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一:《撐腰石傳說》
仙寓嶺位於祁門、東至、石臺三縣交界處,海拔有1200米。由於古時交通不便,這裡就是三縣邊境村民的運輸要道。在這條長途山路中無一戶人家,就連山洞的泉水都沒有。傳說一年大旱,有一位農夫挑著一擔大米緩緩而上。路過一座高石崖腳下,口渴得冒青煙,想找水潤喉。剛好碰上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來此稍歇。呂洞賓問:“老伯伯,您上嶺難挑吧?“可農夫笑著說:“左一肩來右一肩,有口水喝賽神仙。”呂洞賓馬上從身上抽出寶劍,隨手往石頭上一戳,劍眼裡立刻冒出一股清泉,常年不斷,供來往的人們歇息解渴。相傳人們在此歇息時,只要往崖石縫裡插上一根小木棍,腰就不會痠疼,所以人們稱其為“撐腰石”。
傳說二:《玉泉井的傳說》
《玉泉井的傳說》發生地為櫸根嶺,也就是仙寓山上的一段山嶺,只是仙人所賜清泉變成了一口井。
傳說,古時某年某日,驕陽似火,一隊挑夫擔著貨物,汗流浹背向嶺上蹣跚走來,邊走邊嘆息:“左一肩,右一肩,不怕櫸根嶺高上天,就愁嶺上無水嗓生煙。”恰好觀音菩薩從南海趕往九華山參加地藏菩薩的生日聚會路過此地,聽到挑夫的言語,心生慈悲,在雲端拿了甘露淨瓶,取東海之水,朝嶺上一處灑了幾下,唸了幾句偈語。而後按下祥雲,化為一白髮婆婆立在嶺邊敬息。待此夫們來到嶺上,老婆婆用柺杖向道旁一指說:那草中不是水嗎?挑夫們急忙撥開路邊草叢,果見一汪清泉,於是紛紛掬水解渴。眾人飲畢正要感謝老婆婆指點,卻已不見其蹤影。回過神來,方知是觀音菩薩降臨。後人對泉水進行挖掘,又做了井圏,取名“五泉井”。
作者批註:兩則傳說發生的地方一樣,而且此處的確存在玉泉井古蹟,因此可以判定兩則傳說是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的。首先,故事發生的情境是相似的,都是挑擔、上嶺、口渴,連挑夫所嘆之詞也大同小異。其次,故事中的清泉都由仙人送來。這就是傳奇性所在,若不是神通廣大之人,也無法憑空造出清泉。而八仙和觀音菩薩都是徽州人最為熟悉的神靈。徽州沒有最典型和最普遍的某一種宗教信仰。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和功利性,都在此體現。無論是屬道家的呂洞賓,還是屬佛家的觀音菩薩,只要人們覺得有用,就會信奉。
在傳說中,呂洞賓和觀音都超越了宗教的界限,在徽州人眼中,都只有“仙人”這一模糊概念。也正是以為這樣,在傳說的流傳過程中,人們才會忽略宄竟是哪位神仙送的水,也不管送水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只要他是仙人,他送水的方式具有人物特徵,就能符合故事邏輯。
傳說三:落涯先生《一劍插出山中泉》的傳說
休寧南部流傳著關於“落涯先生”的傳說。
這位先生不知何方人士,只知道是個神通廣大之人。“仙人送水”的傳說同樣發生在了他的身上。璜尖嶺位於休寧縣東南端、安徽省與浙江省交界處。這裡流傳著落涯先生《一劍插出山中泉》的傳說。這則傳說的主要情節與上面兩則傳說差異不大,只是更多了一層教育意味。上面的神仙送水,都是體恤凡人艱辛,而落涯先生送水,則是因為他在嶺上小憩時,兩位山民將竹筒中匯出的最後一碗水讓給了他喝。落涯先生感動不已,所以用寶劍插出一視清泉,造福山民。
另外,傳說中還有一個細節,一旦有人起了貪念,想從泉眼裡尋出寶劍去賣錢,泉水即停;貪念一除,泉水又會自動噴湧出來。徽州傳說中的異文往往有相似的情節,只是在細節上稍有不同。
作者批註:感情色彩的差異,也是徽州傳說異文的重要特點。譬如通讀文章型傳說中,雖然都是按照“讀碑文——取寶藏一一失敗”這樣的主線發展,但是因為失敗原因的不同,傳說的批判力度就不一樣。由此,每一則傳說對人們的教育意義也就不完全相同。段寶林先生曾指出,民間文學“在流傳變異中有可能降低作品的思想和藝術質量,但更多的情況下是愈變愈好,使作品集中了集體的智慧,逐漸提高其思想和藝術水平。”正是因為有異文的存在,徽州民間傳說才呈現出了這種系統性與豐富性。
