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月已霜

    題主是想問泰伯吧。其實泰伯三讓天下,是出於讓賢,而不是沒有治國能力。他覺得自己的三弟季歷更賢,而且季歷有個更加出色的兒子昌。自己滿足父親亶父“有賢能的子孫繼承事業”的希望,於是託詞採藥攜二弟仲雍一路向東來至荊蠻。泰伯到達江南後,父親去世,他與仲雍回去奔喪。季歷和眾臣求他接位,泰伯堅決不從,料理完喪事後就和仲雍立馬返回,由季歷繼承王位。季歷被暗害致死,泰伯又一次回來奔喪,群臣再次要他繼位,他依然不從,王位由姬昌繼承,就是後來為滅商建周打下基礎的周文王。而太伯的高風亮節感動荊蠻,歸附他的有千餘家,在太湖流域重建國家,國號“句吳”,給落後的江東地區帶去文明。而泰伯和仲雍在新環境下不畏艱辛、勇於開拓,終於在東南地區牢固地站穩腳根,為後世強大的吳國打下基礎。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孔子一生也很推崇泰伯,認為泰伯的上德行至高無上,連老百姓都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語言來頌揚他。閶門內下塘的泰伯廟亦稱為至德廟。泰伯“三讓天下”的德行,為歷代文人學士、騷人墨客所景仰、讚頌。司馬遷更是在《史記》中將泰伯列在三十世家的第一位,稱頌吳太伯之至德。太伯無子,死後由仲雍繼位。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無存。許多後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太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採束麻束繫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念和哀悼。這二風俗歷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泰伯兼具德與智,將吃苦耐勞、粗獷豪爽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勤儉睿智、善於創造的江南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明顯具有江南特色的吳文化。泰伯精神的深刻內涵就是禮讓仁孝、清廉守信的品質和開拓進取、躬耕為民的精神。泰伯精神的核心思想是禮讓,也是貫穿吳文化的一條主線。禮讓既是至德文化的理論基礎,也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是吳氏後人學習和傳承的道德豐碑。吳文化具有柔軟性、包容性、開拓性和堅忍性。敢於吸取其他文化(如楚文化、百越文化)的精華,不斷地得到完善,不斷地向前發展,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 2 # 儒者讀書

    依我看來,泰伯讓位事件無關治國能力,無關禮樂精神,只和政治鬥爭有關。

    首先回顧一下泰伯讓位事件:

    太伯,亦作泰伯, 姬姓,是周部落首領 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的母親名叫太姜,是有臺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歷。 季歷和他的兒子姬昌都很賢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歷為繼承人的想法,以便傳位給姬昌。太伯知道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於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 荊蠻之地,文身斷髮,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來源:百度

    古公亶父,即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在他執政周部落時期,成就相當突出,也是在他手中,周部落成長為一個大部落。

    越是有成就的人,對繼承人的選擇就越是謹慎。按理說,泰伯是公亶父的嫡長子,而且根據他後來建立吳國的政績來看,能力也不小,但為什麼首領之位不是他來繼承呢?

    因為兒子。泰伯的兒子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多大名聲,因而粗略判斷其能力、德行都不突出,與之相比,季歷的兒子就很突出。這種情況,與雍正乾隆的情況極其相似,雍正能靠兒子上位,季歷自然也能夠靠兒子上位。

    康熙在還沒廢除太子時,九龍奪嫡就已經開始了,結果是參與奪嫡的死的死,廢的廢。泰伯能力不弱,自然看不出這其中的情況,況且公亶父早就想傳位給季歷,這就是沒有先天的政治資本啊!一個不被皇帝支援的太子,結局一般都很悽慘。

    所以泰伯很明智地跑了,而且他不僅自己跑,還帶著自己的二弟一起跑,正是這個行為,說明了他不是一個權謀老狐狸,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物。從這個角度看,稱讚他一句“至德”是沒什麼問題的!

    那麼,為什麼要說泰伯是出於政治動力避難呢?這和他出逃以後的行為有關。

    公亶父將周部落的定居地從豳(bin,一聲)遷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即今天的陝西岐山。而泰伯出逃,一下子跑到了荊蠻地區,即今天的太湖流域,相當於跨過了兩個省,幾千裡!如果只是為了讓位,至於跑這麼遠?除了距離遠,泰伯還斷髮文身,這個行為就相當於把自己開除出了華族之列,相當嚴重!

    不過,這還不是泰伯的主要目的,因為他要躲的不止是公亶父,還有商王!

    公亶父的政績,已經引起了商王朝的注意。當時的商王是武丁,武丁之後是小乙,商王朝的實力已經有所縮水,武丁雖然性格不好,但努力在打擊巫教勢力,給自己樹立了敵人。同時武丁還打擊外族,西方也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周部落突然崛起,給武丁增加了更多的壓力,因而周部落時刻要面臨商王朝的冷刀子。

    所以結合國內國外的形勢,泰伯選擇明哲保身,到外地重新開拓根據地,體現了泰伯不同一般的政治智慧。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即公亶父、泰伯等人都看好姬昌,為了保證姬昌即位,首先讓季歷即位,季歷時候姬昌因為年輕,必定不會引起商王朝的重視,而泰伯開發的吳地也能給姬昌提供支援。

  • 3 # 樹德漢碩

    秦伯應為泰伯之誤吧!

    自古有說泰伯是三讓王,禮讓天下,是道德聖人,孔子也言為“德聖”。不是說泰伯沒有治國能力,而是德高禮讓,還不止一次。

    吳泰伯是吳姓始祖,相傳古公亶父生三兒:泰伯、仲雍、季歷,依傳統世襲,王位理應由長先承,但為長之泰伯仁善有德,看出父親更喜愛三子季歷,為讓季歷順利繼承王位,泰伯約其弟仲雍出逃,到達蠻荊,開疆託土,其中有了“三讓王”的說法,季歷順利繼位。季歷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周文王,開創西周王朝。泰伯仲雍逃至蠻荊後,與當地人勤奮耕作開墾,共建家國,後賜國號吳,開創吳越文化,泰伯仲雍也成了吳姓始祖。

    在《史記》七十二世家中,泰伯為第一世家,孔子也贊泰伯是“德聖”,而今江蘇有“泰伯陵”、“泰伯廟”,我們吳姓人都尊泰伯仲雍為開姓始祖。我老家香火堂都寫有“延陵郡”。便來自於吳地今江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莫斯科保衛戰之時,德國軍隊一直勝利,為何最後關頭還是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