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39082889972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離騷》,我們應該很熟悉了.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這裡的“修”我認為就應該解釋為:(路)長.從文中來看,“修遠”應是一個並列詞,對應下句的“求索”....

  • 2 # 樂觀的晚風吹行舟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的代表作。後人對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一直存有爭議,一般認為《離騷》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是屈原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創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詩。

  • 3 # 使用者8834820843234

    寫於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屈原痛感自己的治國之道不能為楚王所接受,他只好悲憤地走開了,去尋求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他在此詩中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作了一番抒情的描述:早晨從蒼梧啟程了,晚上到達了懸圃。一天的奔波, 該是多麼地疲勞啊!本想在宮門之外少休息一會,但是不能啊!時間緊迫,天已快黑了。我請求羲和,不要再驅車前進了,崦嵫已在眼前,不要靠近它吧!擺在我們面前的路程是那樣的長,那樣的遠,我已經立志,要百折不撓的去尋找那理想中的人生之道。

    對於在屈原《離騷》中的這句詩,已經成為很多人用以自勵的千古名句。有流行解釋為:"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此句在原詩中的本來意思了,這是在未看懂全詩時僅對這一句的一種望詞生義、自行發揮的理解,雖然豪氣,很能啟發人的上進之心,但失去了原有的藝術魅力,顯得蒼白、單調、教條。而且聽來會令人感覺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意味。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詩中,與前後文一起貫通理解,不作斷章取義、語錄式的隨意發揮,便可接觸到屈原要向後人表達的完美的藝術內涵,見到一個豐滿生動、合情合理的藝術形象。其得益將遠遠大於僅把它當做一句標語口號來叫喊,也可除去先前解釋上的暴戾、固執之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起亞粿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