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足常樂的老哥
-
2 # 那邊林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北韓,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北韓語,即“吏讀文”。1446年北韓正式公佈了創制的北韓文字,稱為“訓民正音”。
一、《訓民正音》(훈민정음)是北韓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李祹與其子第五代國王文宗大王李珦主導創制的北韓語文字,又稱諺文(언문/諺文 Eonmun),今多稱韓文、韓字、北韓文、北韓字。原有28個字母,其中母音字母11個,子音字母17個。
二、北韓語的語音結構比歐語簡單,每個訓民正音代表一個音節,每音節最多有四個音素;而每字的結構最多由五個字母來組成,拼成方塊字的模樣,以便於與漢字同時使用。
三、該文字發明當初被稱為“諺文”(朝:언문/諺文),“諺”的原意為“俗語”,相對於漢語而言,北韓語被稱為“諺”或“諺語”。因此“諺文”一詞則有“表記俗語(北韓語)的文字”的意思。後來“諺文”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直到近代的北韓日治時期。
四、吏讀文即吏札(北韓語:이찰)、吏吐(北韓語:이토)、吏道(北韓語:이도),是北韓文創制前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北韓語的一種特殊的文字形式。相傳為新羅神文王(681~692)時期的鴻儒薛聰(北韓語:설총)所創。
五、實詞大致用漢語詞,這些詞進入句子時一般都按北韓語的語序,新增用漢字標記的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這些附加成分北韓語稱為“吐”。吏讀曾和漢文長期並用。北韓文創制後,
3種書面形式同時使用,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現存的吏讀文獻有碑文、《大明律直解》和一些文書契約等,是研究古代北韓語極為珍貴的資料。
六、이찰(吏札)是一種書面語形式的“吏讀”,有自己創造的助詞、詞尾等,主要運用於政府書面語。《大明律》即中國明朝的律例,北韓人用吏讀的形式翻譯的:凡官吏亦(토讀가),擅自離職役為在乙良(하면는)(古語,하거늘랑),笞四十為乎矣(하오되)。
-
3 # 饒rao先生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北韓,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北韓語,即“吏讀文”。1446年北韓正式公佈了創制的北韓文字,稱為“訓民正音”。
-
4 # 手機使用者61789350042
北韓民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一個只有民族語言卻無民族文字的民族。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北韓,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北韓語,即“吏讀文”。但由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
就這樣在北韓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的積極倡導下,由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多年研究北韓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於1444年創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北韓文字。這期間北韓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於音律學的研究。
1446年北韓正式公佈了創制的北韓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回覆列表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北韓,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北韓語,即“吏讀文”。1446年北韓正式公佈了創制的北韓文字,稱為“訓民正音”。
一、《訓民正音》(훈민정음)是北韓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李祹與其子第五代國王文宗大王李珦主導創制的北韓語文字,又稱諺文(언문/諺文 Eonmun),今多稱韓文、韓字、北韓文、北韓字。原有28個字母,其中母音字母11個,子音字母17個。
二、北韓語的語音結構比歐語簡單,每個訓民正音代表一個音節,每音節最多有四個音素;而每字的結構最多由五個字母來組成,拼成方塊字的模樣,以便於與漢字同時使用。
三、該文字發明當初被稱為“諺文”(朝:언문/諺文),“諺”的原意為“俗語”,相對於漢語而言,北韓語被稱為“諺”或“諺語”。因此“諺文”一詞則有“表記俗語(北韓語)的文字”的意思。後來“諺文”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直到近代的北韓日治時期。
四、吏讀文即吏札(北韓語:이찰)、吏吐(北韓語:이토)、吏道(北韓語:이도),是北韓文創制前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北韓語的一種特殊的文字形式。相傳為新羅神文王(681~692)時期的鴻儒薛聰(北韓語:설총)所創。
五、實詞大致用漢語詞,這些詞進入句子時一般都按北韓語的語序,新增用漢字標記的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這些附加成分北韓語稱為“吐”。吏讀曾和漢文長期並用。北韓文創制後,
3種書面形式同時使用,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現存的吏讀文獻有碑文、《大明律直解》和一些文書契約等,是研究古代北韓語極為珍貴的資料。
六、이찰(吏札)是一種書面語形式的“吏讀”,有自己創造的助詞、詞尾等,主要運用於政府書面語。《大明律》即中國明朝的律例,北韓人用吏讀的形式翻譯的:凡官吏亦(토讀가),擅自離職役為在乙良(하면는)(古語,하거늘랑),笞四十為乎矣(하오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