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中有毒

    北宋文聯主席歐陽修,在“唐宋八大家”裡是有一號的。文章寫的瓜瓜叫,令多少文人仰視不已。可有一件事,他做的很不地道,極不厚道,連後來的史家們都不齒於此——那就是構陷一代名將狄青。雖然狄青的死不是歐陽修直接害死的,但卻與他有脫不了的關係,他是罪魁禍首,狄青之死,也是北宋版的“莫須有”案件。歐陽修一代文豪不惜揹負此汙點,這是何苦呢?

    第一,冠冕堂皇地講,歐陽修是為朝廷著想,是替趙家人居安思危。

    狄青從小貧困,一個偶然的機會投軍報國,象宋朝所有剛入伍計程車卒一樣,臉上刻字標記,主要防逃跑。狄青臉上也刻了大字。所以每當他執堅披銳衝鋒陷陣時都要戴上面具——遮醜,怕損大宋形象。狄青的軍功是實打實用血肉之軀打出來的,他太勇敢太善戰,用“戰神”毫不為過。在西北對付西夏党項人,對付嶺南叛亂,他足智多謀,住往一戰定乾坤,立下汗馬功勞。於是他被破天荒提拔為樞密院使(國防部長)。此前,這一職位是由副宰相歐陽修兼任,而且一直由文官擔任。有點象美國的防長由文官擔任一樣,主要是北宋一代都對武官嚴格防範,是以文制武,即使出兵打仗也有太監監軍。狄青的到來,挑起了整個文官集團的敏感神經。一個偶然的事件,歐陽修便向宋仁宗進諂言,說狄青有圖謀不軌的跡象,大將掌管樞院,會對朝廷留下巨大隱禍。宰相文彥博也趁機發難。言官們甚至造謠說,狄青家的狗長出了怪角云云。眾口爍金,文官們在歐陽修等人的唆使下輪番轟炸,宋仁宗最終聽信諂言,將狄青調離朝廷發至陳州知州。

    第二,從私人感情講,歐陽修是處心積慮嫉妒報復。節操碎了一地。

    如果說歐陽修乘機向狄青發難——捕風捉影語言殺人,完全是為公而無私,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狄青功勳卓著,在軍隊中亨有威望,自從當了樞密院使後,更是清正剛直,給朝廷帶來了一股清流。如果照此節奏發展下去,下一步狄青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甚至宰相都不好說,官場風雲迭蕩詭譎多變。這就直接觸犯了歐陽修與文彥博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歐陽修等人身為科舉出身,自詡正統,自然瞧不起非主流;而狄青大字不識幾個又武將出身,而宋朝武將是沒有政治地位的,武官見了文官低三分。於是,歐陽修們便把狄青看作是另類——眼中釘肉中刺,非拔掉不可。藉口麼,隨便找,有時文字殺人不見血。玩心機,一千個狄青也不是對手。

    狄青到陳州後,文彥博等人三天兩頭派人去騷撓監視他,並讓他寫思想彙報。鬱悶,極度鬱悶,又無人無處訴說;壓抑,極度壓抑,他又無處去解壓。一代名將,就這樣在被懷疑與監視中溘然猝逝,年僅49歲。

  • 2 # 伊耆角木

    只能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陳見,但也不能說是毫無理由。下手的雖然是歐陽修,但把責任全拋給歐陽修也是不合適的,狄青的悲劇是整個北宋的制度文化造成的,誰也救不了。

    (狄青)

    先簡單介紹一下歐陽修對狄青的打擊,確實非常牽強和荒唐。狄青原本是出身最低下計程車兵,臉上還有因犯罪(也有人說宋朝普通士兵都有)留下的刺字,在對西夏的作戰中表現驍勇,獲得了當時上司范仲淹的賞識,多次教導提點,最後屢建戰功,在與遼、西夏作戰屢屢受挫的北宋時期稱為“戰神”,受到宋仁宗的賞識,破格提拔為樞密使。

    (宋仁宗)

    但是,這個“破格”卻破出問題來了,此次人事任命引起全體文官集團的憤怒,當時京中各種謠言甚至是妖言四起,說狄青家有怪光(實際就是狄青在家燒紙祭奠先人火大了點),說狄青家的狗頭上長角(諷刺狄青是狗卻妄想成龍)。當然這種小把戲只是出出氣,後來歐陽修的奏章就不對了。

    (歐陽修)

    狄青任樞密使三年後,開封連天暴雨,大水衝開城門,數萬官署民宅被淹。古代最為講究“天人感應”,一旦天降災難,必然是朝廷做錯了什麼。這就給一直對狄青心存不滿的文官集團提供了機會。於是,文壇領袖、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上奏宋仁宗,表示大水暴漲就是因為任用了狄青但任樞密使。理由是水和武將在五行中都屬陰,宋朝從未發生過大水衝破城門淹沒國都的事情,這一定是上天警示朝廷錯用了狄青。但是狄青並沒有做錯什麼,對此歐陽修也有說詞,他表示這正是狄青可怕的地方,因為不會有人提防他,而他自己也想不到,因為他是軍人,而軍人都是小人,就算狄青自己不想謀反,他的屬下軍人也會擁護他謀反。

    這套邏輯我們現在看來是荒唐至極。但在當時真的行得通,而且可以說是公認的“真理”。宋仁宗最後沒有辦法,將狄青貶到陳州,不久,狄青鬱鬱而終。雖然獲得了高規格的死後哀榮,被賜諡號武襄,被追授中書令,但一代名將因為這種莫名其妙的原因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是令人唏噓。

    那我們就來分析為什麼歐陽修及當時幾乎所有的文官集團都要反對狄青?一方面是宋朝文官地位高,他們對武將有根深蒂固的偏見歧視,認為他們地位低下。而更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狄青任樞密使踩了宋朝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樞密使地位太高了。樞密使是宋朝最高軍事長官,被稱為樞相,與管理政務的“參知政事”同為執政,地位超然。但是,狄青卻是一個武人。而宋代,武將不能擔任高階官職,尤其是不能掌兵權是一條不能逾越的鐵規。

    宋朝建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不斷有禁軍造反自己當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當年就是透過陳橋兵變登上皇位,因此宋朝對武將特別嚴加防範。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將地方軍權完全收歸中央,軍隊排程由樞密院統一籌劃,樞密院由文官任樞密使執掌。邊將負責訓練軍隊,但沒有指揮權,並且需要時常輪換以免形成自己的勢力。一旦遇到戰事,則由樞密院調遣軍隊並重新委派將領指揮。這叫“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但是,狄青擔任了樞密使,他是武將出身,對軍隊有很高的熟悉度,甚至在早年的征戰過程中有許多舊部。故而讓狄青但任樞密使,的確容易形成自己的黨羽,操控兵權,也就是歐陽修說的他自己不想謀反,部下也會擁護他謀反。這與宋朝兵制的本意有違。故而,文官詆譭他也並非絕對出於私心,確實是當時那種情況下很正常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有多少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