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分數學

    什麼是智商高?怎麼科學的測定自己的智商?的確不同的人擅長的東西不同,有的人擅長數學,比如我;有的人擅長語文,作文寫起來行雲流水;有的人擅長英語,等等。

    我自己而言,數學是我的強項,我可以聊聊我個人的感受。我覺得我可能更大的是天賦吧,但是另外我也有好的思考習慣,對於我自己不會做的題目,一旦老師講解後,我不是去背下來,而是會花很長的時間思考為什麼這樣做,是如何基於題目已知聯想到應該這麼做的,我希望給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建立一個條件反射,我寫過一篇詳細的關於如何學習數學的文章,你可以移步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 2 # 的盧飛雪

    不必。一個人的高成就,是持續“深度學習”的結果,智商只是次要條件。

    沒錯,是真的。

    將成就跟智商掛鉤,是不明智的,是個人發展道路上最大的誤解。大家知道智商是如何測試出來的麼?(敲黑板)

    智商的測量,侷限性是硬傷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是心理學家比奈和他的助手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智商測量表,它以同齡人的整體智力水平作參考,將同齡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則得出大多數人的智商介於85-115之間,超過130則為高智商,低於70則為低智商。

    若干年後,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基礎上,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發明了“韋氏智力量表”。此兩種智力量表是世界上最通用最典型的測試表。

    可是,無論哪種智力量表,都不是採用精密機器掃描大腦,而是採用最原始的考試方法,分為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字詞、影象、積木、排列、拼圖、符號共十一個專案進行測驗,經彙總後得到智商資料。

    要知道,人的智力包括很多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應變力、推理能力等,具體可分為三大類: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

    而各種智力量表的測試內容,主要用於測驗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測不到反省智力,如求知慾、自控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等。

    所以,智商測試並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正智力水平,只是一個粗糙的概數。

    況且,相對於“比奈”和“韋氏”這種“離差智商”測量方法,還有一種“比率智商”方法,“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其公式為:(智力年齡÷實足年齡)* 100% = 智力商數。如果某人智齡與實齡相等,他的智商即為100,標示其智力中等。

    可令人無奈得是,倘若透過“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來衡量愛因斯坦的晚年智商,得到的結果可能還不如一個呀呀學語的兒童。

    因此,智商測試是有侷限性的,智商並不等同於智力,更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智商不突出的人可能取得不凡的成就,高智商的人也有可能“泯然眾人矣”。

    因此,智商這個概念就那麼回事兒,僅供參考,沒有必要過分在意。

    智商主要靠先天遺傳,後天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深度學習)

    智商跟成就沒有直接關係,有直接關係的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長時間(1-10年)、每天學習(2-3個小時)、十分專注、勤于思考、堅持實踐的學習。

    人在學習時,大腦內是有物質反應的,透過視覺、聲音、觸覺等刺激以啟用神經元的興奮性,使神經元之間建立彼此的聯絡。人腦約有千億個神經元,之間可以建立百萬億個連結,貫穿四通八達的資訊通路,都是透過學習促成的。

    學習的本質就是使大腦的神經元建立更多的連結。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元素。倘若將大腦比作一枚魔方,神經元就是一個個不同顏色的小塊。神經元由樹突、軸突組成。

    軸突發送訊息,樹突接收訊息,多個神經元之間的連結錯綜複雜,形成網狀的資訊路徑。

    沒有學習的大腦是貧乏的,其神經元的連結也是貧乏的。

    富足的大腦神經元連結則是多姿多彩的。

    如果透過持續學習刺激、反覆加強,大量神經元突觸會不斷加粗加強,從而使學習內容不容易遺忘。

    尤其學習某個專業時(比如數學),透過持續、系統的深度學習,會縱向增強思維、分析、邏輯有關的神經元連結,橫向覆蓋數學不同的科目內容,最終形成數學領域內神經元的資訊高速公路,一定會在數學方面取得成就。

    最重要是,深度學習與智商是相輔相成的,經過反覆淬鍊可以提高創造力、分析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等,即提高了智商。(也可以說,先有學習,才會有智商的增強)

    在當前醫療科技基礎上,透過核磁共振可以檢測大腦神經元的興奮訊號,神經元越興奮,說明大腦利用程度越高(深度學習程度高),其智商也是高的。

    關於成就,智商是次要條件

    做出“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的路易斯·特曼教授,曾做了一個長達35年的“天才跟蹤研究計劃”專案,跟蹤超過1500名IQ超過135的天才兒童,試圖得出高智商跟巨大成就之間的關係。

    但尷尬的是,這個天才軍團幾乎全軍覆沒,無人在社會上做出突出性的貢獻。

    後來,朱利安·斯坦利啟動了一個“超常兒童研究專案”計劃,在45年時間裡跟蹤美國五千名全國排名1%的超常兒童的職業和成就。

    這次大獲成功,五千名兒童絕大部分成為了一流的科學家、世界500強的CEO或聯邦法官,其中包括扎克伯格、謝爾蓋·布林等人。

    不同的是,斯坦利用的不是智商測試,而是SAT考試的數學分數。

    這項研究表明,高智商和高成就沒有必然的聯絡,深度學習才是高成就的必要條件:一個人持續深度學習,將來獲得成就的比例就高。

    智商高,只能說比其他人更快理解和接受知識,可是倘若沒有持續的深度學習力,高智商的優勢就消失了,在這方面,“方仲永”就是例子。

    再高的智商,倘若沒有十分專注、刻苦、勤奮的思考和練習,也是徒勞。

    究而言之,想要取得數學上的成就(或其他任何如音樂、足球、寫作上的成就),我們所依賴的並非高智商(相反,可以透過“深度學習”來提高低智商),而是深度學習。

    成功沒有捷徑,唯有持續、深度學習才是突圍之路!

  • 3 # 勇敢的小別離

    高中語文讀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做《中國的孩子玩不起數學》,文中這樣寫到,如果你喜歡數學只是為了考試得高分,而不在閒暇時間鑽研數學,那就不要當數學家了,你只能算是個數學能手。能不能成為數學家,並不取決於智商有多高,而更多取決於是否有創造力,是否對所研究的學科有足夠的興趣和耐心。

    世界著名華裔數學家數學神童陶哲軒教授,他成功的例子就很好說明了這一點,他13歲獲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20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年僅24歲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聘為正教授,31歲獲得被稱為數學界諾貝爾獎的菲爾茨獎,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裔數學家。在獲獎感言中,他談到,他對數學的無比熱愛以及在這個領域中付出的超強努力。成為一個數學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有就是,即使完成學業後也必須不斷學習。他說數學研究可以有很多樂趣,如果真正喜歡數學,就會全心投入,當數學家不一定要高智商,當數學家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興趣。

    愛因斯坦也說過,我認為對於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確實,熱愛出勤奮,勤奮出天才,興趣能使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使得人們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就讓科學的興趣與堅持不懈的努力引領你走進數學的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等差數列的10個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