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草的沉思

    文天詳、史可法、于謙,是中國歷史上的三位民族英雄。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華人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的英名。

    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都失敗而被對方殺死。他們義無反顧,死得其所。

    于謙是明朝兵部尚書。土木堡事件,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瓦刺軍捉去,瓦刺大軍兵圍北京。為了國家,于謙與眾大臣擁立景帝朱祁鈺為帝,奮勇抗擊瓦刺軍,將瓦刺軍擊退。保衛了國家,也間接地保衛了英宗朱祁鎮。後來,瓦刺見朱祁鎮已無利用價值,將其放回國。再後來,朱祁鎮發動政變,復辟為帝,以反叛罪處死了于謙。

    于謙死得有些冤枉。

    如果當時于謙不擁立新帝,無法聚攏人心,有效組織對瓦刺的抗擊,京城有可能失陷,國家也有復亡的危險。于謙於國有功,於英宗無罪,死未得其所。

    民族需要英雄。英雄永垂不朽。

  • 2 # 最後的騎兵90

    文天祥史可法于謙不僅在過去到了今天也是值得稱頌的民族英雄。

    一、文天祥字宋瑞,江西廬陵人。南宋末年丞相,同張世傑、陸秀夫並稱‘宋末三傑’。

    南宋聯合蒙古消滅世仇金國,不料蒙古人也背信棄義反攻南宋,文天祥從政後致力於抵抗蒙古人入侵,足跡遍佈江南。

    宋景炎三年(1279年),兵敗潮州,被俘送往大都,途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過零丁洋》,號召南宋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最後拒絕蒙古人的招降,被殺害於大都。

    二、于謙字延益,浙江杭州人。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最大的功績是挽救了大明。明英宗聽信讒言親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遭到伏擊,全軍覆沒。

    皇帝被俘,大兵壓境下,朝中亂成一團,多數主張逃跑,放棄北京,是于謙力排眾議,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穩定京中軍民,並組織軍民積極備戰,瓦剌討不到任何便宜,狼狽逃回草原。

    明英宗復位後,出於政治鬥爭,明知于謙是冤枉的,也不得不處死於謙,留下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史可法字憲之,河南開封人。崇禎殉國後,在南京擁立福王為帝,親自督師揚州。

    清軍南下,史可法拒絕清軍招降,城破後自殺殉國,清軍為了報復揚州軍民抵抗,製造了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大屠殺。

    每當國家和民族受到侵略時,總會有像文天祥史可法于謙一樣的人站出來,堅決抵抗侵略者,直至粉身碎骨,這份精神和勇氣值得後世學習。

  • 3 # 小院之觀

    這三位名臣,都是民族英雄,在其所處時代為抵禦外敵入侵而戰,在歷史上,都是以正面的光輝形象傳世。

    實際上,三者還是有不小差別的。

    歷史地位最高的,無疑是于謙於少保。

    對於于謙的評價,我以為,在如今西湖邊的于謙祠墓中的一副楹聯就可概括:

    “雙手扶明光日月,一心報國壯山河”。

    這兩句話,就是于謙的貢獻。

    土木之變後,如果沒有于謙的堅持,明朝可能會遷都以避瓦剌鋒芒。沒有于謙的指揮,京師的老弱殘兵可能難以抵擋也先的攻擊,京城一旦失守,則後果不堪設想。

    還好有于謙,某種程度上看,甚至可以說他又為大明續命200多年。

    同文天祥、史可法相比,于謙的死,最為可惜,令人無比痛心。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復位,於是,當初主張立朱祁鈺為帝的于謙遭到清算,幾乎成為必然,哪怕當初他只是為國考慮,毫無私心。

    只是,誰都沒有想到,朱祁鎮的報復如此殘酷。

    石亨、徐有貞等奪門功臣向朱祁鎮進言:不殺于謙,其名不正。

    朱祁鎮雖然猶豫,最終還是採納了建議,于謙終於被殺。

    于謙之死,是皇權鬥爭的犧牲品,一身清白的於少保得到如此下場,實在是人神共憤。

    小院認為,于謙之死,是明朝最讓人痛心的一樁冤案,石亨、朱祁鎮等人,因為冤殺于謙,讓自己也遺臭萬年。

    可惜,數百年之後,現在提起于謙,更多人知道的,卻是說相聲的于謙於老師,而不知大明於少保為何人。

    或許這就是人心不古吧。

    論才幹和歷史地位,文天祥可以排在於謙之後,位列第二。

    在襄陽淪陷後,南宋的滅亡事實上只剩下了時間問題,文天祥,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力圖挽救宋室的那一類人,這類人,我們稱為忠臣,民族英雄。

    與于謙不同的是,文天祥沒有成功。

    當時蒙古鐵騎席捲歐亞,全世界都在顫抖,南宋顯然無法倖免,這非文天祥之過。

    文天祥最為人佩服的,是他的堅持,他的氣節。

    文天祥本不是武將,也不會領兵打仗,他的軍事能力,其實是很弱的。

    臨安淪陷後,他拉出一支部隊,在陸地繼續抵抗元軍,不知兵事的文天祥自然不是身經百戰的元軍將領張弘範對手,連戰連敗,很快兵敗被擒。

    文天祥就是一個忠臣的典型形象,在國破家亡之際的堅持,詮釋了忠誠的定義,所以被後人頂禮膜拜,後來者于謙,也以文天祥作為偶像。

    至於史可法,他是名臣,也是忠臣,能力卻差勁得可以。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在崇禎自縊,北京淪陷後,已成為明朝的最高文官,本應如同于謙一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可是,南明弘光朝局勢的崩壞,有很大一部分歸因於史可法的處置不當,或者說,是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坐上這個位置。

    在選皇帝的時候,史可法優柔寡斷,導致馬士英與江北四鎮勾結,擁立福王朱由崧,反而使得自己被排擠出南京,擁立的弘光帝朱由崧,則是個蛤蟆天子,沒有對國事起到一丁點作用,反而使朝綱敗壞,這些,史可法要負很大責任。

    此後,督師淮揚的史可法也沒有表現出一點軍事能力,江北四鎮後來的降清,與他也有很大關係。揚州之戰,又進退失據,手忙腳亂,僅僅一天揚州就被攻破。

    城破之後,史可法固然一死了之,成全了自己的名節,就此成為忠臣。

    史可法氣節固然值得欽佩,民族英雄也當得起,但氣節之外,誤國之責,其實不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申請信用卡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