傳說一:《撐腰石傳說》
仙寓嶺位於祁門、東至、石臺三縣交界處,海拔有1200米。由於古時交通不便,這裡就是三縣邊境村民的運輸要道。在這條長途山路中無一戶人家,就連山洞的泉水都沒有。傳說一年大旱,有一位農夫挑著一擔大米緩緩而上。路過一座高石崖腳下,口渴得冒青煙,想找水潤喉。剛好碰上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來此稍歇。呂洞賓問:“老伯伯,您上嶺難挑吧?“可農夫笑著說:“左一肩來右一肩,有口水喝賽神仙。”呂洞賓馬上從身上抽出寶劍,隨手往石頭上一戳,劍眼裡立刻冒出一股清泉,常年不斷,供來往的人們歇息解渴。相傳人們在此歇息時,只要往崖石縫裡插上一根小木棍,腰就不會痠疼,所以人們稱其為“撐腰石”。
傳說二:《玉泉井的傳說》
《玉泉井的傳說》發生地為櫸根嶺,也就是仙寓山上的一段山嶺,只是仙人所賜清泉變成了一口井。
傳說,古時某年某日,驕陽似火,一隊挑夫擔著貨物,汗流浹背向嶺上蹣跚走來,邊走邊嘆息:“左一肩,右一肩,不怕櫸根嶺高上天,就愁嶺上無水嗓生煙。”恰好觀音菩薩從南海趕往九華山參加地藏菩薩的生日聚會路過此地,聽到挑夫的言語,心生慈悲,在雲端拿了甘露淨瓶,取東海之水,朝嶺上一處灑了幾下,唸了幾句偈語。而後按下祥雲,化為一白髮婆婆立在嶺邊敬息。待此夫們來到嶺上,老婆婆用柺杖向道旁一指說:那草中不是水嗎?挑夫們急忙撥開路邊草叢,果見一汪清泉,於是紛紛掬水解渴。眾人飲畢正要感謝老婆婆指點,卻已不見其蹤影。回過神來,方知是觀音菩薩降臨。後人對泉水進行挖掘,又做了井圏,取名“五泉井”。
作者批註:兩則傳說發生的地方一樣,而且此處的確存在玉泉井古蹟,因此可以判定兩則傳說是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的。首先,故事發生的情境是相似的,都是挑擔、上嶺、口渴,連挑夫所嘆之詞也大同小異。其次,故事中的清泉都由仙人送來。這就是傳奇性所在,若不是神通廣大之人,也無法憑空造出清泉。而八仙和觀音菩薩都是徽州人最為熟悉的神靈。徽州沒有最典型和最普遍的某一種宗教信仰。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和功利性,都在此體現。無論是屬道家的呂洞賓,還是屬佛家的觀音菩薩,只要人們覺得有用,就會信奉。
在傳說中,呂洞賓和觀音都超越了宗教的界限,在徽州人眼中,都只有“仙人”這一模糊概念。也正是以為這樣,在傳說的流傳過程中,人們才會忽略宄竟是哪位神仙送的水,也不管送水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只要他是仙人,他送水的方式具有人物特徵,就能符合故事邏輯。
傳說三:落涯先生《一劍插出山中泉》的傳說
休寧南部流傳著關於“落涯先生”的傳說。
這位先生不知何方人士,只知道是個神通廣大之人。“仙人送水”的傳說同樣發生在了他的身上。璜尖嶺位於休寧縣東南端、安徽省與浙江省交界處。這裡流傳著落涯先生《一劍插出山中泉》的傳說。這則傳說的主要情節與上面兩則傳說差異不大,只是更多了一層教育意味。上面的神仙送水,都是體恤凡人艱辛,而落涯先生送水,則是因為他在嶺上小憩時,兩位山民將竹筒中匯出的最後一碗水讓給了他喝。落涯先生感動不已,所以用寶劍插出一視清泉,造福山民。
另外,傳說中還有一個細節,一旦有人起了貪念,想從泉眼裡尋出寶劍去賣錢,泉水即停;貪念一除,泉水又會自動噴湧出來。徽州傳說中的異文往往有相似的情節,只是在細節上稍有不同。
作者批註:感情色彩的差異,也是徽州傳說異文的重要特點。譬如通讀文章型傳說中,雖然都是按照“讀碑文——取寶藏一一失敗”這樣的主線發展,但是因為失敗原因的不同,傳說的批判力度就不一樣。由此,每一則傳說對人們的教育意義也就不完全相同。段寶林先生曾指出,民間文學“在流傳變異中有可能降低作品的思想和藝術質量,但更多的情況下是愈變愈好,使作品集中了集體的智慧,逐漸提高其思想和藝術水平。”正是因為有異文的存在,徽州民間傳說才呈現出了這種系統性與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