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範圍內關於柴窯產地的爭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北地”這兩個字展開的。因為《格古要論》在描述柴窯時,第一句話就是“柴窯出北地”,而這個北地究竟指哪裡,則成為無數學者求證的主要問題。
目前許多人對“北地”的概念是長江以北就是北地。但在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的文獻牆上,我們可以看到,王學武先生經過考察,從古代歷史地圖、金石碑刻、名人記載、史記縣誌等四個方面證明“北地”其實是一個古代郡名的簡稱,而並非泛指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他首先用歷史地圖證明了北地的具體所在地。
王學武先生解釋道:“ 中國在戰國的時候就開始設定北地郡,當時的北地郡在長城一線,用於抵禦北方匈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在全國設定三十六個郡,這三十六個郡中很重要的一個郡就是北地郡。因為北地郡在政治地理位置上處於一個互相拉鋸的狀態,所以有三遷北地郡這一說。秦始皇時期,北地郡非常大,到了西漢時期,北地郡就越來越小了,東漢時期,北地郡就移到了現在陝西的耀縣‘祋祤’古城這個位置。”
“北地郡的遷移最關鍵的歷史時間點是在三國的時候,魏文帝曹丕將北地郡遷徙固定在了現在陝西的耀縣、富平、銅川一帶,並且,之後北地郡再也沒有遷移過。而後的西晉、十六國、南北朝等等各個朝代,北地郡都在現在的陝西耀縣地區,所以柴窯出北地,並不是指長江以北,而是指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北地郡,簡稱北地。”王學武先生說。
除了古代地理地圖的證明,在博物館的文獻牆上,西安柴窯文化研究所還展示了歷朝歷代石碑石刻上明顯出現北地郡地名的內容。王學武先生說:“柴窯出北地,那麼我們從‘出北地’這三個字出發,利用地理地圖、古文獻、石碑石刻,從戰國時代開始,一直證明到清光緒17 年,‘北地’這一具體地名在陝西耀州地區叫了將近1700 年
全國範圍內關於柴窯產地的爭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北地”這兩個字展開的。因為《格古要論》在描述柴窯時,第一句話就是“柴窯出北地”,而這個北地究竟指哪裡,則成為無數學者求證的主要問題。
目前許多人對“北地”的概念是長江以北就是北地。但在西安柴窯文化博物館的文獻牆上,我們可以看到,王學武先生經過考察,從古代歷史地圖、金石碑刻、名人記載、史記縣誌等四個方面證明“北地”其實是一個古代郡名的簡稱,而並非泛指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他首先用歷史地圖證明了北地的具體所在地。
王學武先生解釋道:“ 中國在戰國的時候就開始設定北地郡,當時的北地郡在長城一線,用於抵禦北方匈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在全國設定三十六個郡,這三十六個郡中很重要的一個郡就是北地郡。因為北地郡在政治地理位置上處於一個互相拉鋸的狀態,所以有三遷北地郡這一說。秦始皇時期,北地郡非常大,到了西漢時期,北地郡就越來越小了,東漢時期,北地郡就移到了現在陝西的耀縣‘祋祤’古城這個位置。”
“北地郡的遷移最關鍵的歷史時間點是在三國的時候,魏文帝曹丕將北地郡遷徙固定在了現在陝西的耀縣、富平、銅川一帶,並且,之後北地郡再也沒有遷移過。而後的西晉、十六國、南北朝等等各個朝代,北地郡都在現在的陝西耀縣地區,所以柴窯出北地,並不是指長江以北,而是指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北地郡,簡稱北地。”王學武先生說。
除了古代地理地圖的證明,在博物館的文獻牆上,西安柴窯文化研究所還展示了歷朝歷代石碑石刻上明顯出現北地郡地名的內容。王學武先生說:“柴窯出北地,那麼我們從‘出北地’這三個字出發,利用地理地圖、古文獻、石碑石刻,從戰國時代開始,一直證明到清光緒17 年,‘北地’這一具體地名在陝西耀州地區叫了將近17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