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以上四段是孔子關於孝的回答,在這裡孔子並沒有籠統地給出一個孝的概念,而是針對不同的人,給出裡不同的具體的做法。
孟懿子是當時魯國的大夫,是當時的當權派。對於他的提問,孔子的回答是:“無違”。無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不違反父母的意志,而是應該理解成不違背禮制。作為一個孝子,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違背父母的意志的,但對父母的意志也不能一味的服從,對父母的意志也要用禮來加以衡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的意志有違禮制,當子女的對這樣的意志就不能服從了。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估計此時孟懿子還健在,孔子回答他的意思是作為一個兒子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注意自己為人處事方法,讓父母不用為自己擔憂,做到這一點也就算是孝子了。
對於子游的提問,孔子主要強調了個“敬”字。孝敬,孝敬,一個連父母都不敬的人,哪能談得上孝呢?
對於子夏的提問,孔子的回答是“色難”。作為一個孝子對父母不但要親、敬,還要有耐心。人歲數大了,難免觀點有些陳舊,說活有些嘮叨,做事有些不恰當之處,作為子女應該有充分的耐心,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父母能接受的就細心解釋,不能接受的也不能對父母發脾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子女不能認為自己只要做到能不讓父母操勞,讓父母生活好就算是盡孝了。
總的來說,孔子教育他的弟子對孝的理解主要是在精神方面,物質方面雖然也很重要,但相對於精神方面來講就變得次要一些。
密水農夫論孝:
2)感恩:人是感情的動物,更是有思想的動物,人是懂得感恩的動物,孝有很大程度上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受會更加深刻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後天的,是有意識的。
3)孝的另一個來源是社會道德。道德雖然不是孝的自然根源,但卻是孝的社會根源,很難想象一個不崇尚孝道的社會能產生多少孝子來。道德要求人們對父母要孝敬,久而久之就會在社會上形成孝敬老人的風氣,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固定的觀念,從而形成一種傳統而流傳下去。
總結以上四條:第一條是屬於本能的親情,是無意識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第二條是建立在第一條基礎之上的,是有意識的,比第一條增加了理性的成分。前兩條都屬於個人的範疇。第三條指是社會對個人的影響,或者說整體對個體的影響。道德可以改變人的孝心,有了孝心,孝心就變得主動了。第四條屬於法律保障,在行為上具有強迫性,它雖然不能保障人產生孝心,但可以保障人盡一定的孝行。
孝的方式:主要是養老。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人們的養老主要靠子女,直到現在中國絕大部分人的養老方式還是如此。養老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物質上的供給,二是生活上的照料,三是精神上的慰籍。物質的供給需要子女資金的投入,生活上的照料需要子女精力上的投入,精神上的慰籍感情上的投入,也就是說孝敬老人,子女是要身心投入。日常的孝敬。孝敬父母的方式千差萬別。
孝道:1)孝亦有道,孝心孝行必須用禮、法來節制。孝是個人的事情,不能因為自己的盡孝,而危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
2)盡孝要量力而行,為了盡孝而不顧自己身體健康和家庭和睦也是不理智和不值得提倡的。凡事都有個度,孝也是這樣,孝順老人是好事,但不能過分。過分了,不但傷了自己,還傷了孝的名聲。
孝心的表現:一是親,二是敬,三是忍,四是節。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以上四段是孔子關於孝的回答,在這裡孔子並沒有籠統地給出一個孝的概念,而是針對不同的人,給出裡不同的具體的做法。
孟懿子是當時魯國的大夫,是當時的當權派。對於他的提問,孔子的回答是:“無違”。無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不違反父母的意志,而是應該理解成不違背禮制。作為一個孝子,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違背父母的意志的,但對父母的意志也不能一味的服從,對父母的意志也要用禮來加以衡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的意志有違禮制,當子女的對這樣的意志就不能服從了。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估計此時孟懿子還健在,孔子回答他的意思是作為一個兒子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注意自己為人處事方法,讓父母不用為自己擔憂,做到這一點也就算是孝子了。
對於子游的提問,孔子主要強調了個“敬”字。孝敬,孝敬,一個連父母都不敬的人,哪能談得上孝呢?
對於子夏的提問,孔子的回答是“色難”。作為一個孝子對父母不但要親、敬,還要有耐心。人歲數大了,難免觀點有些陳舊,說活有些嘮叨,做事有些不恰當之處,作為子女應該有充分的耐心,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父母能接受的就細心解釋,不能接受的也不能對父母發脾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子女不能認為自己只要做到能不讓父母操勞,讓父母生活好就算是盡孝了。
總的來說,孔子教育他的弟子對孝的理解主要是在精神方面,物質方面雖然也很重要,但相對於精神方面來講就變得次要一些。
密水農夫論孝:
2)感恩:人是感情的動物,更是有思想的動物,人是懂得感恩的動物,孝有很大程度上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受會更加深刻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後天的,是有意識的。
3)孝的另一個來源是社會道德。道德雖然不是孝的自然根源,但卻是孝的社會根源,很難想象一個不崇尚孝道的社會能產生多少孝子來。道德要求人們對父母要孝敬,久而久之就會在社會上形成孝敬老人的風氣,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固定的觀念,從而形成一種傳統而流傳下去。
總結以上四條:第一條是屬於本能的親情,是無意識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真’。第二條是建立在第一條基礎之上的,是有意識的,比第一條增加了理性的成分。前兩條都屬於個人的範疇。第三條指是社會對個人的影響,或者說整體對個體的影響。道德可以改變人的孝心,有了孝心,孝心就變得主動了。第四條屬於法律保障,在行為上具有強迫性,它雖然不能保障人產生孝心,但可以保障人盡一定的孝行。
孝的方式:主要是養老。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人們的養老主要靠子女,直到現在中國絕大部分人的養老方式還是如此。養老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物質上的供給,二是生活上的照料,三是精神上的慰籍。物質的供給需要子女資金的投入,生活上的照料需要子女精力上的投入,精神上的慰籍感情上的投入,也就是說孝敬老人,子女是要身心投入。日常的孝敬。孝敬父母的方式千差萬別。
孝道:1)孝亦有道,孝心孝行必須用禮、法來節制。孝是個人的事情,不能因為自己的盡孝,而危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
2)盡孝要量力而行,為了盡孝而不顧自己身體健康和家庭和睦也是不理智和不值得提倡的。凡事都有個度,孝也是這樣,孝順老人是好事,但不能過分。過分了,不但傷了自己,還傷了孝的名聲。
孝心的表現:一是親,二是敬,三是忍,四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