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龍書法
-
2 # 神韻軒書法
一個人的性格和他的審美意識相近,書法作品主要要表現審美意識,所以和書寫者性格有關說法比較正確。
如晚清書法家蒲華(1834一1911年)他又是畫家,浙江嘉興人,擅畫竹,不拘形似,喜歡飲酒,其人狂蕩不羈,追求自由。
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有一種拙樸真率,縱逸奔放特徵。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188o一1942)擅書法、詩詞、音律、金石、演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高僧。其人平淡脫俗,超然物外。
他的書法作品靜而安穩,有遠離塵世的閒雲野鶴之意象。
終上所述,一個人的性格和他書法作品所表現的意境有較大相同之處。
-
3 # 快樂書法
題主的看法,無疑是相當準確的。
明人項穆《書法雅言》說:
夫人之性情,剛柔殊稟;手之運用,乖合互形。謹守者,拘放雜懷;縱逸者 ,度越典則;速勁者,驚急無蘊,遲重者,怯鬱不飛;簡峻者,挺拙鮮遒;嚴密者, 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少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慚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駛動者,似欠精深 ;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剩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偏, 而成其資之所近也。這段話的大意是:
人性情有剛柔不同,源於不同的稟賦。 手的運用,其不合與相合,互有不同的結果;
拘謹於定則者,其心懷始終是拘謹、收斂的 ;
性情放縱超逸者,往往超越法度、規矩;
揮運快速而有勁者,(其筆下)驚急而不含蓄 ;
怯弱遲濁者,(其筆下)缺少飛動之勢;
追求簡捷險峻者,(往往出現)挺直,粗拙,不遒勁;
追求嚴密者,緊結平實有餘,缺少超逸之態;
追求溫和光潤的,可能有妍媚之美,卻少勁挺的氣度;
自我標許險奇者,往往形成刻意的雕琢描畫;
追求雄偉者,反觀則自愧書中缺少悠閒自得之意態 ;
追求婉麗清暢,卻又自慚端莊,厚重不足 ;
追求莊謹質實者,大都嫌其過於粗魯,拙樸;
追求流麗者,又偏於浮華;
點畫運動感強烈者,往往缺少精謹和深度 ;
纖細茂密者,多呈鬆散,遲緩;
爽利勁健者,往往剽悍躁勇;
講究穩實純熟者,往往缺少新奇的面目和個性 。
有得必有失,沒有十全十美的藝術。書法一如人生。無論得失如何,結果都與個人的好尚,審美觀有關;根本原因,是各人的稟賦不同,“性之所偏, 而成其資之所近”。
清人楊賓《大瓢偶筆》:
帝王書有英偉氣,大臣書有臺閣氣,僧道書有方外氣,山林(泛指下層人士。答主注)書有寒儉氣,閨秀書有脂粉氣。毋庸置疑, 不同性情修養、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字裡行間會流露出不同的筆墨意趣。
楊賓的話,雖然有些武斷和絕對,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看《淳化閣帖》,觀察古代經典書法,皇帝、朝廷高官的書法,基本上都端和遒媚;而身為方外之人的顛張醉素的書法,以及不不在體制之內的社會中下層人士的書法,大多表現狂縱放逸,無拘無束;而受教育程度不高者,其書法大多數簡陋單薄,不臻高境。
但這僅僅是個大機率,不能以全概偏。
藝術創造,就是解決好創作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一個方面的長處,可能正是另一個方面的短處;此一方面的單純追求,可能造成另一方面缺點的出現。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時代的藝術追求也是這樣。藝術家所要做的就是及時審視,發現,認識並解決好這種二律悖反的矛盾。
-
4 # 李小儉lxj
個性是每個人的長期學習和積累自然形成的具有獨特魅力特有行為。個性在人的身上及各方面都有表現,這種表現是自然的留露,是一種下意識行為。這種下意識行為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是每個人的修養和學習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它直接代表每個人自身的特點,是獨立的不可複製的,它表現在自身的各個方面。
書法藝術也不另外,書法家臨摹大量的優秀作品,吸收書法以外的知識,綜合自身的生活悟性,最後形成具有獨特個性和特定的字形,這種個性直接反映書家的品性和修養,字如其人,見字如見人的鮮明特點和個性。
個性是每個人自然的留露,個性的存在是每個人學習和修練高低的直接表達。個性也是區別物種之間的方法之一,人們在區別其特點時,只要發現了其個性,就很容易辨別其特點來。
-
5 # 瀟灑走一回43033381
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有那麼一句話;字如其人!每個書寫者的心態、性格、修養、文化素質都體現在書法中,如果瞭解或者熟悉書寫者,就能知道字如其人的道理,所以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
回覆列表
非常感謝邀請。依我看,書法不管那種體,都與書寫者的性格有關,也叫個性,菜有五味,是這樣嗎?這個問題,可以肯定的回答:“是這樣”。當然,這是以完美、成熟的藝術風格而言,也就是所謂的“人書合一”。如果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不差毫釐的“奴書”則不在此列。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滿目縱橫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沒有個性的作品,沒有任何意義,雷同是文學藝術作品的大忌。所以,我們要爭做自己的那一個。當然,任何人早期的所謂的作品,大都沒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心性也沒有真正的體現出來,何談個性。所以說,只有大器晚成,才能與書寫者的性格有關,個性也便突顯出來。這裡也是一個非常複雜和曲折的過程,有人則順,有人則逆。也關乎人本身,也就是學書者的家庭背景,師承關係,碑帖選擇等等。所以說,學習書法入手非常關鍵和重要,是“一見鍾情”,還是“眾裡尋他”,這決定著學書的成敗。否則,徒費光陰,尋尋覓覓一輩子,老也不知內心深處的性情,剪不斷,理還亂,只做描畫工夫。如果不是非常幸運,那我們就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之中,發現和不斷調整自己,力爭所學與心性契合,找準自己的前進方向。無論面對真、草、隸、篆,都圍繞自己的性情做文章。愛我所愛,學我所學,只有這樣,就會事半功倍,達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地。最終,書體和字型都有“我”的存在,在作品中做回真正的自己。墨跡隨心性流淌,風格迥異,面貌即現。實際上,大浪淘沙,縱觀書壇,歷史上沒有性格和個性的書者和作品,都消失在滾滾紅塵之中。只有那獨具特色、獨具匠心、獨具一格、獨具魅力、獨具個性、獨具創意的作品,千百年來依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