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鑑課堂
-
2 # 鴻雁RV
孩子依賴感太強主要是父母的責任!主要是家長在孩子3-6歲時,沒有培養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溺愛孩子的家長往往覺得孩子小,有種不捨得孩子的心理;還有的家長缺乏耐心,覺得孩子做事做得不好,老是出錯,於是越俎代庖,結果讓孩子失去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也就不主動做事,一、有人幫他做,二、做可能出錯,於是不願做。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依賴感了!
-
3 # 鄉姑4
謝邀!家長有錯純屬鬼辯論。賣菜,煮飯,洗衣,掃地,收拾整理屋子是日常生活必須的,不含很高的科技含量,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指父母去做了?幾代無責任人,無擔當的人,建議國家規定對新入職人員進行崗前培訓,不合格者不入職。家長也不是不引導,而是現在的年輕人純逆反。
-
4 # 悟空志願
記得很久前看過一幅圖,圖片的內容一個燒開了水的水壺冒著熱騰騰的氣,旁邊有一句留白,媽媽,水開了!
今天早上出門的時,看到一對母女,女孩和母親差不多一樣高,有十幾歲的樣子吧。母親發現孩子的鞋帶開了,於是對孩子說你的鞋帶開了,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你幫我係吧,媽媽隨後說道,好吧,我給你係。十幾歲了,讓母親幫忙繫鞋帶,不知大家對此有何感想。
我們現在家庭當中一般育有一個孩子,少部分有兩個,但是不多。相比父輩們、祖輩們,孩子的生活條件更加優越了,但家長們卻過多的包辦了孩子的很多事情,於是就有了孩子在生活上、在學習上都很依賴家長。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缺乏獨立的個性,沒有自己的主見,也缺乏自信。為了減少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父母要充分認識到孩子太多的依賴對孩子的將來沒有什麼好處。作為父母必須首先清楚、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活在母雞翅膀下的小雞,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鷹眼裡永遠只是食物。
第二、放開手讓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說穿衣服、吃飯、上廁所、收拾玩具、整理書包、買東西、取快遞。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長,孩子學會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會做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一方面鍛鍊了孩子獨立性,另一方面也減輕了父母的育兒壓力。家長把所有的一切都包了,那麼孩子還會幹什麼,還會去幹什麼?
第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小,不會的事情很多,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會做很多在家長看來是錯的事情,但請不要打擊孩子,不但不打擊,我們還要從孩子所做的事情中去發現他的閃光點,而且要把這些閃光點用放大鏡去放大。表揚、誇讚孩子具體的某一行為,進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了一個小影片,看到了一個五六歲正在訓練的日本小女孩所展現出來堅毅的眼神。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過度的依賴,如何才能在和其他人在競爭的過程中取得勝利。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國家在和其他的國家的競爭過程中,處於不敗的境地。這都是需要我們大家深刻去反思、思考的。
-
5 # 美好生活記憶
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有利於促進親子感情。但是若孩子過份的依賴家長,那就是家長教育的失職。
當孩子有時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家長會覺得自己代勞省時又省力。長此以往,很多孩子就逐漸失去了遇事自己解決和思考的能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是家裡出子對孩子的愛。但無論什麼事都無條件答應,這種做法會害了孩子一生。因為他(她)總想不勞而獲。
過度的依賴家長,以致孩子會膽小,怯生,遇到問題不能解決,不敢獨自面對社會。家長需要做到儘快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然而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呢?首先
①不要過度溺愛,很多孩子的依賴性強,是因為家長什麼事都想代勞。比如上小學了還不會繫鞋帶,不會剝雞蛋等等,適當的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慢慢地孩子的依賴性會有所減少。
②多鼓勵孩子交朋友,讓他們明白,生活中不止只有家人,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
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讓孩子自己去體會這個世界的美好。愛孩子,就不要讓孩子太過份的依賴家長,因為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終竟要自己走。別讓您的愛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放手讓孩子去拼博吧,別讓您的愛牽絆
住了孩子的未來!
-
6 # 回首悠心
孩子依賴性強,是情商低的表現,這多半與家庭教育有關。家長如果還在這方面責備孩子,說明家長沒有找到孩子依賴性強的根源,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家長的教育缺失或方法錯誤所致,那孩子依賴性強就不奇怪了!
家長應先反思:為什麼孩子有依賴性?如果是由於嬌生慣養所致,家長應立即轉變教育方式,讓孩子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有主見,開朗樂觀有信心,這樣才能擺脫對家長的依賴,做一個智商情商都高的孩子,將來有成功的人生。
請家長們別埋怨孩子而開始反思改變自己吧!
-
7 # 盧偉心理師
孩子依賴家長是家長給了孩子一個依賴的空間。
比如1: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與家長一起出門,遇到親朋好友時,家長經常會說:孩子,叫叔叔(阿姨)。當對方問孩子幾歲時,家長會說:孩子,你告訴阿姨你4歲了。以後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只要有人問問題,我家有會幫我回答傳遞。久而久之,造成精神依賴!
比如2:當孩子想要嘗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家長可能會說,你的作業寫完了嗎?這個事情由我來做就好,你只管好好學習。
比如3:當孩子主動做家務或者做飯時,家長可能會說,這個你會嗎?別燙到你了,你歇著,媽媽來做吧!久而久之造成生活依賴!
無論精神依賴也好,生活依賴也好,都是環境中的人為形成的,只要改變互動模式,依賴便可“破解”!
回覆列表
孩子對家長過分依賴,與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過於專制,和孩子溝通沒有耐心,不給孩子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就直接幫忙做了決定,或者直接幫孩子解決了問題。
家長覺得幫助孩子代辦事情,自己可以省時省力,但因為這種長期替代,讓孩子逐漸失去主動思考能力和增長經驗的機會,形成“巨嬰”心理行為特徵。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想如何解決,而是等著父母幫忙或者責怪老天不公、別人不好。