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76557824006

    這一句世傳本中出現在第4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還有第56章(按帛書本順序):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蘭喜並版的《老子解讀》中提到,陳鼓認為:從上下文的對仗來看,第4章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錯出,可能是旁人將第56章的“道”註解在第4章。所以在此以第56章的上下語句中解讀它的意思,最後附上的是歷史上各個名家的解釋。

    但個人覺得很多翻譯全文來看邏輯不對,特在此說一下自己的解釋以及思路,供參考:

    第一步:從最後一句:“故天下以為貴”,這裡的“貴”指的是“德”或“有德之人”。

    理由:

    第51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上下文判斷,可見“貴”的是德,故這一句中的講的是“有德之人”應如何做。

    所以推斷出來,“知之者”中的“之”指的是“德”或“有德之人”。

    第二步:“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指的是:“知德者,不釋出政令;釋出政令者,不知德”

    “言”指的是政令,理由:

    1、該文是關令尹喜攔下老子,讓後者為他著書的事情;且全文多為行“政”之事,可見其物件必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為官者。

    2、文中多處提到“言”均為“釋出政令”之意。

    第2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5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8章:“言善信,政善治”

    第17章:“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3、它的句式來看,是簡單的反覆。

    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矣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

    第三步:“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指的是有德之人應該這麼對待具體的事物:守於中,無親疏之分,無利害之分,無貴賤之分,這樣就不會產生片面的觀點與行為。即“得”後面的賓語指的是“具體的事物”。

    理由:

    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第5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22章:“少則得,多則惑”

    第47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名(明),弗為而成。”

    根據“故”字可以推斷,前面一段必然講的是為什麼有德之人應該這麼做。

    第四步:“塞其兌,閉其門"中的“其”指的是“有德之人”。,譯為:“不言,不為”

    理由:

    “塞其兌,閉其門”單獨在52章中出現過,結合上下文可知,其講的是:有德之人應守中而不為外物形色所迷惑。

    第12章,“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馳騁心田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第52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危;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逨。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根據第52章的說法,可見“塞其兌”與“開其兌”、“閉其門”與“濟其事”是相對應的,所以“閉其門”即“不濟其事”,即“不為”。

    第五步:“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中的“其”,指的也是是“有德之人”

    理由:

    1、第52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危;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逨。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2、第58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六步:先從“和其光”入手,我們分析第52章,58章可以知道主要是說有德之人應該“光而不耀”,“不耀”即為“和”。

    所以“和其光”,就是有德之人應該將自己的光芒柔和掉。

    按照這種句式結構,結合老子全文中推崇的“上善若水(第8章)”,以及具體章節,我們分析其它幾句如下:

    同其塵:有德之人應該順同於塵世之中。(這一句應該是“同其於塵”的意思)

    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23章:“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同”譯為"順同")

    挫其銳:有德之人應該抹去自己的銳氣。

    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

    52章:“守柔曰強”

    58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解其紛:有德之人應該解除(標誌自己身份的)絲帶;或者有德之人應該解除自己的不同之處。(紛有標誌身份等級的絲帶之意,引申為區別)。

    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綜上: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整句話的翻譯是:

    知德者,不釋出政令,而應該不言不為,將自己的光芒柔和掉,將自己順同於塵世,將自己的銳氣去除,將自己的身份放下。這就是所謂的玄同(大同)。要做到這樣,就需要對待事物無親疏,無利害,無貴賤之分。這樣,才能為天下所敬仰。

    附:名家解析(摘自《郭店楚簡《老子》〈知之者〉之解釋》——薛元澤)

    郭店楚《老子》〈知之者〉之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月有哪些高發病蟲害,應該怎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