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飯坡

    一堂成功的課教學不應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內涵;不應是僵死的知識灌輸,而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是實現教育目標,實施課程的核心活動。只有最佳化的教學活動過程,才能充分實現教育目標。要全面實現教育目標,必須認真研究教學過程,弄清它的基本要素,基本規律和基本階段,進而為科學地制定教學原則,確定教學方法,全面組織教學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和認識基礎。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心理準備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需要有心理上的準備。如果學生頭腦中的興奮中心還沒有向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轉移或接近,或者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題毫無興趣,似乎是強加於他的苦差使,則學生還沒有作好心理準備,那麼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的。故心理準備階段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的階段。

    心理準備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慾,創設一種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

    (二)感知知識階段

    感知知識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物體、現象等)進行觀看、觸控等,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的基礎。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儘量出示實物、呈現事情發生發展過程,模擬有關現場,為學生感知創造機會與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途徑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1)直接途徑。即讓學生直接知覺和觀察,如利用教學參觀、做與實際條件相類似的實驗,以及對從自然界中取回的材料進行直接感知。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讓他們儘可能地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使知覺活動成為自覺積極的心理過程,這不僅使感知更完善、確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2)間接途徑。是指教師利用語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觀教具,對學生所要學的教材進行生動的敘述和描繪,啟發學生聯想,使學的記憶表象得以重現,並按照語言的描繪加以改組,從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這同樣具有直觀作用。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要透過自己的講述,幫助學生閱讀課本,獲得語言感知,同時又使學生透過課本的文字和插圖獲得感知。透過多種感官的感知,能提高感知效果。這種間接途徑有它的作用,但畢竟不是對現實的知覺,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夠真切、完整和穩定。所以,教學應該把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效果更好。

    表象在學生意識中的發展不是單獨進行的,常常與思維加工聯絡在一起,而且學生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需要上升到概念。

    (三)理解知識階段

    學生怎樣才能形成科學的概念,真正理解教材呢?概念的形成是學生認識上的飛躍,是個複雜的過程,包括了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動腦,勤于思考,開展思維活動。進行思維活動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基本的是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分析就是將物件的各種因素進行區分,從而分出它的各個組成因素,加以認識;綜合是對組成客體的各種因素之間聯結成整體的各種關係的研究。概念的形成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礎,但也離不開過去已有的經驗和概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精選典型材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舊經驗,往往不科學,如“0”就是沒有意義了,要注意改造,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個積極思維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鞏固知識階段

    鞏固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這是由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書本知識,間接經驗,易受遺忘規律所制約,因為鞏固知識是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絡的不斷強化,如果不抓鞏固工作,暫時聯絡得不到強化,就會產生遺忘。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不鞏固,就不能進一步領會和掌握新知識,而且只有當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今後才能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因此,鞏固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必要的。

    (五)運用知識階段

    即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各種課業中,用實踐檢驗知識,透過反覆的練習活動使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這個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練習素材,練習題目不要過難,也不要過易,過難不利於學生建立學習信心,過易會使學生感到沒意思。練習的數量也不要過大,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轉化為技能,技巧,使其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加深對所學教材的理解和記憶。運用知識,也是認識上的一次更重要、更高一級的飛躍。因為這是在各種條件下,要求學生再現、重新組合、靈活運用知識,特別有利於鍛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透過以下幾種形式來獲得反饋資訊:(1)透過學生的表現獲得反饋資訊。教師的每一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的反應,透過他們的表情、精神狀態或其他活動,教師可以瞭解他們對講課的態度,判斷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控制措施,改進教學;(2)透過提問獲得反饋資訊。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反映他們對知識接受、理解和應用的情況,也是反饋的一種形式;(3)透過檢查書面作業,測驗和考試獲得反饋資訊。透過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能有效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學生智力發展的水平和學習態度。因此,必須要求學生能堅持進行自我檢查,獲得反饋,反饋愈及時,反饋的資訊愈多,就愈能使教和學及時得到改進。

    評定,是以學生的作業、測驗和考試為根據的,及時、公正的評定,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檢查,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和指導學生的學;透過師生雙方對學習效果的評定,還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樣,師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學質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發展醫學的動力是什麼?如何推動醫學大爆發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