩師嚴嵩的面子,同時還不能讓浙江的老百姓吃了虧,又要面臨來自裕王的敲打。夾在幾方勢力之間的胡宗憲非常的為難。

    所以對於他來說,“改稻為桑”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處理不好的話,甚至是一枚能把他炸死的炸彈。

    當各方勢力摻和到一起以後,由於他們各自複雜的利益糾葛,把本來利國利民的“改稻為桑”,變成了一塊兒誰都想分的大蛋糕。

  • 2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明朝時期商品農業經濟得到發展,南方水稻的單位產量逐步提高,於是在原來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的江南地區開始大範圍種植棉、桑等經濟作物,同時國家鼓勵種植農桑,這樣在保證了糧食產量的同時,桑棉的種植增加了國家收入,但同時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與此同時,由於嘉靖中後期皇帝參道修法,且大肆揮霍國庫收入,國家財政出現危機,而嚴嵩一黨攫取國家利益中飽私囊的野心依然熾熱。所以,改稻為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而劇中提出這張國策的嚴嵩一黨自然對此也非常推崇。嚴嵩一黨爪牙遍佈朝野,這項國策的施行展開必然要靠他們來奔走,他們必然趨利而往。改稻為桑,就是他們發財的機會,他們定會層層盤剝,將這項國策視為斂財的經濟手段。

    劇中站在嚴嵩對立面的是以裕王為代表的倒嚴嵩方陣。他們深知嚴嵩一黨推行這項政策的真實意圖,他們就在等這樣的機會,讓嚴嵩一黨在大肆推行斂財的過程中露出馬腳,朝臣中以張居正為首的倒嚴派甚至有縱容嚴世蕃毀堤淹田行徑的想法,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以此為契機抓住嚴嵩一黨的罪證,掌握這場政治鬥爭的主動權。他們雖不至於為利奔走,但以政治為手段以倒嚴為方向的一味縱容,也使得他們有機會成為政治鬥爭中獲利的一方。

    而作為最底層的民眾才是這項政策最大的受害者,由農作物種植改為經濟作物種植,他們的口糧之地被無情徵收,面對著同樣噬利如命的地主階級,他們沒有任何的抵抗能力,任由剝削在他們身上颳了一層又一層。

    在歷史上,明朝並沒有改稻為桑政策的實施,但劇中反應的階級矛盾和農業生產現象在明朝中後期確實存在。 雖然劇中嚴氏一黨最終倒臺,正義的裕王一方最終接棒大明江山,緊接著張居正進入內閣,並在萬曆一朝進行大刀闊斧的的改革,一度讓明朝實現了中興,但是明朝農業發展的最大弊端,土地兼併現象並沒有得到治理,並愈演愈烈,加劇了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最終成為了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河為什麼那麼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