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句成語源於《老子》,但很多人無法理解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馬遷,他曾充滿疑惑地寫下這麼一段話: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奇怪的是,同樣是老子,也說過,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按照通常理解,不應該出現這種勸善類說法,如心靈雞湯。
是否是傳抄過程中出現失誤,本意應該是天道無情,常愚善人。
很多人把“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理解為天道不偏私任何一個人,但暗中常常幫助善人這兒實在是對“與”的誤解,同時也是對整句的誤解這兒的“與”不是給予、授予的意思,天不仁,視萬物為芻狗,怎麼可能還要在人之間分出善人,惡人?而且還要暗中幫助“行善的人”?此豈不歪曲了天道?
示例
唐·陳子昂《梓州射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驕奢自咎,~,思我松柏,恭儉是遵。”[3]
參考資料
出處
《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句成語源於《老子》,但很多人無法理解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馬遷,他曾充滿疑惑地寫下這麼一段話: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奇怪的是,同樣是老子,也說過,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按照通常理解,不應該出現這種勸善類說法,如心靈雞湯。
是否是傳抄過程中出現失誤,本意應該是天道無情,常愚善人。
很多人把“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理解為天道不偏私任何一個人,但暗中常常幫助善人這兒實在是對“與”的誤解,同時也是對整句的誤解這兒的“與”不是給予、授予的意思,天不仁,視萬物為芻狗,怎麼可能還要在人之間分出善人,惡人?而且還要暗中幫助“行善的人”?此豈不歪曲了天道?
示例
唐·陳子昂《梓州射洪縣武東山故居士陳君碑》:“驕奢自咎,~,思我松柏,恭儉是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